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利用天然胡萝卜素制做营养保健食品的技术、工艺流程、试验结果。并介绍了用该产品所做的人体实验研究,体现了天然胡萝卜素保健食品所具备的特种功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利用天然胡萝卜素制做营养保健食品的技术,工艺流程,试验结果,并介绍了用该产品所做的人体实验研究,体现了天然胡萝卜素保健食品所具务的特种功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食品加工的新方法——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将固体、液体、气体等微小核心物质包裹在半透性或密闭性微胶囊内的操作。它是基础化学中较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已广泛用于医药、日化、生物学等领域。将其用于食品加工能够保护被包裹的微粒子食品原料或配料,使之与外界不良环境相隔绝,从而有效地保持食品原料原有的色、香、味、营养成份及生物活性。对一些自身不愉快气味的食品(如大蒜素),微胶囊有良好的掩蔽作用,而对一些不易贮存或加工有困难的物料通过微胶囊技术可十分方便地转化为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大大提高其贮存和加工性能。(谢坚)  相似文献   

4.
微胶囊技术在粉末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亚东 《酿酒》2002,29(6):80-81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包装物。微胶囊造粒技术就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利用微胶囊造粒技术可以将饮料酒中的有效成分包埋,封存在微型胶囊内,从而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隔绝,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酒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风味物质的破坏与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可食用膜是以多糖、蛋白质和脂类等为原料,以包装、涂布和微胶囊等形式,控制食物水分、氧气或各种溶质渗透的薄膜,具有可生物降解、无污染、取材方便以及可食用等优点。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亦可作为抗氧化剂、抗菌剂、风味剂和营养强化剂等天然物质添加剂的载体。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天然物质添加剂的特性及其可食用膜用于天然物质固定化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可食用膜功能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β-胡萝卜素做原料进行实验分析,研究了二次乳化法在纳米类胡萝卜素制剂中的应用。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溶剂类别、溶解温度和时间以及乳化剂种类、最适pH值等因素对微胶囊化β-胡萝卜素产品的影响,确定了乳化溶剂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平行对比实验,确定了二次乳化溶剂法微胶囊化β-胡萝卜素新工艺;最后通过正交实验分析,针对产品感官质量和稳定性等因素,确定了10%β-胡萝卜素微胶囊产品的最佳配方,解决了高含量产品稳定性不佳、异构化与高脂溶性物质难吸收的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天然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用于制备药品、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等,但大部分天然活性成分存在易挥发且不稳定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微胶囊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从微胶囊技术定义、制备方法、壁材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并重点介绍了透明质酸微胶囊壁材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福建轻纺》2006,(3):30-30,33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埋物,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使被包埋物料与外界环境隔绝,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饮料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在加工贮藏中的破坏和损失;还可以掩盖某些物料的异味或使原来不易加工贮存的气体、液体转化成较为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防止或延缓劣变的产生。饮料工业已开始更多地受益于微胶囊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彦祥 《饮料工业》2008,11(2):7-10,18
作为具有诸多生理功能的重要天然色素、类胡萝卜素对光、热、氧等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可提高其稳定性。对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主要类胡萝卜素的微胶囊化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当今食品加工技术中出现一种先进的微胶囊技术,美国约60%的饮料生产使用这种技术。微胶囊技术具体说来就是利用可形成胶囊壁或膜的物质,将核心物质包覆、固化、脱水,使之与环境中温度、水等隔绝,达到保护核心物质的作用,延长食品的保藏和使用期。核心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大小在0.1~4000微米之间,常用的胶囊壁形成物质有水溶性胶类、淀粉、纤维素衍生物、动物胶、酪蛋白等,可单独或多种合并使用。本文就胶囊化法的应用与微胶囊技术在食品中的其它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由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的天津市“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对已知植物中含天然胡萝卜素最高的盐藻进行的开发 ,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人们可以很方便地从盐藻粉中吃到身体所需的胡萝卜素。盐藻是一种营养丰富均衡 ,生长繁殖快的单细胞绿藻 ,其直径仅有 10 μm~ 15 μm ,但细胞内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盐藻可以利用广阔的沿海滩涂进行养殖 ,在对优良藻种加工制取后 ,盐藻粉中天然胡萝卜素的含量可达到 4 %以上。目前已建成年产 2t的食用级盐藻粉生产基地 ,试生产的盐藻粉出口日本 ,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及卫生部保健食品批号食用…  相似文献   

12.
富硒酵母自溶物及在调味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酵母自溶物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的调味基料或营养基料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欢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等均有大量生产与应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批准酵母自溶物作为一种天然调味材料应m在肉制品、卤汁、焙烤食品、蔬菜制品、海产品和各式汤料、调味料中,另由于它富含多肽、氮某酸、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等,还可作为一种营养强化剂应用在老年食,\IJ、儿童食品或保健食品中。硒是一千P人体必需的微量活性元素,具有清除向山共、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防治克山病与大骨节病等生理功能。由于天然食物中的硒含…  相似文献   

13.
螺旋藻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螺旋藻是一种富含藻多糖、不饱和脂肪酸、藻胆蛋白、β-胡萝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多种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藻类,具有营养保健、预防疾病和辅助治疗的功效,是天然的保健食品和药源食物.本文阐述了螺旋藻的生理活性成分及其医疗价值,综述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新进展,分析了螺旋藻生理活性成分在营养保健和疾病预防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机理,指出螺旋藻在预防医学领域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食品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控制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是天然的生物材料,具有独特的阳离子性质和优良的成膜性,可单独作为微胶囊化壁材,也可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或大分子聚电解质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双层界面保护膜。综述了壳聚糖食品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物质的控制释放作用,为壳聚糖在食品微胶囊化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麦胚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胚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脂肪和优质蛋白,而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天然VE、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八烷醇,谷胱甘肽,黄酮类物质等,具有天然,保健的特点,经过稳定化处理后,小麦胚可以开发成附加值比较高的食品配料或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6.
β-胡萝卜素的主要剂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胡萝卜素是最重要的天然色素之一,在饮料、乳制品、方便食品、糖果和保健食品等食品中有广泛的应用。使用前通常先将其制成各种不同剂型,以方便应用。本主要介绍β—胡萝卜素主要剂型的性质、生产和应用。最后介绍了新昌制药厂β—胡萝卜素各种规格产品的性能及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天然β—胡萝卜素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天然β-胡萝卜素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强化剂,主要用作色素和营养强化剂。近些年来,β-胡萝卜素在保健和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简述了天然β-胡萝卜素的制备原理、应用及市场。  相似文献   

18.
食品添加剂按用途,可分为食用调味剂、食品防腐剂、乳化剂、增稠剂、营养剂和保鲜剂。这类添加剂高安全性,具有一定的营养和保健功能,且资源丰富,日益受到行业的重视。一、天然色素现今利用无毒无害的天然物质提取食品色素,成为一种趋势。植物色素是开发应用最多的天然色素。据资料统计,目前有30余种。如姜红素、栀子黄色素、高梁红色素、辣椒红色素、胡萝卜素、甜菜红色素、甘蓝紫色素、苋菜红色素、胭脂树橙素等,来自农副产品的还有花生内皮、玉米淀粉黄浆、葡萄酒皮渣等。动物色素为少,有一种胭脂红色素,多用于饮料着色。在微…  相似文献   

19.
<正> 所谓微胶囊技术(Microencaplation),其实指的就是利用天然的或者是合成的高分子包囊材料将固体的,液体的,甚至是气体的微小囊核心物质经包囊形成为直径在1-5000μM范围内(通常是在5—400μM大小之间)的一种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的一种技术。经过微胶囊技术所形成的这种微型胶囊的外形结构既可以呈现出球状的  相似文献   

20.
小麦胚芽生物及微胶囊化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小麦胚芽营养成份及生理功能,并介绍利用生物技术和微胶囊化技术制备小麦 胚芽营养保健食品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