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给出了采用不同方式实现信号综合与控制的一次调节抽汽透平调节系统液压执行元件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的方法,分析比较了3种信号综合与控制方式对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交联式信号综合与控制方式,由于执行机构动作的相互干扰,使得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响应特性恶化;因而必须尽量消除执行机构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使执行机构的控制油路独立开来;这一结论也适用于两次调节抽汽透平和中间再热透平调节系  相似文献   

2.
李宁  金伟 《汽轮机技术》1997,39(4):214-219
对一次调节抽汽透平数字电液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给出系统各参数的整定方法,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间再热抽汽式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DEH控制系统的中间再热抽汽式汽轮机热电负荷的自整性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控制模式下系统的负荷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DEH控制系统中PID调节器积分控制作用的存在,能够消除热电荷之间的相互静态干扰。新汽压力扰动时,调节级压力控制回路具有较好的瞬态响应特性;而负荷扰动时,功率控制回路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因此,应根据机组的扰动情况选择控制回路。  相似文献   

4.
调节抽汽透平的热力参数与调节系统的油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一套设计一次调节抽汽透平调节系统控制油口的简单方法。一台抽汽透平的热力参数确定之后,其调节系统控制油口的关系也就相应确定下来,按此方法设计的调节系统,在可调电功率范围内能保证自整。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推导了二次调节抽汽透平调节系统的设计准则,即静态和动态自整条件,并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只要设计合理,在不改变系统总体结构的情况下,不仅能消除热电负荷之间的静态干扰,而且能消除电负荷对热负荷及低压热负荷对高压热负荷的动态干扰.对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频率特性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试验的方法,对执行机构具有不同反馈方式的汽轮机调节系统的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执行机构的反馈方式对系统的响应特性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局部正反馈的存在,都将使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机组甩负荷后的动态超速增大。  相似文献   

7.
戴义平  谢诞梅 《汽轮机技术》1994,36(6):348-352,358
在线性化的假定下,给出了两次调节抽汽透平调节系统的数学模型,推导了系统的静态自整条件,并提供了调节系统结构设计与机组热力参数之间的关系,为机组调节系统的设计和调整提供了物理概念明确、应用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抽汽透平工况图代表抽汽透平的静态特性,是了解和掌握抽汽透平基本性能的重要工具。然而抽汽透平的动态特性却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它包含了静态特性。也就是说,抽汽透平工况图是可以通过其动态特性得到的。为了迅速地和有系统地分析研究抽汽透平的基本性能,不管是静态特性还是动态特性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并建立相关的软件包。通过工况图的动静态验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EX-CAD软件包的设计、编制和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和协调一致的,所提供的工况图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高压加热器抽汽灵活调节辅助机组快速变负荷的潜力,利用600 MW超临界火电机组全工况仿真系统进行不同方式切除高压加热器抽汽仿真试验,总结了不同切除方式对机组关键运行参数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开展高压加热器抽汽调节参与机组快速变负荷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高压加热器抽汽参与机组变负荷调节可有效改善机组的负荷响应速率和调节时间,更好地满足自动发电控制(AGC)对机组快速变负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间再热汽轮机调节系统的执行机械存在局部正反馈作用时的响应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液压反馈的改进系统 ,对两种系统的响应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合成气压缩机透平是引进日产千吨氨厂的主要动力设备。透平由高、低压缸组成,为一次抽汽式。在正常运行时,本机组的调节系统为无牵连式,而在低负荷时为牵连式,即在二次油压大于3.36kg/cm~2时,系统为无牵连式。本文运用了自控理论,推导了系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抽汽背压式汽轮机(Backpressure Extraction Steam Turbine,BEST)回热系统的变工况工作特性及保证小汽轮机与给水泵之间的功率匹配,提出采用小发电机、节流阀、补汽阀的3种控制策略,根据汽轮机、回热加热器等主要设备的变工况过程建立BEST系统的变工况数学模型,分析各负荷下BEST和给水泵系统的功率匹配特性和回热系统抽汽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小汽轮机与给水泵的功率差值随着负荷降低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约50%负荷左右;采用小发电机调节,BEST末级排汽流量与压力近似不变;采用节流阀调节,BEST末级排汽流量与压力随负荷降低而降低;采用补汽阀调节,BEST末级排汽压力与流量随负荷降低而升高;小发电机调节方式的热经济性最佳,相对于其他两种调节方式的热耗率明显偏低,节流调节方式存在节流损失,补汽阀调节在BEST末级排汽供汽中引入了大量经过再热的抽汽,提高了抽汽过热度,降低了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刘吉臻  王琪  田亮  刘鑫屏 《动力工程》2012,32(3):192-196,228
在纯凝汽式机组负荷-压力对象简化非线性动态模型基础上,结合对抽汽式供热机组供热部分热力系统的分析,依据基本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供热机组发电负荷-汽轮机前压力-供热抽汽流量与锅炉燃料量-汽轮机高调门开度-抽汽调节蝶阀开度的微分方程形式的动态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供热机组与纯凝汽式机组发电负荷-汽轮机前压力对象控制特性不存在显著差异;供热机组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控制方式以提升发电负荷调节速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频率特性分析和时域仿真计算的方法,对一种典型的一次调节抽汽式汽轮机调节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纯冷凝工况系统的稳定性很好;在调整抽汽工况,调压回路的稳定性也很好,而调速回路的稳定性很差;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调速回路的延时时间、调速不等率和细动器时常数;要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必须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灵敏性,减少时滞、提高继顺动作的快速性,必要时将继动器由双侧充油式改为单侧充油式的结  相似文献   

15.
基于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对伺服控制式的波浪发电模拟实验台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台主动油缸速度特性符合波浪运动规律,即在不同的波浪模拟信号下,通过PID控制可自动调节主油缸执行机构的动作响应,完成波浪的模拟运动。实验台可模拟波浪能转化成电能稳定输出的过程,为海上波浪发电装置液压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6.
针对抽汽式供热机组利用调节蝶阀控制抽汽压力来调节供热抽汽质量流量的特点,通过分析汽轮机供热抽汽环节的能量平衡特性,建立微分方程形式的供热机组给煤质量流量-汽轮机调门开度-调节蝶阀开度与发电负荷-汽轮机前压力-抽汽压力的简化非线性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发电负荷、机组抽汽压力和热网循环水质量流量扰动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输入输出关系符合机组实际情况,能够解释供热系统中通过调节供热抽汽压力维持供热抽汽质量流量跟随供热负荷需求变化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循环函数法”和汽轮机变工况分析理论,建立了适于有二次调节抽汽的单抽,纯凝等各种工况下汽轮机动力特性分析数学模型,设计了合理的模型求解过程,并编制其软件包。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及软件不仅适用于上述工况,而且适用于一次调节抽汽及背压机组、纯凝机组的动力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矩阵为工具,改进了多变量调节系统自整性的设计方法,可以一次确定静态和动态自整条件。在满足自整条件以后,就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几个独立的简单系统。这样,有利于对系统的分析和计算。本文结合双抽汽式汽轮机的实例进行了调节系统自整性条件的分析,并做出了动态过程的模拟计算结果。抽汽式汽轮机可以做为发电兼供汽用,也可以做为工业汽轮机用,如为高炉拖动压气机等。这种汽轮机的调节系统、其被调节量有转速,抽汽压力等数个。另外,它也有几个调节机构,每个调节量变化时,能同时控制几个调节机构。根据工艺上的要求,每一个调节量的变化(由于干扰或者给定的变化),不应影响其它被调节量,也就是说,要求系统是自整的。一般的方法是把静态与动态分开进行考虑,但比较复杂,概念也不够清楚。以矩阵为工具来设计和分析抽汽式汽轮机的自整调节系统,是一种简便而概念又清晰的方法,它能同时求得静态与动态自整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推导建立了一次调节抽汽式汽轮机调节系统的自整条件,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证明了自整条件的正确性。结果说明:只要满足静态自整和第一动态自整(即电负荷变化对热负荷没有影响),即可认为满足了全面自整。此时,不仅能消除电负荷与热负荷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消除了甩电负荷之后可能出现的反调,减小了动态超速,增加了机组的安全性;对于国内的典型系统,在不改变系统总体结构的条件下,也能实现动态自整的要求,对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采用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汽轮压缩机组调节系统,讨论了汽轮机蒸汽阀门电液控制单元及汽轮机抽汽压力与压缩机出口压力的解耦控制方法,并证明了采用前馈解控制的汽轮压缩机组调节系统对传感器失效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