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提取方法对大扁杏仁油脂理化性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水酶法、索氏抽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3种方法得到油脂,分析了大扁杏仁油的主要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VE含量,比较了3种方法提取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3种提取方法对大扁杏仁油脂的碘值、折光指数等性质影响不大,而对酸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以及色泽、气味、水分、挥发物等理化性质影响较大;3种方法提取的大扁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以油酸、亚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4%左右;索氏抽提法油脂中VE含量最高,主要以β-生育酚为主;不同提取方法对大扁杏仁油氧化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其中,Rancimat法测定大扁杏仁油的氧化稳定性(OSI)依次为:索氏抽提法﹥水酶法﹥超临界CO2萃取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核桃油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水代法、索氏抽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核桃油,并测定其理化特性、磷脂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脂品质明显优于水代法和索氏抽提法所得油脂,具有色泽浅、酸值低、皂化值低、过氧化值低,总黄酮含量高等特点。核桃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在90%以上,提取方法对核桃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压榨法、石油醚浸提法、超声波水代法、水酶法、超临界CO2萃取5种方法对茶油提取率、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提取率最高,达到94.46%,提取所得的茶油在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上优于其他4种提取方法,符合国家一级压榨成品油质量指标;超临界萃取法是生产高品质、高效益茶油的理想方法。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5种方法提取出来的茶油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有机溶剂法、索氏抽提法和水酶法3种方法提取油莎豆油,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和DPPH·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水酶法的感官品质优于其它2种方法。3种方法所得油莎豆油的碘值和皂化值无显著性影响(P0.05),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而酸值、过氧化值和DPPH·清除能力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水酶法作为一种绿色经济的提取方法,所得油脂感官品质最好,但酸值略高,抗氧化活性低,需对其提取工艺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新西兰葡萄籽油及粕中所含有的原花青素,以新西兰葡萄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超临界CO_2萃取2种方法提取葡萄籽油。分别从油脂的提取率、油品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含量及剩余粕原花青素含量等方面对2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提取方法会对葡萄籽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含量及剩余粕中原花青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索氏抽提法的油脂提取率显著高于超临界CO_2萃取法。从油脂的物理性质上看,2种工艺提取的葡萄籽油的透明度、气味、折光指数、相对密度、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不溶性杂质等物理指标差异不显著;化学指标显示,超临界萃取葡萄籽油的碘值、皂化值、酸值、过氧化物值均优于索氏提取法;脂肪酸组成上,超临界CO_2萃取的葡萄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索氏提取的油,尤其是亚油酸含量高达73.58%;超临界CO_2萃取后葡萄粕中原花青素含量高于索氏抽提处理后的葡萄籽,达到61.70 g/kg。因此,超临界CO_2萃取法比索氏抽提法更适合葡萄籽油的提取,同时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油脂后的葡萄籽渣中含有的原花青素更高,这为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及其粕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和高品质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籽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茂君 《食品科学》2006,27(10):242-244
研究了机械压榨法、溶剂浸出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提取方法对猕猴桃籽油提取率、脂肪酸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籽含29.20%的脂肪,机械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3种方法对猕猴桃籽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0.0%、26.9%和28.3%。三种方法所得猕猴桃籽油的理化常数和脂肪酸组成基本相似,但机械压榨法所得猕猴桃籽油的酸值明显偏高,油脂品质低于其它两种方法提取的猕猴桃籽油;超临界CO2萃取法更适合于提取猕猴桃籽油。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过程中热处理及酶解工艺对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与压榨葵花油、超临界萃取葵花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表明水酶法提油工艺中热处理、酶解过程对葵花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以奇亚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奇亚籽油,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提取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油脂氧化稳定性、酚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油脂得率最高(85.5%),其次是溶剂浸提法(65.8%)和压榨法(40.9%),水酶法最低(33.2%)。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品质最佳,色泽为黄值70红值4.3灰值0.3,酸价为1.10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137 g/100 g,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8.22%,其中亚油酸18.36%,亚麻酸69.86%;其氧化速度最慢在30 h后过氧化值达到0.25 g/100 g;总酚含量为106.45 mg/kg,黄酮含量为222.09 mg/kg。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28.04 mg/mL)与ABTS+·清除能力(IC50 33.70 mg/mL)优于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10.08 mg/mL)优于溶剂浸提法、水酶法,略低于压榨法。  相似文献   

9.
水酶法和溶剂法提取核桃油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建华  朱振宝 《食品科学》2007,28(12):143-145
本实验进行了水酶法和溶剂法提取核桃油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水酶法、溶剂法)对核桃油的理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水酶法提取的核桃油透明度高,色值低,且风味好;水酶法提取所得核桃油的酸值、未皂化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有利于油脂的后续精炼;水酶法与溶剂法对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水酶法提取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低于溶剂法。  相似文献   

10.
提取方法对核桃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建华  朱振宝 《食品科技》2007,32(5):224-227
研究了水酶法和溶剂法两种提油方法对核桃油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水酶法、溶剂法)对核桃油的理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水酶法提取的核桃油透明度高、色值低、且风味好;水酶法提取所得核桃油的酸值、未皂化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有利于油脂的后续精炼。水酶法与溶剂法对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水酶法提取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低于溶剂法。  相似文献   

11.
大豆胚芽油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波强化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分别提取大豆胚芽油。在对提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将3种方法的萃取效率及所得胚芽油的理化性质、磷脂、不皂化物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萃取方法与油品的关系,全面评价萃取方法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的出油率最高,但提取时间长;超声波强化法的出油率次之,提取时间最短,但溶剂用量大;超临界CO2萃取法出油率较低,但时间较短,流程简单无溶剂残留。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胚芽油的磷脂含量低,不皂化物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综合考虑,超临界CO2萃取法是提取大豆胚芽油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提取方式茶叶籽油脂肪酸及V_E组成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脱壳茶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压榨法及索氏法从茶叶籽中提取茶叶籽油,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VE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变化规律,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14∶0、C16∶1、C20∶0,而这些脂肪酸在采用压榨法及索氏法提取得到的茶叶籽油中未检出。茶叶籽油中VE以α-VE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茶叶籽油,VE主要在第一阶段被萃取出来,后呈逐段降低趋势,而且第一阶段茶叶籽油中VE含量高于压榨法及索氏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压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水代法3种制油方法对枸杞籽油的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VE以及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代法制取的油脂,其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的油脂,其亚麻酸、油酸、VE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及酸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白果油的提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果为原料,用索氏提取和超临界萃取(SFE)两种方法从中提油,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油得率的影响,测定了索氏提取油的理化特性,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两种方法提取油的脂肪酸组成和VE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常规植物油脂理化指标相比,白果油比重偏高,碘值较大,说明白果油不饱和程度较高;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白果油中均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91%,而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的总含量均大于75%,索氏提取和超临界萃取的油中VE的含量分别为670 mg/kg和610 mg/kg。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新疆薄皮核桃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有机溶剂(石油醚)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冷榨法提取薄皮核桃油,用容量分析法测定油脂中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并比较三种方法提取的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提取方法对核桃油脂的色泽、气味、氧化稳定性影响较大。索氏抽提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得到的核桃油脂有溶剂残留,需脱溶,且提取时间较长。超临界CO_2萃取精密度可靠,得到的油脂品质和纯度高,但生产成本高。结合实际生产,冷榨法更适合用于核桃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茶油的品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辉  赵曼丽  范亚苇  邓泽元  熊华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267-269,274
通过茶油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部分功能性成分含量,比较水酶法、水代法、压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以及有机溶剂浸出法所得茶油的品质。结果表明,水代法和水酶法茶油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相近,并优于其他方法所提茶油。茶油中的维生素E(VE)几乎全部是α-VE。压榨茶油中角鲨烯含量最高,VE含量最低;超临界提取的茶油中VE含量最高,水代法、水酶法与浸出法所得茶油角鲨烯和VE含量相近。各方法提取的茶油中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良索氏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备油莎豆油,对比分析所得油莎豆油的理化指标、体外抗氧化能力、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油脂得率最高可达24.9%,所得油脂品质最好,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最低,碘值最大。比较3种方法所得油莎豆油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油脂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强。紫外光谱分析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油脂中共轭三烯酸(亚麻酸)含量最高。3种方法所得油脂的红外光谱谱图无明显差别,可见提取方法对油脂分子结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不同提油方法所得光皮树果实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提油方法对光皮树果实油的折光指数、相对密度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不显著;对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磷脂含量有显著影响。生物酶法所提光皮树果实油经精炼后色泽浅、透明澄清,折光指数、相对密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皂化值、过氧化值、磷脂含量较低,品质优于索氏抽提法、化学溶剂浸提法、压榨法和水剂法所得油。  相似文献   

19.
水相酶解法(水酶法)提油技术是一种能充分发挥资源综合利用效能的新技术。综述了水酶法提油技术对植物油料提取的大豆油、葵花籽油、橄榄油、油茶籽油以及粮食加工副产物提取的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的脂肪酸组成、质量指标、氧化稳定性以及特征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后续毛油精炼工艺研究和更为科学、全面分析水酶法提油技术的经济可行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水酶法提油工艺对玉米胚芽油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素梅  王璋 《中国油脂》2003,28(4):18-20
研究了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工艺中热处理工艺参数及酶解过程对玉米胚芽油酸值、过氧化值、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缓冲液的pH、热处理温度、时间对玉米胚芽油的色泽没有影响,而对酸值、过氧化值影响较大;酶解过程对玉米胚芽油的酸值、过氮化值、色泽几乎没有影响。水酶法与压榨法制取的玉米胚芽油各项指标及氧化稳定性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水酶法制取的玉米胚芽油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