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2):273-277
百合病的情志发病机制为机体受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使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气血不和,从而导致心不舍神、肝部宣发功能受损、心理防御功能降低,最终形成百合病。百合病主要以调气、活血、养心神为治疗原则,以方药治疗为主。百合有生津清肺之效,故治疗百合病应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实际用药中再根据其兼证、变证适当配伍其他药物进行化裁治疗;同时以移情法、情志相胜疗法等心理治疗为辅,以使患者心情愉悦;日常还应注重情志护理,清心静气以养心神,增强意志以战胜病魔。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1836-1839
不寐多从阴阳辨脏腑,根据病情特点按年龄分为3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青年人多实,从疏肝论治,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中年人多虚实兼加,从利胆论治,易受惊恐者,气血虚弱多选用酸枣仁汤加减,痰火扰心多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老年人多虚,肝肾阴虚者多选用六味地黄丸、黄连阿胶汤、二仙汤加减。病因治法虽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调整阴阳,以肝、胆、肾为主,调整脏腑阴阳平衡。同时,临证巧用对药,发挥养心安神、滋阴清心除烦、宁心安神、清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效。此外,临床不应拘于药物治疗,可鼓励患者进行生活、情志调节,平素可服用花茶进行调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
从中医五脏藏神之神、魂、魄而论,梦的产生以心神敛藏为前提,魂魄不宁为主要原因,其中魂扰不安为梦形成的关键。在梦境形成的过程中,人体外部气候、时间变化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情志等因素均可对魂造成影响,其与魂在后天习得的日常所见、所感,如思维、技能、记忆等相结合,从而产生相应之梦境。因神、魂、魄扰动程度不同,梦之轻重多寡表现亦不同。故从神、魂、魄治疗梦诸证,当着重从肝、从心论治,以敛魂、安神为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684-686
在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施治过程中,无论从心论治、从脾胃治、从肾论治、从瘀论治、从痰论治、从气论治、从火毒论治等诸多观点,都只是对三焦整体气化失常中某一发病环节的个别侧重。只有三焦气化功能正常,气血津液通道通畅,五脏安和,才能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所以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应考虑到三焦气化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扩宽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3)
目的:将《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进行阐发。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病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痹病治疗中对《金匮要略》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后世医家治疗痹病,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继承,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发展,且在痹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痹方药等方面的发展多与《金匮要略》相关。结论:《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
对《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进行了叙述。3种疾病均属于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病,张仲景早在2 000年前就把这些现在才能诊断的疑难疾病归为同类进行讨论。中、西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虽论述方法不同,但其理相通,因此以经方治疗所对应的结缔组织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1209-1213
蒋健教授提出心悸有非郁证与郁证性之分,并有其四诊特点及临床特征:①心悸由"外源性"或"内源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或由情志变化所诱发、加重;②多伴随纷繁复杂的多脏腑、多系统躯体症状;③多有不寐。蒋健教授认为对于郁证性心悸的治疗应从整体辨证,标本同治,在解郁的同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郁定悸"的同时采用补心疏肝、利胆益脾等治疗方式。郁证性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三脏密切相关,常伴有气血阴阳失调,蒋教授治疗郁证性心悸病强调"溯本求源",以"从郁论治"为基本法则,调和五脏气血阴阳,共奏解郁定悸之功。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5):689-691
心神病是形神共病性疾病,其发生以脏腑虚实变化为基础,实者主要为气滞、郁火、痰热、血瘀,虚者主要为心、肝、肾阴血不足及阳虚,治疗首当虚实之异及虚实夹杂之处,分别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调神治神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疏肝清火,镇静安神;活血化瘀,通脉安神;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益阴制火,滋阴养神;温阳达郁,生阳化神以及形神共调。心神病的治疗当在辨证气血阴阳的基础上"杂合以治",强调疏肝理气,安神定志,重视形神共调,方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2):1912-1915
李七一教授指出心悸属本虚标实之证,并依据多年临床治疗实践,结合八纲辨证,归纳机转,即:素体虚弱、饮食失常或情志失调,使心之气血阴阳失衡,一则导致心之阳气不足,鼓动乏力,运行失调,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则生惊悸;二则导致心之阴血不足,濡养心脏不力,心失养而不正,悸动不宁;三则导致阴虚火炽,痰火内盛,扰乱心神,心悸不安。邪气犯心常见有火、寒、痰、瘀、气滞诸因,火则迫心,寒则遏心,痰瘀气滞,则阻心络,而致心气逆乱。李教授在临床治疗心悸的辨治实践中,既区分标本虚实、气血脏腑的病变,又坚持辨证求机、八法论治,即:益气滋阴、宁神安脉法;滋阴降火、养心定脉法;益气温阳、安神定悸法;活血化瘀、宽胸通脉法;疏肝理气、舒心平脉法;清热化痰、泄浊宁脉法;心胃同治、理气和脉法;清热解表、宁心正脉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3):135-139
"从胆论治"由"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引申而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见于《内经》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人之机体以五脏为核心,其中心为君主之官,并未取决于之;肾乃先天之本,仍未取决于之;脾胃为后天之本,亦未取决于之。《内经》为何强调"十一脏取决于胆"?本文从胆与气血、脏腑的关系来解读"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进而在理论上探讨"从胆论治"与少儿推拿的关系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