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介绍了30 Gyγ射线局部照射大鼠股骨头部位,观察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辐照2周后取股骨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细胞诱导液诱导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CD31免疫荧光鉴定,同时RT-PCR检测Cbf-α1、PPAR-γ、VEGF-α和KDR的表达.大剂量辐射抑制BMSCs向相关细胞的分化,降低其Cbf-α1、PPAR-γ、VEGF-α和KDR的表达.诱导可促进体外培养B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照射组Cbf-αl、PPAR-γ、VEGF-α和KDR mRNA水平明显上调,其中PPAR-γ和VEGF-a表达水平接近对照组.体外大剂量辐射抑制B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分化,给予一定诱导,辐射损伤的BMSCs体外分化能力可以部分恢复,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恢复明显,但其向成熟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的数目依然较少.  相似文献   

2.
辐射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研究γ射线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clia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使用不同剂量(0、2.5、5、10Gy)的γ射线全身照射C57BL/6J小鼠。分别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fer polymcrasc chain reaction,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cnt assay,ELISA)法研究了照射后体外培养3、6、10d的骨髓基质细胞中mRNA和培养上清中的VEGF水平。结果发现,对非照射组,随着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其VEGF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都显著升高。受到5Gy或10Gy射线照射后,VEGF随时间变化的总趋势与非照射组相同。在各时间点照射组的VEGF基因表达均高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照射组培养6d上清液中VEGF含量高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而在第10d时,却显著低于同时点的非照射组。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受到照射后培养10d的骨髓基质细胞数已显著低于非照射同时点的细胞数,其培养上清中VEGF的减少与分泌VEGF的总细胞数减少有关。结果说明,5Gy或10Gy射线会引起骨髓基质细胞VEGF的表达增强。这一现象提示VEGF的表达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有利于机体造血的重建。辐射后,小鼠骨髓中VEGF的改变与骨髓基质的损伤、造血恢复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Sirt1蛋白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受照射后产生的炎症因子IL-1β的影响,探讨Sirt1蛋白在辐射防护中的作用。shRNA体外沉默间充质干细胞Sirt1基因转录,检测细胞内Sirt1 mRNA表达证实基因沉默效果;同时给予间充质干细胞200μmol·L^-1白藜芦醇,经4Gy照射后,用ELISA、Westem blot和RT-PCR等方法检测Sirt1沉默对IL-1β分泌和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照射前沉默Sirt1基因并给予间充质干细胞200gmol-L1白藜芦醇,与照射前单纯给予200gmol·L^-1白藜芦醇相比,辐射引起的IL-1β分泌显著升高(t=-18.57,p〈0.05),同时细胞内IL-1β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也显著升高(t=8.078,p〈0.05)。沉默Sirt1后可明显抑制白藜芦醇的辐射保护作用,提示Sirt1蛋白在辐射后产生炎症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离辐射所致肾损伤引起的骨代谢异常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剂量γ射线照射大鼠肾脏后诱发骨代谢异常的细胞分子机制。以15Gyγ射线照射大鼠肾脏,3个月后分析骨骼的病理形态、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的改变。肾辐射致骨小梁体积、骨小梁宽度、骨小梁数目分别降低13.2%、18.3%(p〈0.05)和20.1%(p〈0.05),骨小梁间距增加34.8%(p〈0.05),骨吸收表面提高20.2%(p〈0.05)。骨骼RANKL/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mRNA比值提高52.2%(p〈0.05)。TGF—β(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OPN(骨桥蛋白,Osteopontin)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明显升高。结果表明:大剂量γ射线照射大鼠肾脏可导致明显骨代谢异常,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肾1α羟化酶活性降低致活性维生素D减少及PTH升高,成骨细胞表达的RANKL/OPG比例失调,以及TGF—β、IGF—Ⅰ、OPN表达明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经不同吸收剂量处理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circRNA_017122表达水平,利用生物学软件TargetScan和miRanda预测mmu-circRNA_017122生物学功能,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mmu-circRNA_017122与mmu-miR-29b-2-5p之间的结合情况,并用RNA pull-down试验证实mmu-miR-29b-2-5p与p53特异性结合,检测分别转染mmu-circRNA_017122 siRNA和mmu-miR-29b-2-5p inhibitor后P53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mmu-circRNA_017122的表达水平受吸收剂量影响;生物学软件预测mmu-circRNA_017122可与mmu-miR-29b-2-5p特异性结合并进一步影响P53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和RNA pull-down试验验证他们彼此之间可特异性结合;转染mmu-circRNA_017122 siRNA和同时转染mmu-miR-29b-2-5p inhibitor后P53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且细胞增殖减低。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辐照时,其内mmu-circRNA_017122通过ceRNA机制影响mmu-miR-29b-2-5p对p53的表达调控,从而参与辐照损伤修复,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放射抗性。  相似文献   

6.
探索辐照后骨髓淋巴细胞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头盖骨成骨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淋巴系细胞,137Csγ-射线辐照淋巴细胞和成骨细胞,剂量6 Gy,分组为0 Gy成骨细胞+0 Gy淋巴细胞(0OB0L),0 Gy成骨细胞+6 Gy淋巴细胞(0OB6L),6 Gy成骨细胞+6 Gy淋巴细胞(6OB6L),共培养6 h后,取各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骨细胞共培养,MTT和PNPP法观察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Real time PCR方法观察成骨细胞ALP、OCN、RANKL和OPG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辐照骨髓淋巴细胞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成骨细胞ALP和OCN的表达显著降低,RANKL的表达增高,RANKL/OPG的比值则显著升高。辐照后的骨髓淋巴细胞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并且可能通过改变RANKL/OPG的比值进而影响破骨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电离辐射对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1α羟化酶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Q—PCR)技术与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3Gy、5Gy和10Gy ^137Csγ,射线单次照射(剂量率为0.85Gy/min)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后1α羟化酶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线粒体形态的改变,并与不受照(0Gy)组比较。结果表明,低剂量(3Gy)γ射线照射24h后即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1α羟化酶mRNA表达水平的明显降低(p〈0.05),且随受照剂量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电镜观察显示受照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呈现肿胀、基质变薄、电子密度减低、嵴断裂、数量减少与排列紊乱等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用~3H-TdR掺入示踪技术,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对辐射引起人血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逆转作用。用~(60)Coγ射线体外照射人血淋巴细胞后,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外源性IL-2常规培养,以淋巴细胞DNA中~3H-TdR掺入量的变化来衡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1-40Gy剂量的γ射线照射均可引起T淋巴细胞增殖力抑制,40Gy剂量组增殖率只有27.6%;加IL-2后,1-10Gy剂量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幸均明显增加,提示IL-2有使受辐射损伤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恢复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报道了~(238)Puα粒子体外照射所致肺巨噬细胞(AM)及类巨噬细胞系 P388D_1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及对肺成纤维细胞恶性转化的剂量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从卡介苗(BCG)激活的大鼠肺中灌洗出的肺巨噬细胞,在体外经~(60)Co γ射线照射后,对 Hela 细胞和人肺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效应降低,降低程度与剂量(100—500Gy)呈依赖关系,同时还看到 AM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以类巨噬细胞系 P388D_1细胞作为 AM 的模拟细胞,在体外经~(238)Puα粒子照射(0.3—6.0Gy)后,观察到 EA 花环形成率、特异吞噬功能在受到0.3Gy剂量照射后受抑制,且抑制程度与剂量有依赖关系,细胞膜也受到损伤。在培养体系中加入膜保护剂——硒后,上述两类细胞的免疫功能抑制程度减轻,提示膜的完整性在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表达中起重要作用。文中还对AM 在辐射诱发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用~(238)Puα粒子和 X 射线分别照射成年大鼠肺成纤维细胞系(WAL-F_1),其剂量分别为0.01—1.5Gy 和0.5—5.0Gy,进行形态转化、ConA 凝集试验、染色体畸变、半固体琼脂培养集落形成以及转化细胞移植后的致癌性等方面的实验观察。结果证实 X 射线和α粒子均可诱发 WAL-F_1细胞恶性转化,以 X 射线为参比.~(238)Puα粒子的 RBE 约为6。最后还讨论了辐射诱发体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电离辐射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对神经干细胞进行培养,在传代后将神经干细胞分为4组,分别用0Gy、0.5Gy、1Gy、2Gyγ射线进行照射,在不撤除EGF、bFGF条件下对细胞进行培养,7d后用免疫荧光方法对细胞进行巢蛋白(Nestin)检测。用同样的方法对神经干细胞进行照射,在培养基撤除EGF和bFGF后,用免疫荧光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进行检测。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经一定剂量射线照射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estin阳性细胞较未经照射的细胞阳性率降低;经过照射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较未经照射的细胞增加。结果表明,电离辐射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电离辐射使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凝溶胶蛋白(Gelsolin)在辐射损伤中的作用,以6、8和12Gyγ射线分别照射BALB/c小鼠和人小肠上皮隐窝细胞(HIEC).于照后不同时间抽提HIEC全蛋白,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检测胞浆型Gelsolin(cGSN)蛋白相对含量.照射后24h给受照小鼠注射重组人源Gelsolin蛋白,不同照后...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辐射对于破骨细胞中Notch通路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辐射诱发骨损伤的机理,本研究采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B Ligand,RANKL)诱导RAW264.7细胞系生成的破骨细胞,经2 Gyl37Cs γ射线照射后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β-1,4-2-氨基-2-脱氧-D-葡聚糖;Chitosan,CTS)的辐射保护作用,通过强碱洗脱法和乙酸-H2O2氧化降解法制备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分析法分别检测低分子量壳聚糖对60Coγ射线照射后大鼠正常肝细胞(BRL)的存活率、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评价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的辐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成功地制备了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壳聚糖的脱乙酰度由原来的79.3%提高到94.1%,乙酸-H2O2法降解120min,壳聚糖的分子量由原来的8.50×105下降到3.26×103。低分子量壳聚糖(LMWC)对4Gy60Coγ射线照射后的BRL细胞具有良好的辐射保护作用,表现为照后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SubG1峰显著降低。50μg/mL的CTS使4Gy60Coγ照射后48hBRL细胞的存活率由66.5%±0.19%提高到了87.5%±0.16%(p0.05);照后24h的SubG1峰由51.9%±2.1%降至16.9%±1.3%(p0.05)。表明制备的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对BRL细胞有较好的辐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4组狗牙釉质样品分别进行不同剂量137Csγ射线的照射.使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谱仪测量所有样品照射前的ESR固有信号强度,根据照射不同剂量后的ESR信号强度,研究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狗牙釉质所产生的ESR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37Cs γ射线照射前,狗牙釉质...  相似文献   

15.
揭示了电离辐射对成骨细胞系MC3T3细胞的增殖及其对Notch1和Jagged1基因表达的影响.成骨细胞系MC3T3细胞,经过0、2和4Gy 137Cs γ射线照射,运用MTT、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电离辐射对与MC3T3细胞的增殖和增殖分化相关基因Notch1和Jagged1表达的影响.照射剂量为2和4 Gy时,细...  相似文献   

16.
收集并制备20例健康成人指甲,水清洗后,用137Csγ-射线照射指甲样品。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用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波谱仪测量样品的信号。结果表明,γ-射线照射指甲后产生的信号(RIS)10 d以后比较稳定;指甲剪下后,68 d内本底信号(BS)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低于15 Gy剂量照射时,前8 d RIS信号强度随剂量逐渐增加。指甲EPR方法用于剂量重建时,必须考虑本底信号(BS)的影响。该方法可用于辐射事故后,人员受照剂量的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17.
辐射小鼠血细胞ATM、CDKNlA、DDB2和GADD45A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小鼠全身γ射线辐照不同剂量、照射后不同时间,外周血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具有指示生物受照剂量潜力的指标.BALB/c小鼠,以0.8和1.6Gy/min两种剂量率,分别进行0、2、4、6和8Gy不同剂量照射.照射后4、8、12、24和48h眼眶取血,AxyPrep试剂盒抽提全血细胞总mRNA,实...  相似文献   

18.
以L-半胱氨酸为原料,经取代和酰化两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N-乙酰基-S-烯丙基-L-半胱氨酸(N-acetyl-S-allyl-L-cysteine,NAc-SAC)。以~(137)Csγ射线照射至不同剂量的ICR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30 d存活率实验、血相和免疫系统实验、各项脏器指数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实验,研究目标化合物分别在200、400、600 mg/kg给药剂量下的抗辐射活性。ICR小鼠经伽马射线照射至致死剂量7.5 Gy后,其存活率由单纯照射对照组的41.6%,分别提高到NAc-SAC给药组的58.3%、50.0%和66.7%,平均存活天数明显延长。~(137)Csγ射线照射至亚致死剂量6.0 Gy后,NAc-SAC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受照小鼠的脾指数、脾结节数(CFU-S)、骨髓DNA含量和白细胞数。彗星实验中7.0 Gy伽马射线照射联合NAc-SAC给药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尾长、尾矩、Olive尾矩和尾部DNA百分含量明显低于7.0 Gy伽马射线单纯照射组(p0.01),提示NAc-SAC可明显降低辐射导致的DNA损伤。本研究表明,目标化合物NAc-SAC具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