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新型多层周期性透射阵(transmission array,TA)单元,该单元由对称C形缝隙结构组成,具有[-503°-167°]的透射相位范围,在Ku频段具有相似的相位曲线且透射相位的线性度较好.根据相位补偿理论,基于此单元设计了一款TA天线,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12.5 GHz处增益可以达到24.74 dBi,天线的口径效率和1 dB增益带宽分别为44.4%和11.2%.对TA天线进行加工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该TA天线具有高增益和宽带的特性,同时也对于构造实用型TA雷达天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反射面天线技术提出了一种工作于Ka波段的宽带折合式平面反射阵天线(Folded Reflectarray Antenna,FRA)。该天线的主、副反射面均采用平面反射面的设计方案,基于双层贴片单元结构设计并实现了主反射面,并通过尺寸变换型单元来实现相位补偿、极化扭转以及大通带特性,副反射面采用双层极化栅来实现对单一极化波的透射。利用电磁仿真软件Ansys HFSS与CST MWS对天线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并加工出实物。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3 dB增益带宽达到了20%,波束宽度在6°以内,在33~40 GHz的通带范围内,天线实测增益达到了26 dBi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的宽带高增益UHF天线是作者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而研制的。实验证明该天线能工作在450MHz~1000MHz的频带,天线增益大干19.5dB,前后比大于25dB,特内电压驻波比优于2.5。文章在详尽的论述UHF频段各种天线的性能之后,着重介绍了作者自行设计的腔体套筒偶极子馈源的构成与性能。最后还给出了馈源和天线的性能测试曲线。  相似文献   

4.
依据八木天线的高增益特性,结合微带天线的相关技术,设计了一款工作在S波段的1×2宽带高增益微带准八木天线阵列。运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设计的天线进行建模、仿真与优化,并进行了实物的加工与测试。分析及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天线在2.2~3.2 GHz范围内S11均小于-10 d B,通带内最小增益为5 d Bi,最大增益达到10 d Bi,工作带宽达到50%以上,仿真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覆盖X波段的宽带圆极化2×2天线阵,具有高增益、低副瓣和良好的圆极化性能.该阵列以Vivaldi天线为基本单元,采用旋转对称的十字形结构,四端口等幅馈电且相位依次为0°,90°,180°和270°.此天线阵在整个X波段内阻抗匹配良好,轴比均低于3dB.采用矩形栅栏和底部扼流环结构将天线地板上的表面电流集中在槽线附近并降低后向辐射,从而获得低副瓣和高增益.频段内的峰值增益为10.7 dB,前后比大于20 dB.两个主平面的方向图对称性良好且基本重合.各天线单元间的低耦合使得天线阵的交叉极化很低.实物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微带反射阵天线在性能上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窄带,一般情况下其带宽小于5%,对电大口径短焦距馈电时更窄。本文设计并制作出一种由L波段和C波段两个反射面天线组成的6m×2m薄膜双频微带反射阵天线,两个频段的天线共用一层膜面。对该天线的电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两个频段的相对带宽均大于10%(副瓣电平≤-18dB)。该天线具有折叠、可展开的结构特征,可以在卫星或航天器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微带电路技术为基础,应用GaAs HEMT器件及光电器件,设计制作宽带高增益光电接收模块。通过采用先进的方法测试,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9.
Salv.  MJ 《电子产品世界》1997,(2):104-104,89
本文给出的是一种高增益、低噪声、频宽为100kHz-40MHz的有源天线,它不存在频率干扰(见图)。因为该天线是未调谐的,所以,既可以是手控转动的室内天线,也可以是安装在室外天线杆上电动的天线。另外,由于天线工作在75(?)负载,所以可以连接到带任意长度RG59U电缆的接收机上。  相似文献   

10.
11.
该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微波通讯系统的超宽带(UWB)高增益透镜喇叭天线。该天线由一个E面喇叭天线,一个球面介质透镜和双楔形金属脊构成,并由同轴线馈电及采用HFSS软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双楔形金属脊可有效增加喇叭天线的带宽,有效频率带宽达到2~12 GHz。当仅使用双金属脊来改善喇叭天线的性能时,喇叭天线的增益会下降。文中使用一种球面介质透镜来补偿双金属脊对喇叭天线增益的负面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透镜可有效提高喇叭天线在工作频带内的增益。采用透镜和金属脊结构后,该喇叭天线拥有超宽带,高增益和较强的定向辐射性能,可以应用于各类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天线采用双同轴线激励以及威尔金森功分器和90°相位比较器的馈电网络形式实现了天线的宽带圆极化特性。该馈电网络形式能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幅度和相位。通过在蝶形天线外围引入方形环,增加了天线的有效辐射面积,从而显著提高了天线的增益。测试结果显示,该圆极化天线VSWR<1.5的阻抗带宽达到63.6%,3 dB轴比带宽达到66.7%,且在1.1~1.6 GHz频段范围内,右旋圆极化增益>9.4 dB。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具有高增益、H 面宽波束的宽带印刷偶极天线。采用两元天线在E 面组阵,通过E 面波束宽度的压缩以获得较高的增益,同时保持了H 面的宽波束特性;采用微带线馈电,以在较宽的频带内实现阻抗匹配,并且微带线馈电易于设计组阵时的合路网络,且便于结构加工。经过仿真优化,本文天线实现了0.85GHz~1.9GHz 频带范围约75.6%的相对带宽内驻波比小于2;在0.95GHz~1.65GHz 带宽约58.3%的相对带宽内增益大于9dBi。  相似文献   

14.
结合传输线理论和史密斯圆图分析,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全介质部分反射覆层构造宽带Fabry鄄Perot 谐振腔天线的方法。所设计的覆层结构在工作频带内拥有正斜率的反射相频特性,可满足谐振腔天线的宽带谐振条件。运用该方法设计了工作于Ku 频段的宽带Fabry鄄Perot 谐振腔天线,通过仿真计算和样件加工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尺寸紧凑的超宽带特高频(UHF)天线,该天线由微带单极子天线和寄生层组成.通过将单极子天线的矩形辐射贴片与圆环贴片结合、加载寄生贴片,以及对接地板进行开槽和切角,有效拓展了天线的带宽,并使其获得了超宽带特性.将印刷有双箭头金属图案阵列的寄生层放置在单极子天线下方可提高天线的增益,且阻抗带宽保持不变.该天线的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侦察系统的不断发展,侦察平台小型化对天线严格要求与天线理论的自相矛盾越来越突出,即 天线低剖面、小型化且高增益。为解决此工程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开槽印刷天线为单元的阵列天线,在仿真优 化的基础上进行实测,此天线仿真与实测基本一致,具有带宽较宽、剖面低以及增益高的特点,很好的解决了实际工 程难题。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具有极化转换功能的圆极化透射阵天线单元。该单元具有3层结构,包括线极化接收贴片、地板和圆极化辐射贴片,通过旋转圆极化辐射贴片来实现相位补偿。采用该单元设计了一种具有极化转换功能的圆极化透射阵天线,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10 GHz处天线的增益和口径效率达到最高,分别为24 dBi和31%,天线的3 dB增益带宽为9%(9.6~10.5 GHz)。与一般的透射阵天线相比,该透射阵的焦径比仅为0.33,具有剖面低的优点。对该天线进行了加工和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以电压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AD603为程控增益主体,以MSP430F449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高电压输出宽带程控增益放大系统.系统电压增益为0~60 dB可调,3 dB带宽2.5 MHz、5 MHz、10 MHz、15 MHz可调,最小输入电压有效值为1 mV,在50 Ω负载下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峰峰值为28 V,电压...  相似文献   

19.
文中研究了一款超宽带对拓式Vivaldi 天线。为了提高其增益,设计了一款具有非谐振式特性的超宽带人工电磁超材料单元,将此单元与对拓式Vivaldi 天线集成后,可以在不影响天线效率及回波损耗的特性下提高天线增益,实测最高可提高2.5 dB。天线尺寸为0. 925 0λ×0. 650 0λ×0. 008 3λ,实测阻抗带宽为2.5 GHz~20.0 GHz,可达8个倍频程,在15 GHz 时实测增益可达到9.56 dBi。天线实测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在主要工作频带内,天线呈现较好的定向辐射效果,可应用于电磁兼容测试、探地雷达测试、超宽带无线传输系统、微波脑检测系统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款超薄的高增益UHF抗金属标签天线。标签天线以高介电常数的陶瓷为介质基板,由上层带有双T 型槽缝的金属贴片、介质基板和下层金属贴片组成,天线平面尺寸为80 mm×40 mm,厚度仅为0.8 mm。天线结构简单,不需要短路通孔、短路销钉或短路贴片将天线上层贴片与地板相连,通过改变天线上层贴片T 型槽缝的尺寸,可以对标签天线阻抗进行有效调节,并实现天线的低剖面。天线未加金属地板最大增益为3.4 dBi,加载金属地板最大增益为6.9 dBi,且加载金属地板前后天线的中心频率和阻抗带宽无明显变化。实际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吻合,实测未加载金属地板状态下最大识别距离为4.5m,加载金属地板状态下实测最大识别距离为6.8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