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实验研究酰化法制备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利用酰化法,引入长碳链能改变茶多酚亲水特征,制备的LTP不仅具备脂溶性特点,同时具有出色抗氧化性能,所得产品具备比合成抗氧化剂BHT高的抗氧化能力;在油脂中添加200 ppm即有较好抗氧化效果;能有效延缓油茶、大豆调和油、奥尼葡萄籽油、橄榄油、茶叶籽油的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2.
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研究酰化法制备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利用酰化法,引入长碳链能改变茶多酚亲水特征,制备的LTP不仅具备脂溶性特点,同时具有出色抗氧化性能,所得产品具备比合成抗氧化剂BHT高的抗氧化能力;在油脂中添加200 ppm即有较好抗氧化效果;能有效延缓油茶、大豆调和油、奥尼葡萄籽油、橄榄油、茶叶籽油的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3.
豆油脂肪酸茶多酚酯的制备及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方法制备了豆油脂肪酸茶多酚酯,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将豆油脂肪酸茶多酚酯作为油脂的抗氧化剂,添加到大豆油中,考察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备豆油脂肪酸茶多酚酯较佳条件是茶多酚与豆油脂肪酸的质量比为12.5,在氮气保护下,温度80℃,反应时间5h.豆油脂肪酸茶多酚酯具有较好的油溶性,可提高豆油的抗氧化性能,且豆油脂肪酸茶多酚酯的抗氧化活性优于茶多酚和BHT.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近几年来,茶叶生产不景气,茶叶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不高。利用茶叶生产的副产品,发展茶叶深度加工,开拓茶叶市场的新领域,对于提高茶叶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有一定毒性,其使用范围受限制。为适应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需要,以绿茶片、茶末中提取茶多酚类物质(TeaPolyphenol,简称TP)用作食品抗氧化剂、抑菌剂、制药等,业已进入了商品化生产时期。目前已有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省建立了茶多酚厂,批量生产TP。GB2760-8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989年增补品种…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物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对脂溶性茶多酚合成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制备脂溶性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茶多酚、催化剂、癸酰氯质量比为1:0.1:5,反应温度50℃,氮气氛围下反应8h。试验结果表明,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要优于未改性茶多酚和丁基羟基茴香醚。  相似文献   

6.
脂溶性茶多酚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磊  张玉军  唐怀建 《中国油脂》2004,29(11):54-57
用响应面回归分析法对茶多酚化学改性的工艺条件优选,确定出荼多酚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茶多酚:硬脂酰氯:催化剂为1:1.21:0.07(W/W/W)、反应温度68.7℃、反应时间8.5 h,在此条件下改性产物的抗氧化性能较强.  相似文献   

7.
姚云平 《中国油脂》2021,46(10):116-120
为了提高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的利用度,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茶多酚微胶囊。对茶多酚微胶囊的形貌特征、粒度分布、溶解度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大豆油中,通过测定加速氧化过程中的全氧化值进行货架期预测。结果表明:茶多酚微胶囊颗粒粒径分布均匀,球体表面凹陷,热稳定性好;在25 ℃下,添加200 mg/kg茶多酚微胶囊的大豆油货架期可以延长至249.89 d,与未添加茶多酚微胶囊的大豆油相比货架期延长了79 d。  相似文献   

8.
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剂法、乳化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综述和总结,并例举普丽美地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烘培食品、肉制品、调味品、宠物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红茶茶多酚及抗氧化性能测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三波长-光谱法测定红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本法的同收率为94%-105%,变异系数小于1.00%。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了红茶的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红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含量和较强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脂溶性茶多酚抗油脂氧化及其增效剂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将茶多酚进行分子化学修饰成脂溶性(LP),具有茶多酚的鉴别特征,且毒副作用低。LTP能明显延长油脂过的诱导期,但从色拉油的POV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M)形成抑制率测定表明,相同重量浓度的LTP的抗氧化能力稍弱于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采用正交设计,发现没食子酸、柠檬酸和LTP具有有协同抗氧化作用,50ppm没食子酸+50ppm柠檬酸+100ppmLTP、100ppmLTP、1200  相似文献   

11.
在10度和14度棕榈油中添加50、100、200mg/kg的茶多酚棕榈酸酯(TP),通过检测5℃或8℃条件下的抗冻时间、完全结冻样品在30℃条件下的解冻现象,结果发现:添加50mg/kg的样品,抗冻时间即可成倍延长,含量越高,抗冻时间越长;添加TP后解冻性并无显著差异;14度油中加入一定比例TP后,抗冻性可达到10度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3种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从碣滩茶超声浸提得提取物,分别将它们添加到食用油中,采用Schaal烘箱法和煎炸实验,系统研究了它们在食用油抗氧化作用以及对食用油煎炸效果的影响。3种提取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煎炸效果,其中无水乙醇碣滩茶提取物抗氧作用和煎炸性能最好,均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某些煎炸性能(茴香胺值36.55、酸价1.22 mg KOH/g)还优于TBHQ(茴香胺值50.80、酸价1.52 mg KOH/g)。  相似文献   

13.
异VC山茶油脂肪酸酯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鲜猪油中添加异VC山茶油脂肪酸酯和对照的抗氧化剂,按照GB/T5009.37-2003的方法,进行强氧化试验,测定过氧化值(POV);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无水乙醇溶液中添加异VC山茶油脂肪酸酯和对照的抗氧化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DPPH.清除率(SA).POV数据表明,参照中国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往猪油中分别添加抗氧化剂,异VC山茶油脂肪酸酯抗氧化能力与异VC棕榈酸酯和TBHQ相当,但比维生素C棕榈酸酯强.SA数据表明,在受试物浓度高于1.666710-4mol·L-1,并且浓度相同时,异VC山茶油脂肪酸酯表现出比异VC棕榈酸酯、VC棕榈酸酯和TBHQ更强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4.
硬脂酰氯改性对茶多酚抗油脂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雷  章建浩  靳国锋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8):159-163,167
茶多酚的众多亲水性酚羟基使其难溶解于油脂而影响其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为提高茶多酚抗油脂氧化性能,采用硬脂酰氯对其改性,以茶多酚与硬脂酰氯的摩尔配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为实验因素,以添加改性茶多酚的油脂经高温氧化后的POV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并采用红外、紫外光谱表征分子结构,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与硬脂酰氯添加量对POV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即反应温度的临界值随硬脂酰氯添加量升高呈线性增加趋势;最佳工艺下油脂POV为5.711meq/kg,比对照组(添加普通茶多酚)降低33.9%;改性后出现亚甲基和直链脂肪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说明硬脂酰氯与茶多酚的酚羟基形成酯化交联,改善了茶多酚亲脂性,从而显著提高茶多酚抗油脂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分子蒸馏法分离油茶籽油油酸乙酯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酯交换反应制备的油茶籽油脂肪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正交实验探讨了分子蒸馏参数对油酸乙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蒸馏温度100℃、蒸馏压力10 Pa、进料速率150 mL/h、刮膜转速180 r/min条件下,一级分子蒸馏重组分中油酸乙酯含量为88.3%,回收率为64.6%.二级分子蒸馏轻组分中油酸乙酯含量为91.3%,总回收率为50.6%.分离得到的油酸乙酯各项指标可满足中国药典CP2010要求.  相似文献   

16.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曾益坤 《中国油脂》2006,31(1):69-71
介绍了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品质特点,阐明了茶叶籽制油的方法和技术关键,探讨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花生油中添加路边青多酚提取液,分别考查紫外光、温度、氧化剂和金属离子对花生油过氧化值的影响以及多酚用量与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用紫外灯照射6 h,添加路边青提取液的花生油中的过氧化值比恭加BHT和未添加抗氧化剂的分别小11.45%和15.04%;90℃温度下反应6 h,添加路边青提取液的花生油中的过氧化值比添加BHT和未添加抗氧化剂的分别小4.63%和18.11%;分别用0.1 mol/L KClO3和MnCl2氧化6 h,添加路边青提取液的花生油,其过氧化值比添加BHT的分别小11.75%和16.60%,比未添加抗氧化剂的分剐小23.28%和24.16%.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表明:多酚用量增大,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增大,在1~8 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Schaal烘箱法和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研究了在不同添加量(0.1%、0.2%、0.3%、0.4%)条件下,蔗糖脂肪酸单酯、蔗糖脂肪酸二酯和蔗糖脂肪酸三酯对菜籽油储藏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ABTS自由基清除、Fe~(2+)螯合和Cu~(2+)还原这3种体外抗氧化方法,研究了3种蔗糖酯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蔗糖酯对菜籽油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显著减缓储藏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升高,延长氧化诱导时间(P0.05),其中添加0.4%蔗糖脂肪酸三酯的油样的过氧化值增量比对照油样降低68.5%,氧化诱导时间比对照油样延长1.2倍;3种体外抗氧化方法中,3种蔗糖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其中蔗糖脂肪酸三酯在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相对最强,清除率可高达27.5%;蔗糖脂肪酸二酯在Fe~(2+)螯合能力和Cu~(2+)还原能力方面相对最强,分别可高达64.0%和242.0μmol/L VE当量。  相似文献   

19.
香蕉皮多酚清除自由基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还原能力、过氧化氢体系、亚硝酸盐体系对香蕉皮多酚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并与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0.1 ̄4mg/mL),香蕉皮多酚对这几种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要弱于Vc,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没有清除作用,还原能力强于Vc,清除过氧化氢和亚硝酸盐能力与Vc接近。  相似文献   

20.
Variation in polyphenot oxidase activity and levels of total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s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clones and shoot components, and its effect on quality of black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0 Kuntze, were studied. There was a wide variation in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of the different clones tested. The optimum fermentation tim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of different clones exhibited a hyperbolic relationship, viz y = 2.36 + 1129/x, where y = optimum fermentation time in minutes and x =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in μM catechol oxidised g?1 acetone powder min?1, with an r value of ?0.98, which is signi Jicant at P ≤ 0.001. A good non-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of ji-esh tea shoots of different clones and the theajavins content of corresponding black teas. Among different shoot components, bud and first leaf had higher levels of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s than internodes. However, the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showed a reverse trend: the internodes exhibited a higher enzyme activity compared with other components. Formation of theajavins during fermentation of different shoot components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theaflavins fraction in tea brew of black teas made from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ea shoot showed that buds resulted in black tea with the highest amount of theaflavin gallates, whereas teas produced from internodes had the lowest amount of theaflavin gallates. A new factor, viz theaflavin digallate equivalent, was develop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actor for chemical evaluation of black tea quality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