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于花岗岩类形成作用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及南岭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特征及其与内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论证了花岗岩类形成作用及其成矿连续演化的完整过程;进而提出现代花岗岩类形成作用的完整概念包括岩浆的发生,岩浆的作用与成岩,以及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三个部分。三者属同一作用过程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岩浆的发生过程(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是所有壳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形成所必经的第一步,但往往只是地质历史早期或特定的构造环境(同造山,同碰撞)下形成的花岗岩才不同程度保留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的特征。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是花岗岩类形成的作用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并不是所有花岗岩类都具备这一发展阶段,往往是在地质历史晚期或特定的构造环境(晚造山、后造山为主)下形成的花岗岩,才不同程度地发育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不同地区、不同造山带,有其特定时期的成矿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广西六陈花岗岩体属S型花岗岩,是华南海西期钾长花岗岩的典型代表。该岩体是岩浆结晶的产物,其形成温度为650~720℃;形成压力为100~200MPa;氧逸度、氢逸度和水逸度分别为10~(-17.7)MPa,0.77MPa,67.18MPa;形成深度3~5km,属中深成相。该重熔花岗岩浆的源岩为深部泥质沉积变质岩。  相似文献   

3.
微粒花岗岩类包体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质岩石中广泛产出的微粒花岗岩类包体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通过综合与微粒花岗岩类包体形成机理相关的实验、理论资料,结合华南7个花岗岩体中岩石包体地质实例,着重讨论3种不同成因的微粒花岗岩类包体(淬冷包体、残留体和不混溶包体)在岩相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3种包体分别受岩浆混合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和交代作用、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所制约,是不同岩浆作用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大田重稀土花岗岩是由燕山中期三次花岗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中γ_5~(2-2)花岗岩风化壳构成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床。γ_5~(2-2)花岗岩中,SiO_2、MnO、∑REE和Rb含量高,而Sr、Ba和δEu值均低。岩浆成分呈“弧形”演化。一系列特征表明重稀土花岗岩的岩浆来源较深,源岩物质系经受多次熔融作用后于晚期形成。  相似文献   

5.
花岗质岩体产状及组成上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源区性质和岩浆过程。以西秦岭造山带内几个代表性早中生代花岗岩为例,简要介绍其形成中所记录的岩浆过程,探讨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西秦岭造山带内S型花岗岩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两类,即高Sr含量、低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A,及低Sr含量、高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B,其分别可由白云母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形成。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中发育3类晶形和成分不同的锆石,其与寄主岩石的锆石具有一致的U-Pb年龄; 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类型3锆石与寄主岩石中锆石具有一致的晶形和εHf(t)值,捕获于寄主岩石,而类型1和类型2锆石具有较高的Th/U值和εHf(t)值,结晶于混合程度不同的基性岩浆,其基性端元可能来自幔源岩浆; 因此,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记录了壳-幔岩浆混合过程。中川岩体由形成时代没有明显差异的5个岩相呈同心环状产出; 边部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被含斑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被中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侵入,后者又被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 Rb-Sr-Ba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各岩性之间不存在成分分异趋势; 因此,中川岩体的环带结构是由多期次岩浆侵位、聚集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河北东部紫苏花岗岩系的成因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出露有太古宙麻粒岩相的变质岩和紫苏花岗岩系。麻粒岩相晚期发生了重熔型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不同大小的各类变质岩残留体散布于混合岩中。紫苏花岗岩是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由含辉石麻粒岩经深部重熔伴随碱质交代而产生的一套特殊岩系。在变质岩与紫苏花岗岩系之间呈现着明显的演化和继承关系,特别在产状分布、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都显示了其岩石成因的紧密联系。 紫苏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的重熔曲线彼此间非常近似,表示形成紫苏花岗岩早期的温压条件接近麻粒岩相环境。 太古宙地块的中心部分由于高温导致强的选择性深熔作用而形成紫苏花岗岩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克兰盆地及外围广泛发育花岗质侵入岩。对分布于克兰盆地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及年代学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克兰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提供新的依据。研究的花岗岩类有中细粒含二云正长花岗岩、中粗粒二云二长花岗岩、白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英云闪长岩,LA-MC-ICP-MS 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04.6±4.7)、(386.7±4.8)、(395.6±2.9)和(406.6±3.1)Ma,表明岩体侵位于早—中泥盆世。结合区域年代学和地质背景的研究成果认为,克兰盆地花岗岩形成时代有奥陶纪、泥盆纪和二叠纪,其中泥盆纪花岗岩的分布范围最大,泥盆纪特别是400 Ma左右为克兰盆地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的高峰期,与区域上一致。克兰盆地泥盆纪花岗岩与康布铁堡组火山岩时代大体一致,花岗岩侵位略晚于火山岩,花岗岩与火山岩的时空关系表明两者为陆缘弧构造背景下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都龙隐伏花岗岩体是老君山花岗岩基南延隐伏部分。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资料表明,老君山花岗岩属S型花岗岩,都龙隐伏花岗岩是老君山花岗质岩浆分异演化的晚期产物。隐伏花岗岩呈脊状侵入在寒武系中,在其“顶上带”产生了一系列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标志及异常。都龙锡石-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隐伏花岗岩与锡的成矿作用在时空上及物质来源上关系密切,花岗岩对矿床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伟晶岩与稀有金属等诸多矿床关系密切,但伟晶岩的成因问题长期存在争议。广西栗木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含锡、钨、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发育有3种不同的伟晶岩-细晶岩组合,分别位于花岗岩体的顶上带、岩体顶部带及岩体内中-上部,岩石中还发育一些特殊的共生变异结构构造。本文将伟晶岩-细晶岩与共生的花岗岩统一作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的基础上,运用热动力学对岩石中的共生变异结构构造进行成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构成了岩浆演化的动态证据链并相互印证,且与热动力学方程检验结论相吻合。研究表明:伟晶岩-细晶岩的成因以及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岩浆演化、成岩作用都与岩浆的气-液分异作用有关;伟晶岩是富水花岗岩岩浆经过二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残余富气流体相缓慢结晶的结果,细晶岩是二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残余熔体相就地过冷却结晶的结果;而与伟晶岩-细晶岩共生的花岗岩是富水岩浆在第一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新熔体相过冷却结晶后、上部又遭受二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残余富气流体交代的结果。新认识可以解释以往伟晶岩成因观点中无法解释的各种地质现象,对花岗岩岩浆演化及成岩成矿作用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容山花岗岩套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两种建造及四种岩相。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大容山花岗岩属典型的S型花岗岩套,各类岩石是同源异相产物。REE特征参数反映。花岗岩浆从东到西的演化趋势。稀土元素理论模式的定量模拟证明:该岩套的形成符合泥质源岩在麻粒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的成因模式。其演化过程源岩重熔程度为30~55%,随着岩浆演化其重熔程度增加,岩浆混染程度增大。由于该岩套分异程度微弱,对寻找与S型花岗岩有关的Sn、W、Nb、Ta矿床不利。  相似文献   

11.
新疆贝勒库都克锡矿带含锡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勒库都克锡矿带花岗岩分为钙碱性和亚碱—碱性2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前者具Ⅰ型花岗岩特征,后者中的亚碱性具S型花岗岩特征,而碱性则具A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定量模型计算显示碱性花岗岩是由深部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其中,萨北岩体形成时有地壳物质的加入。锡矿主要与晚期分异程度高的亚碱和碱性花岗岩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宿松变质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该带岩石类型丰富,如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异剥钙榴岩、大理岩、石墨片岩和含磷岩系等。然而,它们的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重点对大别山宿松变质带中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包括晚太古代(2.5~2.7 Ga)和新元古代(770~830 Ma)两大类,经历了晚三叠纪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是由经历了约2.0 Ga变质作用的晚太古代岩石在新元古代大陆裂解过程中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鉴于花岗片麻岩的新元古代岩浆锆石年龄记录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正变质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变质作用特点和已有资料与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证明宿松变质带花岗片麻岩等参与了扬子板块的三叠纪俯冲,并发生了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可能达到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是扬子俯冲板块在较浅深度折返的岩片。由于大陆碰撞→造山后的逆冲、推覆以及构造堆叠与剥蚀作用,造成宿松变质带中有可能卷入较深俯冲的岩片。  相似文献   

13.
河南内乡夏馆—西峡二郎坪一带金矿床(点)广泛分布,成矿类型多样,产出条件复杂,岩体与 围岩接触带以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中都有金矿形成。根据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 将产于接触带和地层中的金矿体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在火山、火山沉积和正常沉积等不同背景下,由 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或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再造)形成的,每类矿床都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成矿过程,以 后期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主。构造对金矿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金成矿带,二级 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分布,三级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带和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就位。构造热液 的叠加改造或再造主导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靖怡    张舒      张赞赞    蔡晓兵    岳运华    魏国辉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584-602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铜铁多金属矿集区之一,近期勘查工作在矿集区北部的黄屯地区取得找矿突破,发现了数个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对安徽庐枞盆地黄屯地区的侵入岩开展了较为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旨在确定黄屯地区岩浆侵入活动时限和揭示岩浆演化过程。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及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明确黄屯闪长玢岩最早侵位(135.0~134.4 Ma),岳山二长斑岩次之(132.7~132.1 Ma),焦冲正长岩最晚形成(131.5~129.6 Ma),均属于庐枞盆地内部砖桥旋回末期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黄屯地区的侵入岩具有Si近饱和、富Al、高碱、富K、低Ti的特征,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为典型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结合Sr-Nd同位素特征,推测岩浆源区可能为富集型扬子板块岩石圈地幔。主量、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显示,矿物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了本区岩浆演化过程,从闪长质岩浆至二长质岩浆主要发生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而从二长质岩浆至正长质岩浆则主要发育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个旧含锡花岗岩浆杂岩体的成因演化及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个旧含Sn花岗岩的Rb-Sr年代学、Sr和Pb同位素地质学、Rb和Sr以及REE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该岩体的成因、演化和成矿作用。个旧含Sn花岗岩,是陆壳重熔岩浆在深部长期分异演化的产物,并伴随有明显的同化混染和混合作用。其成岩及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含Sn花岗岩浆的逐步分异和演化有利于Sn富集成大型富矿。个旧白云山碱性岩不是由神仙水花岗岩演化而来,而可能是基性岩浆在深部分异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南渡—莲塘岩体属多期侵位的花岗岩类深成岩体,可分解为2个序列7个单元.侵位空间受控于左行走滑剪切带的拉张区,岩体中保留有岩浆液态流动构造和丰富的侵位塑变构造,具有以主动侵位为主,被动侵位为辅的双重特征.各种构造型式表明:岩浆的演化和侵位与博白—岑溪断裂带多期走滑有关,可厘定为一种新的剪切脉动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从岩石学方面对飞弹变质带西北部的庄川岩体的成因进行探讨。该区侏罗纪岩体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以下简称D-Qd)和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以下简称Gd-Ad)两类岩石构成。在野外,Gd-Ad侵入于D-Qd之中。D-Qd和Gd-Ad,其Sr含量随Rb/Sr的变化倾向,以及[Eu/Eu~*),(La/Lu)cn随SiO_2含量的变化倾向明显不同,所以,两者可能是由不同的岩浆生成的。Gd-Ad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REE)含量的分散现象可能是由飞弹变质岩类或(和)广泛分布飞弹变质带中的古期灰色花岗岩的混合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吉林放牛沟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牛沟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早元古代晚期的火山作用无明显的直接联系,矿床和华力西早期后庙岭花岗岩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矿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部分来自上地壳。后庙岭花岗岩以I型为主,并兼有S型特征。成岩坟要来自深部地壳同熔岩浆,有部分火山-沉积岩系的同化重熔物质加入。ε(^87Sr)/ω(^8 6Sr)初始比什为0.705也表明成岩物质以深源为主。后庙岭花岗岩物质来源的的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