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平衡剖面原理和沉降史分析方法,对南襄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襄盆地经历了白垩纪基底差异裂陷、晚白垩纪-早新生代基底差异反转拗陷、古近纪玉皇顶组-核桃园组沉积时期基底差异裂陷、古近纪廖庄组沉积时期基底差异反转拗陷及新近纪基底整体拗陷5个演化阶段。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沉积层序及生储盖层的发育,为油气运聚提供了动力来源,而构造变形的分带性是盆地内各凹陷油气分布与富集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对比分析认为,泌阳凹陷古近系玉皇顶组是今后勘探应当重视的新层系。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背景,位处两大汇聚板块的过渡地带,并与周缘造山带相伴生;发育于被动板块边缘之上,自中生代以来,其分别经历2次由弱到强的拉张和挤压作用,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复杂构造样式。就形成机制而言,柴达木盆地是柴达木微板块向北俯冲碰撞及相应的南祁连山不断隆升和向南逆冲—推覆北昆仑山不断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地震地层学以及钻井资料研究和分析,揭示出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盆地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断陷沉积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反转和相应挠曲型盆地形成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盆地整体缓慢平稳沉降阶段、自渐新世以来印度—欧亚大陆强烈碰撞引起的盆地挤压和抬升阶段,特别是在第4个演化阶段使柴达木地块处于明显的挤压和抬升状态,并逐渐形成盆地的现今地质结构。最后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指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张永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6):21-26
针对汤原断陷生烃中心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剥蚀量恢复、构造演化及沉积相分析等技术,开展了新生代沉积中心再认识工作。研究认为:汤原断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两期伸展,两期挤压;断陷整体构造形态受控于东边界断层,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特征;断陷中部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不一致,中央凸起带在新安村+乌云组—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沉积中心,在宝泉岭组沉积末期隆升为凸起带;盆地原型控制着储层和烃源岩的分布,在中央凸起带上,达一段泥岩未进入生烃门限,生成大量生物气;新安村+乌云组深湖相泥岩分布局限,处于未熟—低熟阶段,导致生油量不足,未形成有效油藏。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盆地是结构复杂的中、新生代复合盆地。特殊的形成演化历史,致使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断陷盆地多套烃源岩、多期成烃、多种成藏组合的典型特征,多期构造事件的改造,导致盆区的分化裂解,含油气系统以分割断陷为基础,多次抬升剥蚀造成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逆冲、走滑断裂及反转等构造活动,导致成藏规律复杂。 相似文献
5.
断陷盆地成藏动力系统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以苏北盆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苏北盆地为例 ,探讨了断陷盆地成藏动力系统类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苏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动力系统可以划分为 3种类型 ,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特征和分布规律。深凹 斜坡带E2 d E2 s成藏动力系统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 ,烃源岩成熟度和盖层条件控制油气的分布 ;深凹 斜坡带K2 t E1f成藏动力系统油气主要分布在斜坡带和生烃次凹之间的构造高带上 ,侧向遮挡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断阶 凸起带成藏动力系统油气主要分布在控凹断层上升盘的圈闭中 ,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藏的形成 ,储盖组合控制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6.
东海新生代盆地找油气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海油气勘探已经历了25年历史,投资约24亿元,完成17万公里地震测线和47口钻井,发现8个油气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获探明加控制储量2亿多吨。东海新生代盆地先后产生了三次重大的陆壳裂离改造及演化,从而奠定了新生代不同时期成油气物质基础的建造。第一次裂离地区主要是寻找古新统领域的油气;第二次裂离地区主要是寻找始新统、渐新统和中下中新统领域的油气;第三次裂离地区是寻找中上中新统领域的油气,其中第二次裂离区为重点勘探地区,应尽快多找到一些大中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7.
在明确桥东油田构造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明确了构造演化对桥东油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桥东油田处于一个由5条北西向主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上,5条主断层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活动特征,控制了本区的构造与地层发育特征,对青南生烃洼陷的形成、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搞清汤原断陷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指导下步油气勘探,从研究汤原断陷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入手,结合钻探情况,分析了断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该断陷在古近纪经历了初始断陷、强烈断陷、断凹转化和断陷消亡的过程,随之充填了多套生、储、盖组合,伴随断层的幕式活动,形成了逆牵引背斜、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等多种类型油气藏.指出了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东部凹陷带控盆断裂附近,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等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复杂的中央隆起带,对进一步加大汤原断陷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渤南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平衡剖面和去压实校正原理,从几何学、运动学的角度,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渤南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渤南地区新生代以发育盆倾的盖层滑脱正断层为主要构造特点,由于基岩和边界断层的影响,东部和西部的构造有明显差异。②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近纪断陷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阶段,孔店组至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主要的断陷期。③构造运动控制了圈闭的分布和类型,第三系油气圈闭主要分布在陈家庄凸起北斜坡向北凸出的部位,且自南而北分别由以地层圈闭为主过渡到以构造圈闭、构造一岩性圈闭为主。在圈闭的空间分布上,坡折带以南的斜坡上部以地层圈闭为主;坡折带附近及深洼区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图4参7 相似文献
10.
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六盘山地区地处秦岭-祁连构造转折区和中国东西构造分界带,其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甚为重要。然而,由于六盘山广大地区为白垩系和第三系所覆盖,一直以来对其覆盖区外的周缘地区研究较多,而对覆盖区内的基底性质和结构等知之甚少。近年来,石油勘探中进行的重力、电法、地震和遥感地质研究揭示了大量本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的信息。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地区的沉积组成、基底构造特征、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烃源岩分布和成熟度等特征,并提出了该区油气勘探的前景和有利的勘探区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地区在早白垩世发育了广泛分布的陆相断陷盆地,石油,煤田勘探已证实这些盆内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东北中生代断陷盆地群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深部物质运动所导致的地壳上部垂向运动,层圈伸展拆离与地壳水平运动共用作用的结果,全区具有统一的地壳运动规律,以张性断块构造样式为特色,具有独特的断陷型沉积特征和火山岩发育特征,在伸展拆离背景下发育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断陷的样式,断陷内构造岩相带的展布,对其油气聚 相似文献
12.
13.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中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世纪30年代,在甘肃西部地区酒泉盆地发现了玉门油田,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该区内发育了近三十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岩面积达21.2×10^4km^2,勘探领域宽广,油气资源丰富,是一个有良好油气勘探远景的含油气区。90年代以来,总公司选出7个盆地面向国内外进行风险勘探招标。作者较系统地查阅了该区前人勘探研究成果,经初步整理分析,在此简要介绍该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17.
18.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早第三纪(路乐河期)-上新世晚期(上油砂山期)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上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裂陷阶段,在柴北缘形成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挤压坳陷阶段,伴随盆地西部整体坳陷,在盆地西部形成第三系烃源岩层;挤压、推覆阶段,随着盆地西部的隆升,东部地区的强烈沉降,在盆地东部第四纪坳陷中沉积了第四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其中背斜、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茫崖凹陷,而与断层有关的断鼻、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柴北缘断陷区。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储层中沸腾包裹体的发现,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油气有过脉动式运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汤原断陷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的分析,确定了盆地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并通过断陷内构造分析,认为盆地经受过两次不同性质的拉张作用,即:早期的裂谷式伸展拉张作用,晚期的走滑伸展拉张作用。其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裂谷期演化阶段:走滑断陷演化阶段;构造反转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断陷的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