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字体设计的创意根源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法则对其的深远影响。文章通过例证的方法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法则下创意字体的美学价值,并认为应从审美的语境出发寻找字体创意的方法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汉字不仅仅是文化符号,也是东方美的再现,字体设计传承的是东方美学的神采风韵。字体设计不仅可以体现东方传统的宇宙观和人文精神,更是人心灵世界的一种反映。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赞颂是构成汉字的美学核心和形态的基础,设计师通过汉字这一传播媒介将东方的形式美展现在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2.
“字体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其中针对汉字的字体设计与应用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简单参照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并不可取,教学应该重新回归到本土文化中,以汉字的形态与内容为导向进行设计创新,培养具有“东方文化”精神内核的未来设计师。尊重设计的差异性,希望从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出发,有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及素养。  相似文献   

3.
汉字从传统书法的手写体演变到印刷体再到现代字体设计,不同时期都有着因实用性要求而逐步规整化的阶段。当代平面设计领域里的字体设计中,有一类高度规整的设计字体,笔画和结构上显得横平竖直,其造型风格不仅是汉字规范发展的结果,更有融入西方设计理念和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设计思维作为设计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独特思维习惯,本文主要从思维应体现汉字人文意蕴、追求艺术美感、符合时代要求、体现行业特征和思维综合四个方面阐述字体设计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文字扮演着自己更丰富的角色,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事实上,很多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文字正被粗制滥造的再设计。首先。作为设计师。要了解汉字发展史、领悟汉字渊源。这对于从事汉字字体设计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另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字体设计领域受到很大的冲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后。艺术内涵才是广告字体设计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字体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指出传统字体设计教学模式应随时代要求更新和发展,并提出字体设计教学理念的新构想,在教学上应注入新的思想,不断创新教学设计理念和探讨有效创新教学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汉字字体与受众的情感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认知计算的角度出发, 探索构建一种“设计特征-结构指标-意象”的灰箱关联模型,以其预测汉字字体的多个意象。首 先依据认知计算的原理将字体结构规则抽象为知识,运用产生式规则将字体结构知识进行定量 描述,提出字重、重心、字面、字怀 4 个字体结构指标的认知计算公式,将无序的形态信息转 化为结构化的有序信息。然后基于汉字字体意象认知系统的非线性耦合的特点,发展出一种运 用多输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MLS-SVR)进行汉字字体多意象预测的方法。将该方法对汉 字字体的 3 个意象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和精度。该模型可作为字体 智能设计系统的适应度函数,为发展字体智能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方拉丁字母和日本字体的种类都远远超过我国的汉字字体,借鉴和参考其优秀的字体来设计汉字字体是一条方便而快捷的丰富汉字字体种类的途径。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种类异常丰富,其字体形态和结构也独具个性,汲取这些字体中的一些特征和元素融入到汉字设计中,也是汉字字体设计的一个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对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发掘汉字字形的文化内涵与多种视觉表达形式的可能性。详细阐述字体设计趣味性问题以及表现方式之后,分析得出趣味性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其目的是找出趣味性字体设计的视觉传达规律,设计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视觉信息传递准确的字体。  相似文献   

10.
方块象形文字作为中国品牌文化之一被世界所知晓,而中国的56个民族风俗和广阔的地域文化更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文章以广西地域特色和壮族风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提炼其地域民族文化视觉化的方法与途径,结合设计实践得出如何在汉字字体的创新设计中融入其特征和元素,最终形成广西壮族地域特色的品牌字体设计,传承与发扬其地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字是信息传达的载体,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字体的设计传递丰富的信息。字体设计在招贴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至今对字体设计进行了许多研究,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可靠的规律,但是纵观中国招贴设计中的汉字字体设计,仍有待挖掘。文章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呼吁我们的设计者、老师和同学们,重视汉字的设计,重视设计的细节,挖掘汉字设计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学习评价的要求,以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设计作为研究重点,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汉字字体风格迁移旨在保证在语义内容不变的同时对汉字的字形作相应的转换。由于深度学习在图像风格迁移任务中表现出色,因此汉字生成可以从汉字图像入手,利用此技术实现汉字字体的转换,减少字体设计的人工干预,减轻字体设计的工作负担。然而,如何提高生成图像的质量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当前汉字字体风格迁移的相关工作,将其分为3类,即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自编码器(auto-encoder,AE)和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汉字字体风格迁移方法。然后,对比分析了22种汉字字体风格迁移方法在数据集规模方面的需求和对不同字体类别转换的适用能力,并归纳了这些方法的特点,包括细化汉字图像特征、依赖预训练模型提取有效特征、支持去风格化等。同时,按照汉字部首检字表构造包含多种汉字字体的简繁体汉字图像数据集,并选取代表性的汉字字体风格迁移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现源字体(仿宋)到目标字体(印刷体和手写体)的转换,展示并分析Rewrite2、zi2zi、TET-GAN(texture effects transfer GAN)和Unet-GAN等4种代表性汉字字体风格迁移方法的生成效果。最后,对该领域的现状和挑战进行总结,展望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由于汉字具有数量庞大和风格多样的特性,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汉字生成与字体风格迁移技术还不够成熟。未来该领域将从融合汉字的风格化与去风格化为一体、有效提取汉字特征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使字体设计工作向更灵活、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际化发展背景为前提,针对目前国内设计界汉字元素的设计与应用较为薄弱这一现象,客观地分析该问题背后存在的各种原因,通过对汉字本身的演变发展与其独特性的阐述,辩证地探讨由于字母语言文化的冲击给汉字的应用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力求挖掘汉字在设计中的可发展潜力,以此充分展现出汉民族文化内容与思想价值,使汉字的字体设计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汉字构形思维为研究理论,以汉字构形思维方法和动态字体设计的深层关系为依据,对动态汉字的创意思维路径进行系统的讨论与研究。从汉字构形思维与动态字体设计的关系中衍生出动态字体设计的设计思维路径:字意、字象、字境再到字律。在借鉴汉字构形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动态字体的时间性、空间性、运动性、叙事性以及联觉互动性的特点,实现更加生动、准确的文字意象表达,推动动态汉字设计在内涵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创新与飞跃。  相似文献   

16.
从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化变局"的发展中,中国传统书籍形制逐渐被西方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与材料为基础的"洋装书"的形式所取代,书刊封面"美术字"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汉字的造型基础上吸收了西文字体设计理念与表现技巧,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性与应用特点,文章通过对书刊封面美术字的造型研究,探索符合汉字设计的造型规律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汉字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由于书法字体具有风格迥异、结构复杂、变形繁多等特点,给大众学习和欣赏书法带来了极大障碍.为了解决普通老百姓解读书法作品的困难,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nseNet网络的书法字体识别算法,设计区域权值比例池化规则替换传统DenseNet网络的最大池化和平均池化规则,采用Nadam算法优化模...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中国的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创意的来源。汉字更是平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本文从汉字本身进行深层理解其图形的意味,结合一些经典大师的招贴设计来分析汉字在招贴中的创意运用和表现形式,总结出创意字体设计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汉字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蕴含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汉字,成为现代设计情感意识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梳理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不同时代的精神特征与用途,并辅以案例,对现代字体设计的情感表现进行剖析,初步探索了现代汉字设计的精神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它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使得各种重要信息得以保存,为后世留下了可考的依据。文字促进着文化发展,思想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让人类方便了生活。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这些符号的演变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汉字。文章将着重对汉字进行字体设计研究,从汉字的视觉传达角度探讨字体设计的原则及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