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融合的动态轮廓线检测与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一种基于对比度塔形分解的图像融合技术.其次,对于融合图像的各分解层,使用一种新颖的多分辨率动态轮廓线.这种方法有3个优点,首先,它不但继承了单分辨率动态轮廓线的优点,而且降低了对初始轮廓线的要求.此外,推导了不同分辨率情况下动态轮廓线与其允许的目标运动速度的关系公式,并用这些公式定量计算出单分辨率和多分辨率情况下动态轮廓线允许目标运动的最大速度,证明本方法可以跟踪运动速度较快的目标.最后,它充分利用了融合图像具有的更准确的图像信息,提高了动态轮廓线检测与跟踪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对于医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多分辨率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并应用于磁共振图像超分辨率。网络是一种新型深度残差网络,包含用于特征提取的残差单元、多分辨率上采样的反卷积层以及多分辨率学习层。设计的网络在低分辨率图像空间中实现图像超分辨率,采用多分辨率上采样实现多个残差单元信息融合并加速网络,多分辨率学习能够自适应地确定各分辨率上采样的高维特征图对磁共振图像超分辨重建的贡献度。实验表明,论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地超分辨率重建磁共振图像,优于最新的深度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已成为图像理解、计算机视觉以及遥感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自动目标识别、智能机器人、遥感、医学图像处理和制造业等领域.像素级多传感器图像融合获取的原始信息量最多、检测性能最好、应用范围最广,是各级图像融合的基础.详细介绍了像素级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的原理,着重分析总结了常用的像素级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的算法与质量评价标准,探讨了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成像技术获得的医学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多模医学图像互补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诊断水平。该文采用小波变换对人脑MR-T2和MR-PD图像进行融合。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充分有效地将两种不同模式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融合性能优越,很好地保留了原始图像的边缘和纹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功能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头部运动会造成相同层面图像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匹配,带来严重的伪差或导致功能信号的丢失。因此,在对MRI图像进行统计检验之前,必须将其与一个标准或参考图像配准。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分辨率的最优化算法。由于MRI图像被表征成为连续形式且多分辨率的数据结构对图像具有平滑作用,该算法良好的配准精度和抗噪声能力。另外,算法的大部分叠代是在低分辨率情况下进行,且在高分辨率情况下,最优化方法具有很好的初始估计值,所以,算法具有很高的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平均梯度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平均梯度反映图像中微小细节反差和纹理变化特征.本文针对光学成像系统聚焦范围有限,很难使得同一场景中所有物体都清晰显现这一特点,将平均梯度引入到多聚焦图像融合之中.首先将图像进行分块,然后计算每一块的平均梯度,根据平均梯度大小对相应块的像素进行处理,最后得到同一场景中所有物体都能清楚显现的融合图像.本文通过对多幅多聚焦图像进行融合和实验分析,以此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对基于平均梯度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切实可行的,在多聚焦图像融合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非下采样Contourlet 变换具有多尺度、多方向性、强大的稀疏表达能力,能够有效捕获图像中的纹理信息,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和 HIS变换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法。对多光谱图像进行 H IS 变换,将得到的亮度分量和全色图像进行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通过融合算法得到新的亮度分量,进行 HIS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留原图像的频谱信息的同时增强了融合图像的空间细节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像素级多传感器图像的融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梯度变换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利用金字塔变换得到图像的多分辨序列,在相应层次的金字塔图像上进行多方向分解,采用基于梯度变换的融合方法以获取最终的图像。从目视效果来看,采用该算法进行图像融合,能将2幅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成1幅信息量饱满的单一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同类其他算法相比较,标准差提高了0.05%~13.66%,偏差度降低了10.33%~48.49%,联合熵提高了0.36%~7.22%。  相似文献   

9.
平均梯度反映图像中微小细节反差和纹理变化特征。本文针对光学成像系统聚焦范围有限,很难使得同一场景中所有物体都清晰显现这一特点,将平均梯度引入到多聚焦图像融合之中。首先将图像进行分块,然后计算每一块的平均梯度,根据平均梯度大小对相应块的像素进行处理,最后得到同一场景中所有物体都能清楚显现的融合图像。本文通过对多幅多聚焦图像进行融合和实验分析,以此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对基于平均梯度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切实可行的,在多聚焦图像融合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图像水印方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第二代小波变换的特点,利用传统小波多分辨率图像水印方案,给出了基于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图像水印方案。该方案实现简单,对内存需求量小,便于DSP芯片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能保持传统小波多分辨率图像水印的优势,而且处理速度更快,对图像尺寸没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A、SFIM和MLT3种融合算法对ETM 影像进行融合,并从融合影像的光谱质量、空间结构信息和分类精度等方面对融合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FIM融合法的光谱质量最高,PCA融合法具有最高的高频空间结构信息融入度,MLT融合法具有最高的分类精度,3种融合影像的分类精度都较原始影像的分类精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光纤熔接损耗的三个方面,包括光纤熔接损耗的影响因素、如何降低熔接损耗以及熔接损耗的测量,对施工人员了解并控制光纤熔接损耗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的多分辨率显示是对景物的细节程度的刻画.在虚拟现实浏览中,随着观察方向与位置的不同,图像模型需要不断的重新构建,运用多分辨率显示技术可以实现其效果,进而大大减少了图像模型的构建次数.  相似文献   

14.
基于脊波变换的SAR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脊波(R idgelet)作为一种新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比小波更加适合分析具有直线或超平面奇异性的信号,而且具有较高的逼近精度和更好的稀疏表达性能。将脊波变换引入图像融合,能够更好地提取原始图像的特征,为融合图像提供更多的信息,在融合过程中抑制噪声的能力也比小波变换更强。因此,提出了基于脊波变换的SAR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并采用偏差指数与等效视数指标对融合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留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radar)与可见光图像重要信息、抑制噪声能力方面均优于小波变换方法。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一个自主研制的基于异构多核构架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实时融合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本系统是具有异构多核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嵌入式高速实时图像融合处理系统,选择基于ARM与DSP组合异构双核处理器TMS320DM6467T作为中心处理单元,充分利用ARM端的传输控制功能与DSP端的超强计算能力相结合的特点,发挥两种处理器构架的性能优势。提出并实现基于“灰度世界”算法的红外图像增强方式,同时使用拉普拉斯金字塔变换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进行实时融合。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异构多核构架的图像实时融合传输系统能够良好地解决多源图像融合算法的大数据量计算处理与系统实时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多传感器实时图像融合处理与传输系统的处理效率和性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图像融合效果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图像融合效果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概念,结合先验知识和量化评价,实现了对各个融合图像效果优劣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易于定量表示,更为精确、客观,不仅可以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从某个侧面进行特殊性需要的评价,兼顾了实际评价工作中的通用性和特殊性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简洁性,对于实现具有反馈的图像融合过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图像融合理论框架具有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动态红外景象模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基于数字微镜器件(DMD)的共轴红外双波段(中波3~5μm和长波8~12μm)景象模拟投影光学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仅由4片球面透镜和1个投影棱镜组成,使用Ge、ZnS和ZnSe三种普通红外材料校正红外双波段色差。在截止频率17lp/mm、像距5.1mm时,红外中波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大于0.7;红外长波MTF大于0.4,接近衍射极限,像质优良,满足红外景象模拟器的总体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数据融合是预警监视系统核心功能之一,数据融合能力评估也是预警监视系统综合效能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预警监视系统数据融合能力的表征因素,从便于工程评估实现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预誓监视系统数据融合能力评估体系,并对其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