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9,(8):1602-1605
艾滋病脾虚湿盛证患者早期以外感湿热疫戾之邪为主,中后期随着湿热之疫毒潜入人体内部,深伏于膜原,侵淫脏腑,日久不愈,最终导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尤以脾气虚弱为主。脾为后天之本,在艾滋病的辨证治疗中,首先"治脾以安五脏"。以"脾恶湿"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艾滋病的分期治疗,通过合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期达到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6):833-835
中医学对传染病有急性、慢性之分,中医古籍中慢性传染病总的特点是变化多端,古人将这些临床多样性表现总归为"毒与虫并行""虫蚀五脏"。虫致病有3个特点:传染性、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这3点也正是慢性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针对"虫蚀五脏"这一病机,中医古籍中对慢性传染病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治疗:一是治虫;一是治五脏。治虫是杀虫,即针对病因治疗,治五脏则是调养五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4):463-466
多数医家认为HIV/AIDS常侵袭肾、脾、肺三脏,而对肝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足。"肝为将军之官",肝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气血得畅,脏腑阴阳功能协调;相反,肝气虚衰,气血失和,变证迭起,诸病丛生,故"肝为五脏之贼"。本文通过辨析"肝为五脏之贼"的内涵,强调肝与其他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而为HIV/AIDS从肝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相应方药供临床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6):978-980
"肺主治节"强调肺与人体五脏的统筹关系,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其功能主要为:(1)上承君令,助心行血;(2)布散津气,协调诸脏;(3)统筹职能,有度发挥。同时其"治节"功能的实现,需要气血津液及各个脏腑、经络的共同作用,最终达到人体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7):991-992
梦呓为中医梦证的一种。中医"五脏神"理论提出:"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志",肝魂、肺魄二者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魂魄不调"是梦呓的重要病机,其具体的病机变化主要为肝魂妄动、肺魄不宁、魂魄不调,但其具体治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7):1380-1382
"冬病夏治"是中医"天人合一"和"治未病"观点的具体运用,其治疗原理可分为"攻邪学说""储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攻邪学说"可理解为夏季为攻克体内寒邪、饮邪的最佳时期;"储阳学说"可理解为夏季为储蓄体内阳气的最佳时期;"五行学说"可理解为以长夏之土,克冬之寒水,生秋之肺金。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典型运用,不仅可用于治疗阳虚病证,对于实寒性质的病患亦可使用,即适用于治疗一切以阴寒性质为主的疾病。"冬病夏治"的运用不应只拘泥于三伏贴,中药汤剂、针刺、艾灸、穴位注射、拔罐等都可作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9):1289-1292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概因患者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脏腑功能衰退,无法很好地输布津液与水谷精微,导致外自皮肤内至脏腑无法得到很好的濡润滋养,外则皮肤干燥,关节失去其滑利而变得僵直;内则肺脏受燥邪侵袭,肺为娇脏,不耐燥邪最终萎弱不用,同时伴随着燥邪致病常见的口干、咽干以及眼干的症状。临床以滋阴养血、温阳降火以及滋养肝肾阴液为治法,应用麦冬、石斛、石膏、当归等滋阴养血之中药组方配伍治疗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8)
薛生白湿热病提纲中所云"太阳之表"指通常意义上认知的表证,即外受风寒引起的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特点的表证;其"太阴阳明之表"乃是指上受湿热病邪而非夹杂风寒外邪导致的以"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为主,同时也包括恶寒等症状的表证。两者的不同在于:1湿热病邪侵袭脾胃时,所致恶寒多不如太阳表证程度深重,多为一过性,不具典型意义;2恶寒的原因不同,一为阳郁,一为阳微;3湿热病邪所致表证如"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乃正局必见症状,且贯穿始终,这个是太阳表证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1):3-5
小儿捏脊疗法为现今临床的一种常用推拿手法,其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其主要机理是通过调节经络,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脑瘫属于中医儿科"五迟、五软"的范畴,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产伤等等,其中医病机既有五脏不足、气血虚弱、精髓亏虚之正虚,亦有痰瘀阻滞心经脑络之邪实,为虚实夹杂之证。应用捏脊疗法调治小儿脑瘫,即可调和脏腑、补虚培元,又可疏通经络、理气化痰,配合现代医学康复治疗,达到标本兼顾,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307-309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有形观认为有形分为可视之有形和不可视之有形,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根本存在,不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外在表现。脏腑、筋骨皆属于可视之有形,功能、力线属于不可视之有形。无形分为可视之无形和不可视之无形,无形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不可视之无形为阴阳、精气、神之属,而功能之脏腑、经络传导通道、寒热虚实皆属可视之无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有形之筋骨的空间结构位置异常与无形之机体功能状态异常导致筋滞骨错,进而使筋骨本身及其相关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导致筋骨局部或(和)全身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在筋骨病的诊断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有形之筋骨的空间解剖结构异常,又注重无形之机体的功能状态异常,如体征、力线、功能;既检查有形之筋骨病变,又观察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变化,并结合舌脉征。在筋骨病的治疗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调整有形之组织结构,又强调恢复无形之功能;由调无形入手(调脉、调经络),改变有形之证;由调有形入手(正骨调结构、针刀等松解调结构组织异常),改变无形之证。在筋骨病康复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后防复,以恢复机体有形与无形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大连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设与规划,论述了大连城市色彩的主题色彩,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各城市关于应对"地球变暧",低碳经济解决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李华 《新建筑》2010,(6):121-123
此文是一篇非严格意义上的对《不分类的建筑》的书评。与一般的评价式书评不同,它试图通过重构书中阅读的线索,探讨建筑写作的一种立场,即作者所关注的"游牧",在拓展建筑学的知识中所具有的价值,带来的思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4):109-114
针对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安装工程计价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安装工程计价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文章立足于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视角,以论述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阐述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模型的框架,最后提出优化课程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据说目前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在建材中“和”、“合”标准用法的规定。但其中,“掺合料”、“拌合”这种用法在汉语用词上是有误的。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国家规定的普通话“以北方音为基础”有关。“和”在汉语中有五个读音:h(如温和、和平、共和),h(如一唱一和)、h(如打麻将和  相似文献   

19.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1)
人民是唯一的吗?人民是人还是民?人民是谁?对人民的审视,关联着现代国家的行政合法性与正当性,也构成了公共性的价值根基。基于学术史的梳理,重新将"人民"引入行政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在理论和实践取向上,"人民"总是在形式和口号上成为行政目标的代名词,其价值蕴涵经历了数次内部的分化与流变,最终实现了行政公共性等同于人民权力与价值的理论确认。"人民至上"作为一种行政价值,在实践和价值的双重维度上引领了我国公共生活与行政变革的良序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显示出正当性与确证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