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经过研究岩石热解仪(以ROCK-EVAL5为例)测定出的热解参数与原油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快速预测含油岩石等样品中原油密度的方法。在钻井过程中或试油之前,利用热解法预测储层的含油丰度、原油物性是很有意义的,对后期固井、试油等工程的合理实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录井资料向定量化方向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对储层进行产能预测,而原油性质的变化是决定储层原油是否具备工业产出能力的重要因素,故在生产实践中原油性质的准确判断对试油方式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岩石热解录井派生参数(总产率指数、油产率指数、残余烃指数、原油轻重组分指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对长庆区块已完成试油井进行原油密度、粘度的校正,拟合效果精度较高,线性回归系数r2达到0.81以上,实现了原油密度、粘度的定量化评价,对后期提高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与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配套的地质录井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方法被应用到地质录井中,形成了以岩石热解技术为主的地球化学录井技术。在录井过程中发现,对于油气层解释标准的建立,不仅需要储层岩石热解的地球化学资料,同时需要判别储层中所含原油的类型及密度参数。本文利用储层热解的分析资料,准确地计算出储层中原油的密度,使建立的储层解释标准更加准确,进而提高油气层的解释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原油性质判断是油气层解释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而原油密度是原油性质的主要参数之一。为了对原油密度进行定量评价,以岩石热解分析参数为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基础实验,确定参数TPI、OPI、HPI、PS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函数关系,并建立了原油密度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饶阳凹陷2001-2015年已试油井壁心、岩心的岩石热解分析数据统计,建立了饶阳凹陷肃宁、蠡县等5个区域原油密度定量评价计算公式。实践证明,应用该方法预测原油密度是可行的,且误差均小于0.02g/cm~3,为其他凹陷建立原油密度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对储集层原油性质的综合认识,为试油及开发措施、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与原油物性密切相关,以流动状态下的原油乳化含水率来表征原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针对高含水原油-水两相体系,通过实验研究了乳化过程消耗的机械能对原油乳化含水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剪切条件下的原油乳化含水率可以与消耗的机械能进行定量关联,并且可以采用幂律关系式进行描述,该关系式中的2个待定参数与原油物性密切相关。确定了用沥青质胶质含量、蜡含量、机械杂质含量、原油酸值、原油全烃平均碳数这5个典型参数来表征原油物性。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待定参数与原油物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确定了原油乳化含水率的预测模型,即φE=c1Ec2。 相似文献
7.
8.
原油破乳剂选用规律及在大庆油田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乳机理及原油破乳剂选用一般规律的分析和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不同性质的原油与不同类型的原油破乳剂进行配伍试验与筛选,最终根据实验结果选用适合不同原油性质的破乳剂,以适应油田开发与油气储运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破乳剂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不同性质乳化原油需用不同类型的破乳剂;二是同一油田的原油,使用不同类型的破乳剂,原油的脱水效果也不同。通过本项研究,为不同类型的油田选择经济、脱水速度快、脱水效果好的破乳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宋夏红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20,(1):49-50
为探索原油密度在线测量的方法,本文对射线法原油含水率测量装置进行了改进,使其具备密度测量功能,并通过三个多月的测试运行考察了测试装置的稳定性。通过与现场人工测试结果的比对,验证了射线法原油测量方法的可靠性,进一步考核了各个因素对该方法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射线法原油密度测量方法运行可靠,测量准确度满足输油管线在线测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中所面临的早期评价问题,应用热解气相色谱法,利用热解装置、气相色谱仪、数据处理工作站组成的热解气相色谱仪对储集岩进行分析,得到热蒸发烃、热解烃色谱曲线及其各种化合物、系列化合物分析数据。该技术对不同储集岩进行分析对比获得如下结论:①利用热蒸发烃正烷烃碳数分布及含烃量有助于区分水洗油层、细菌降解油层、非生产层、凝析油层;②在对储集岩热解烃分析中发现油沙岩与生油岩干酪根的热解烃图形是不同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油砂岩热解烃色谱曲线可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油砂岩在重质组分中的烃类分布。因此,在生产中该技术可为勘探开发提供合理的勘探数据,准确评价储集岩性质,对现场快速、准确评价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油密度、黏度的地化热解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化热解资料不同组分所影响因素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外在表现和机理不同,从影响机理入手,在对各组分进行样重、孔隙与体积校正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原油密度约束的轻、中及重质组分校正模型。对不同来源的地化热解资料进行校正后,在考虑残余烃含量的同时,提取与原油密度、黏度相关性较大的评价参数,建立原油密度、黏度相关性较大的评价参数,建立原油密度、黏度的多参数相关性定量化评价模型。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料校正与原油密度、黏度评价方法,对不同储集层、层位、原油性质的37口井共48层的原油密度、黏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原油样品分析结果对比可知,其精度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勘探形势的发展要求储层预测走向精细化和向寻找隐蔽圈闭方向发展,而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将地质理论与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目前已发展到了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相适应的动力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储层预测,要求对沉积体的时间控制因素(层序地层)、空间控制因素(坡折、沟谷、调节带)和物源控制因素进行细致研究,并研究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以任何单一因素为基础的储层预测模型都是不完整的,只有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物源三大因素,才能建立起储层预测的最佳模型。在准确控砂模型的基础上,从地震剖面解释到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都密切结合地质理论,才能准确地进行储层预测。提出了地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总结出了利用该项技术进行储层预测的5个关键点。地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在渤海海域古近系储层预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原油相对密度随着开采时间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的定量预测为油田开采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瑞利模型公式的推导,建立了原油相对密度随开采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胜利油区东辛油田辛10、辛11断块区,利用该区原油相对密度的开发动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瑞利模型适用于油层物性较好且开采井段位于油层顶部的油井,在开采初期拟合效果较好,预测误差小于0.5%,开采晚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用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17.
渤海油区稠油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是中国海上发现稠油储量最多的海域,在迄今已发现的36亿m3石油储量中,稠油占85%。不同类型稠油油田的单井产量、采收率及经济效益相差很远。有的大型超稠油油田储量虽大,但因在海上实施热采没有经济效益而不能开发,而有的稠油油田开发效益却较好。研究表明,油藏埋深、运移距离及地层水是渤海油区原油稠化的重要因素,而盖层条件更是本区原油稠化的决定性因素。盖层厚则油质好,油田经济效益也好;盖层薄则油质差,油田经济效益也差。由北向南,离外物源区越来越远,渤海油区新近系沉积呈现由洪积—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浅湖沉积的变化,砂岩减少,泥岩增多,盖层变厚,油质随之呈现从超稠油—特稠油—正常稠油—中质油—轻质油的变化。在今后渤海油区新近系勘探中,北区应注重盖层研究,而南区则应注重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18.
渤海稠油油田聚合物驱影响因素研究及现场试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由于海上稠油油田开发的特殊性,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挑战和风险。根据渤海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缔合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注入参数、油层非均质性、地层原油粘度、注入时机、井网井距等,并将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和结论用于指导渤海稠油油田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结合单井聚合物驱试验的经验教训,对SZ36-1油田开展了五点法井组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目前已显示出良好的降水增油态势,表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渤海稠油油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