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固体质量分数丙烯酰胺共聚物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祥  范晓东  晁芬 《化学工程》2006,34(11):55-58
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所得丙烯酰胺共聚物P(AM-co-AMPS)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随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随引发剂的质量分数、pH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混合单体中m(AM)∶m(AMPS)=5时得到的P(AM-co-AMPS)相对平均分子质量最大。在反应温度为3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单体质量0.23%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质量分数w[P(AM-co-AMPS)]=31.0%透明、稳定的P(AM-co-AMPS)反相微乳胶。  相似文献   

2.
聂康明  李蕤 《塑料工业》1999,27(2):47-48,43
采用熔融法合成了聚丙烯—马来酸酐/聚己内酯(PP-g-MAH/PCL)三元接枝共聚物。用富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用峰高法测定了产物的接枝率。同时,考察了接枝反应时间和PCL的分子量对接枝率的影响。并以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CL的引入及其接枝率对PP-g-MAH的热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但分子量较低时将导致此接枝共聚物的结晶度和熔融温度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3.
乳液接枝法合成氯丁接枝胶MCR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乳液接枝法合成了氯丁橡胶(CR)/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共聚物MCR,并通过盐水凝胶、水洗、干燥制得块干胶。研究了氯丁二烯种子胶乳转化率、分子量调节剂用量、残留氯丁二烯含量以及接枝反应温度、CR/MMA比例对接枝率的影响。对接枝共聚物的粘接性能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4.
以1,1-二苯基乙烯(DPE)为分子量调节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的可控自由基聚合(DPE法)。研究了溶剂、DPE用量及反应温度对于聚合的影响,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43)的含有DPE半醌式休眠种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以PBMA为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聚合,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的(PDI=2.0)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BMA-b-PDMAEMA)。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得共聚物组成与GPC测试结果相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测试表明嵌段共聚物在11℃和35℃处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色浆的流变和粒径测试及漆膜性能测试表明,将所得双亲性嵌段共聚物作为酞菁蓝颜料分散剂,可以明显提高酞菁蓝颜料在丙烯酸酯树脂中的分散效率。  相似文献   

5.
李胜兵  刘玥  杨俊峰 《广东化工》2010,37(11):60-61
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水溶液中制备马丙共聚物。通过对分子量分布的表征研究了投料方式、滴加时间、起始温度、聚合温度、搅拌速度等聚合条件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来酸、丙烯酸混合滴加可使分子量分布均匀;单体及引发剂滴加时间为3h时多分散系数较小,平均分子量容易调节到应用要求;滴加起始温度应与聚合温度一致,适宜选在95~100℃。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水溶性共聚物阻垢剂。测定了共聚物的阻垢分散性能;探讨了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分子量调节剂等对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2-丙二醇对可生物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共聚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丁二酸、丁二醇和1,2-丙二醇为原料,采用溶液结合熔融缩聚合成法,得到了一系列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o-丁二酸1,2-丙二醇酯)共聚物P(BS-co-PS)。利用1HNMR、GPC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共聚物的组成、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热学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4h,即可得到数均分子量60000以上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o-丁二酸1,2-丙二醇酯)共聚物P(BS-co-PS),分子量分布均小于2.0;随着1,2-丙二醇添加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结晶度降低,熔点下降,但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加,当添加量为30%(摩尔分数)时,断裂伸长率达到417%,表明共聚物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所有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均在300℃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任鹏  余彩莉  王丰昶  张发爱 《化工进展》2015,34(4):1064-1067,1114
利用松香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酯化反应,得到酯化产物(RG),然后进行了RG的自聚反应和与苯乙烯的共聚反应.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热重分析产物的热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研究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种类对RG与苯乙烯共聚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自聚物和共聚物;偶氮二异丁腈是共聚和自聚反应较优的引发剂;与苯乙烯共聚反应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共聚物分子量增加,分子量分布变窄,随着苯乙烯用量的增大,共聚物分子量下降,分子量分布变宽;自聚物和共聚物的初始分解温度相近,但共聚物最大分解温度较高;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自聚物.  相似文献   

9.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分别以二氧六环(DOX)和二乙二醇二甲醚(2G)为极性调节剂研究了异戊二烯和丁二烯阴离子共聚物分子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聚合物的分子量与活性种的活性有关,高温严重破坏活性种的活性,调节剂用量是杀死活性种活性的另一因素。聚合前期,分子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升高后,高温破坏了活性种的活性,活性链解缔合导致的粘度下降,所以聚合后期分子量降低。2G对活性链的破坏受温度的影响要小于DOX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木质素储量丰富,是森林资源生物质资源中最丰富的可更新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的利用是木质素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使用木质素为原料制备木质素酚醛树脂,研究了固相缩聚下木质素树脂的物理化学变化,讨论了3种固化温度(1 h、2 h、3 h)对树脂的影响,采用FTIR、TG、DSC等方法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通过探讨不同温度下固相缩聚对树脂性能、热性能、表面形貌等指标影响规律,研究木质素酚醛纤维的固相缩聚行为。结果表明酚醛树脂经过固相缩聚内部材料继续交联反应,反应后树脂残碳率最高达25.3%。适当延长干燥时间有利于酚醛树脂的分子量提高,分子量分布变窄。从而使得聚合物的稳定性和分子链的规则性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得出干燥2 h的酚醛树脂具有较优秀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热固化温度且苯环邻位取代程度高。  相似文献   

11.
以1,3,5-三(3,3,3-三氟丙基)-1,3,5-三甲基环三硅氧烷(D3F)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为原料合成了高分子量的氟硅共聚生胶,研究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以及单体投料比对共聚物链节含量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共聚生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了其分子量.结果表明,在D3F用...  相似文献   

12.
卫民  赵剑  肖凤龙  张宁  杨静 《化工进展》2015,34(Z1):162-166
研究合成了己二酸共聚物溶液,并以此作为天冬氨酸聚合的液相介质,研究了天冬氨酸在此液相介质中的热缩聚反应。当共聚物溶液羟值在310mgKOH/g以下、酸值在5mgKOH/g以下时,聚琥珀酰亚胺(PSI)得率为90.5% ~93.4%,大于相同反应条件下天冬氨酸固相热缩聚86.8%的得率。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天冬氨酸热缩聚和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2h,催化剂用量为8%时,液相介质中热缩聚产物PSI产率为93.4%,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9956,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系数为1.16。本研究还对不同热缩聚条件所得的PSI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蒋家巧  赵殊 《应用化工》2013,(12):2151-2154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自由基共聚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丙烯酸(PAM/AA)共聚物。由正交实验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助剂尿素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m(AM)∶m(H2O)=30%,m(AM)∶m(AA)=3,m(I)∶m(AM)=0.3%,m(尿素)∶m(AM)=0.3%,温度20℃,在此条件下,产物分子量高达5 120万,AM和AA的竞聚率为r AM=0.684、r AA=0.278,其中单体残余量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  相似文献   

14.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采用丙交酯的开环聚合法合成了聚DL-乳酸(PDLLA),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反应温度、聚合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探讨了聚DL-乳酸在20~120min、180~210℃及不同环境中的热降解性能,研究了聚合物存体外模拟的生物环境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当聚合温度为165℃,聚合时间为46h,催化剂用量为0.03%时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到21.4×10^4。在一定温度下,聚DL-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热降解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聚乳酸在空气中的热降解速率比在真空中的热降解速率快。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DMC)合成了低不饱和度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醚(DL-4000D),讨论了聚合温度、聚合压力、低聚物脱水时间等聚合工艺条件对DL-4000D及其制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在115~125℃、低聚物脱水时间在2 h左右,聚合压力小于100 kPa等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聚醚不饱和度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由其制得的聚氨酯制品的综合性能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和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作为共聚单体,制备了MPEGMA改性墨粉用苯丙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所制备的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MPEGMA的用量对乳胶粒粒径、Zeta电位、乳液稳定性、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MPEGMA参与了共聚反应,所制备苯丙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均在30mV以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随着MPEGMA用量的增加,乳胶粒粒径增大,聚合物的Tg降低,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分布变宽。当MPEGMA的用量为4.0%(wt)时,制备了适合墨粉用的苯丙树脂,此时聚合物的Tg、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指数分别为72.1℃、51000g/mol和2.97。  相似文献   

17.
以悬浮法实施二元乙丙橡胶(EPM)与单体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的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EPM—g—SAN,用其与SAN树脂共混制备了高抗冲塑料乙丙橡胶与苯乙烯及丙烯腈的三元共聚物(AES)。研究了AN/St—AN和EPM/St-AN的配料比对接枝反应体系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及AES缺口冲击强度的影响。用FTIR对EPM—g—SAN所含g—SAN(包括接枝链和非接枝共聚物)的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当AN质量分数为35%、EPM质量分数为60%,接枝反应体系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92%、45%和27.6%。在此条件下合成的EPM—g—SAN对SAN树脂的增韧效率最高,用其制备的AES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达到53.2kJ/m^2。FTIR定量分析表明,在EPM—g—SAN的g—SAN中AN单元的平均组成比小于AN单体的配料比,而AN单元在接枝链SAN中的组成比小于在非接枝共聚物SAN中的组成比;当g—SAN所含接枝链的组成与非接枝共聚物的组成相等时,其EPM—g—SAN对SAN树脂有更高的增韧效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共聚单体,原位制备了聚合墨粉用含蜡苯丙复合乳液。探讨了巴西棕榈蜡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凝聚率、复合乳液粒径及其分布、Zeta电位、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巴西棕榈蜡的加入对聚合稳定性影响不大;随着其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Zeta电位、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而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当其用量为3%(wt)时,聚合物具有较适宜的Tg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5.9℃和89,0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异丙醇铝水解制备拟薄水铝石,考察用水量[n(水)∶n(异丙醇)为2∶1~4.5∶1]、水解时间(0~3 h)、干燥温度(75~120 ℃)、干燥时间(2 ~10 h)对拟薄水铝石碳含量、晶相、胶溶指数和水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产物的碳含量,其中用水量影响最为明显。用水量不断增大,产物的结晶度提高,胶溶指数由2.3%增大到95%以上;延长水解时间有利于产物晶粒的生长和胶溶指数的提高(由35.4%增大到65%以上);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产物的晶型和胶溶指数影响较小。此外,产物水化后胶溶指数均大幅度提高,水解过程用水量[n(水)∶n(异丙醇)]大于3∶1时,水化后胶溶指数均能达到99%以上,为异丙醇铝水解制备拟薄水铝石的工业化提供相应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S-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DDMAT)为链转移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制备了窄分布的聚2-乙烯基吡啶。再以该聚合物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引发苯乙烯的RAFT聚合,得到聚2-乙烯基吡啶-b-聚苯乙烯(P2VP-b-PS)的两嵌段共聚物。以P2VP-b-PS为RAFT试剂,合成聚2-乙烯基吡啶-b-聚苯乙烯-b-聚异戊二烯(P2VP-b-PS-b-PI)的三嵌段共聚物。运用1H NMR、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技术对产物的结构和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进行表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三嵌段共聚物薄膜的微相分离结构。结果表明,所得三嵌段共聚物P2VP72-b-PS136-b-PI300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69),合成过程具有活性/可控聚合特征,聚合物薄膜经溶剂退火处理后出现了明显的微观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