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美玲 《山西水利》2007,23(2):72-73,86
旱地农业建设必须借助科技进步,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具体应围绕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积极应用传统旱地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的相结合,应重点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旱地农业建设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地农业包括雨养旱作农业和集雨灌溉的雨养早作农业。我国旱地农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旱农区范围大,在19.5亿亩耕地中完全没有灌溉设施的旱地农田面积约有11.7亿亩,占耕地的60%;我国水资源短缺,旱农区水资源更缺;旱农区是我国粮、棉、油、豆以及林果业、畜牧业的重要基地,旱地的产量上不去,农业发展的目标也不可能达到;旱地农业与灌溉农业并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朱强  李元红 《四川水利》2004,49(Z1):5-9
本文探讨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一些概念性问题.雨水集蓄利用是水资源综合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雨水集蓄灌溉农业是一种新型集水农业,它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实现雨水富集,实现对天然降水的调控利用.它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引起雨养农业突破性的进展.提高雨水集蓄灌溉农业天然降水利用率应分别提高集流、蓄水、供水、以及土壤水转化为作物水和实物各个环节的转化效率.雨水集蓄灌溉的原则是只灌关键水,"只灌庄稼不灌地",以及采取高效节水的灌水技术,并与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相结合.本文最后对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太行山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以来受干旱缺水的制约,太行山北部山区人畜用水困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山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为干旱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西北旱地农业生产中,雨水收集利用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据我国雨水收集利用研究和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农业生产实际,总结提出了雨水收集利用的五种模式,即庭院集雨人畜饮水利用模式、庭院集雨多种经营利用模式、人工汇集雨水农田补灌利用模式、山坡地集雨林草建设利用模式和小流域集雨综合利用模式.并简要分析了这些模式结构的利用方式和效果,讨论了旱地农业雨水收集利用的发展与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忻州市农村生活和农业灌溉中的应用现状,详细分析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优点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对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忻州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雨水集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强 《防渗技术》2002,8(1):1-5
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第二届全球水论坛提出21世纪要实现人类的安全供水。到2025年要解决31亿人的供水基本需求。任务十分艰巨。我国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的缺水山区,地面水和地下水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这里山大沟深,引水困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水平低下,居民饮用水长期没有保障,供水和粮食 都缺乏安全性,是我国贫困最集中的地方。水是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雨水是最有潜力的资源。近两水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雨水集蓄利用成功地为山区民提供了可靠的生活和作物补充灌溉用水,在缺水山区的特定条件下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措施。它具有分散解决、利用就地资源、采用适用技术、低投入,有利于社区和群众参与等特点,是符合可持续原则的综合发展模式。雨水集蓄利用的迅速发展已经对水资源学科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将成为水资源科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旱地农业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9%,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旱地农业没有灌溉条件,必须在提高降水利用率上做文章。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主要包括:适水种植、选育抗旱节水高产品种、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耕作保墒、化学调控节水和抗旱灌溉。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日益紧缺、暴雨洪涝灾害已经对中国城市发展构成了严威胁,城市雨水利用为开源和节流并举的一项措施,是缓解或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轻城市水涝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讨论了雨水利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含义及分类,详细介绍了雨水利用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屋面雨水蓄集、下凹式绿地及渗透设施等,最后分析了雨水利用的保障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黄土高原地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黄土高原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朱强  李元红 《水利学报》2004,(3):60-64,70
本文论述了雨水利用在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认为雨水集蓄利用是水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许多缺水山区是水资源开发不可替代的形式;因此建议应以降雨量作为水资源的总量来进行评价。雨水集蓄利用与传统旱作农业相结合,在作物生长临界期进行有限人工供水,能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有可能实现旱作农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降水特性与农业需水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长系列降水资料对河北省降雨特性分析,河北省降水比较集中,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通过对该区常规种植作物需水量分析,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业结构,少雨期正是小麦需水期,在平水年单位面积缺水量为419.2mm。而棉花生长需水期正是多雨期,在平水年,单位面积缺水量65.3mm,天然降水基本上可满足棉花正常生长的需要。因此,结合该区降水特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保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水资源匮乏的区域,种植棉花作物,使得降水季节与作物需水期相适应,从而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节水减污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兴  高传昌  王娣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10):736-738,748
阐述了国内外节水减污在城市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节约用水、污水利用、雨水利用在城市水系统中的应用状况及意义。提出了今后在城市节水减污的应用研究中,应结合城市的发展规模、科技水平和居民的承受能力,对城市节水减污进行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西省水资源不足的特点,结合国内外雨水利用情况,提出了我省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并对我省几个典型城市的雨水利用潜力进行了估算,阐述了城市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的技术,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提出雨水汇集和雨水渗透两种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途径,构建不同利用途径的雨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效益的量化方法。以郑州市为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郑州市城区年均可汇集雨水利用量为0.86亿m 3,产生的可量化的效益为4.74亿元;下渗雨水利用量为0.72亿m 3,补充地下水量为0.11亿m 3,产生效益为2.09亿元,郑州市雨水资源利用潜力巨大,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6.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文循环过程中的水汽含量和降水量,为流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基于ASTER GDEM V2地形数据、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降水资料,研究金沙江流域石鼓断面上游上空水汽含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上空水汽含量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呈递减趋势,西南部呈斜倒“U”型,东南部呈正“U”型;多年平均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年平均水汽含量和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四季水汽含量和降水量从大到小均依次为“夏、秋、春、冬”,多年平均月水汽含量和降水量为单峰型分布;年平均水汽含量同降水量之间为弱相关关系,各季节相关性差异显著,逐月相关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介国内外雨水利用概况,分析中国北方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几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城市的年均雨水资源化潜力以及石家庄市单次强降雨产生的雨洪资源利用潜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郑州、石家庄、济南的年均雨水资源化潜力依次为1.6559、0.9573、0.4756、0.3149、0.5037、0.3243、0.3674亿m3。文末简单介绍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方法,认为城市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不仅能有效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功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有大量的雨洪利用工程,主要包括透水铺装地面、绿地、渗滤沟(井)、集水池、水系等。建设规模达84.7hm^2,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雨洪利用示范工程。整个雨洪利用系统主要体现了先下渗、净化.再收集、回用的设计原则.通过对天然降水水质、地表径流水质、渗滤井水质和雨洪利用收集池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得出,雨洪利用系统在收集雨水的同时已经对雨水水质进行了一定的净化(蓄水池水质满足林业灌水的水质标准),减少了以往雨洪利用系统繁琐的水质净化步骤,并使得工程投资和后期管理的运行费用大大减少,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