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国内院校产品模型课程进行改革。文章以非遗手工艺为切入点,探讨产品模型课程新模式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产品模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现状及非遗手工艺与产品模型课程的关联性,总结非遗手工艺对产品模型课程改革的意义,不仅激活了产品模型课程的创造力,还为非遗文化的普及推广与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参考资料,证明非遗手工艺融入产品模型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将民族优秀文化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中国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表现民族文化的中国字画、绳结、刺绣等巧妙地纳入自己的设计作品,是一名优秀服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潜质。本文从服装专业毕业设计出发,强调设计中体现中国元素和现实语境,注重毕业设计中的导向作用,指出在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体现中国元素的必要性,并尝试几种可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复兴、传统工艺振兴的语境下,文章以珠艺职院各工作坊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群建设跨界艺成;专业内非遗技艺+设计创意;以赛事促教,项目制引领教学双向互动;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职教赋能理念,通过“政、校、企、行”四位一体多路径、多模态进行协同创新的范式研究。以将区域间处于分割断裂状态的产业链各环节连通融合的开放式创新思路,为研究现代职教赋能传统工艺再生设计的现代转化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品牌建立,推动“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4.
文字是文化的传承,汉字更是中华文化的显性符号。文章以深入开展文字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探讨思政教育在文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尤其在汉字设计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糅合到设计课题中。文章介绍了文字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建设思路、方向与内容,并提出“实践性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进行文字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旨在推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突出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全面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文字应用设计”课程思政设计合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学习中国农历新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其文化自信;从设计学专业视阈以解决国家和社会现实问题为重点,强化问题导向及价值引领;将学生职业生涯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6.
摘 要:针对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对非遗源文化隐 性知识表征与转换方法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遗与可拓语义的产品创意设计方 法。通过分析源文化,提取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建立其可拓语义表征模型,从 而得到文化特征与非遗的量化关系;计算文化特征的可拓设计空间,并运用图解思维将其转化 为图解语义,通过可拓变换得到特定非遗元素的核心图解语义集,并构建其可拓图形元素库, 为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素材。以电动车充电服务设施的造型设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 理性,结果显示运用可拓语义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元素的提取和利用,为非遗创意产品造 型设计提供设计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7.
传统手工艺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文化创意产品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发展现状,提出以文化创意产品为传播载体的创新模式,从美学思想、创新"再设计"以及情感化"再设计"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如何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的转型手工艺产品。  相似文献   

8.
“包装设计”课程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设计学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学习的特点,又承载着育人功能,在设计类人才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包装设计”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目标、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学习过程、教学特色及教学内容做了归纳总结,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各方面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文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地方高校是人类“非遗”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体。文章通过对人类“非遗”传统龙泉青瓷文化在文化振兴、弘扬传承等方面的研究,促进非遗青瓷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地方高校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建设,这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随着编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程序设计类人才具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教学经验表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应的实践课程后,并没有有效的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无法达到目前社会所要求的技术能力水平.因此,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技术水准更符合社会的需求.本文结合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索民间手工艺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原则与路径,诠释了传统手工艺元素的原发性特征、真善美的审美特征、乡土色彩的地域性和实用性特征,以具体的案例对传统手工艺元素在各类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述与解析。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元素在产品设计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其实质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综合提升。我们应将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媒介情境论分析中国元素应用的合理设计形式,希望为数字艺术展的创新实践及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以数字艺术展为研究平台,解析媒介情境论的理论架构,从信息掌握、地域消失、中区行为等角度分别对数字影像、虚拟现实、互动装置进行剖析,探求数字艺术展中应用中国元素的创新价值。旨在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为中国元素的应用拓宽思路,使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展中得以更好地融入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分析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服务器配置与安全管理的教学情况,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思政元素融入点、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服务器配置与安全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点明课程思政特色与创新,最后说明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非遗公选课为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沉浸式教学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融合路径和应用方法。通过设计沉浸式协同教学模式,结合校园资源和课堂讲授,建立开放式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通过教学实践应用,分析沉浸式教学对于美育公选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并探讨了沉浸式教学在高校美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和实施方法,以期为提升高校美育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统纸翻花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为探索传统纸翻花艺术结构及其变换形式在现代的传承与应用,文章以灯具作为载体来研究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途径。结合传统纸翻花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提取传统纸翻花的元素,通过文献搜集、实物分析和设计实践,对中国传统纸翻花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灯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传统纸翻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使纸翻花在结构及变换形式上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其也通过与现代产品的结合而让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激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体验,成为设计师和民间艺人协同合作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的有效途径,为传统纸翻花艺术的延续及产品的设计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造型是非遗动漫化传播的基础,文章以潮汕地区为例,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俗类非遗、传统美术类非遗和戏曲舞蹈类非遗,通过分析各类非遗的地域和艺术特色,从中抽取出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最后根据这些元素提出了地区非遗的动漫化造型转换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历史和传统文化为情感依托,通过对旅游者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分析,探究历史、民俗、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中的情感化元素。总结情感化设计指导下的天津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方法,以期对天津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18.
区域非遗元素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为地方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也拓展了高校美育的多维研究空间。文章从区域非遗元素的特征及其价值效应入手,阐述了区域非遗元素与地方高校美育的有效互补,围绕加强系统规划、师资规划、共享规划和载体规划四个路径,提出打造地方高校美育特色品牌,构建多元一体的美育共享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应该多曝光于大众视野,并将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更好的融合。文章通过乌拉特刺绣独特的文化特色,融入针法、图案与色彩层次变化等设计元素,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结合蒙古族创新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为蒙古族刺绣应用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河东剪纸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河东剪纸文化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推进地方高校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融入河东剪纸文化的计算机基础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特色和创新处,制定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这些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用课程中的现代技术创新传统剪纸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可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