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豹油田白306区块长81储层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动用程度低,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阴极发光和铸体薄片等分析化验方法对其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长81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道间3个沉积微相。同时分析了长81油层组3个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微相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对砂体、储层物性和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明显,水下分流河道为长81储层的骨架微相,砂体的物性条件较好且呈规律性展布,是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2.
为了指导安塞油田化子坪井区长2油藏的开发生产,针对该区的储层特征,采用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日产原油量三项参数作为长2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把长2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对四类流动单元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沉积微相特征以及生产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好的流动单元渗透能力和储存能力较强,日产油量也较高。该研究方法对相似地区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豹油田白306区块长81储层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动用程度低,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阴极发光和铸体薄片等分析化验方法对其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长81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道间3个沉积微相.同时分析了长81油层组3个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微相对油气富...  相似文献   

4.
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单砂体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等参数的分布特点,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基本原理入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对比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优选出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作为该类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参数,划分出了4种流动单元类型,为研究区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镇原油田镇218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1储集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渗流通道以微喉和细喉为主,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低渗-超低渗储层。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垂向上成岩作用中的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以改善;构造成因的微裂缝也间接影响了储层的物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对研究区储层作出综合评价,将研究区储层划分3类:Ⅰ类为优质储层;Ⅱ类为较好储层;Ⅲ类为一般储层。其中Ⅱ类储层为研究区主要储层类型,也是当前技术下主要开发利用的储层。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1储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强非均质性制约了油气储层品质的提高。通过开展核磁共振实验,结合恒速压汞和高压压汞、图像粒度、铸体薄片等微观实验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同时选取砂厚、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流动带指数5个参数,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将马岭油田长81段储层的流动单元划分为E、G、M、P等4类,进而分析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孔隙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是造成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喉道半径分布形态及主流喉道半径大小起了决定性作用。生产动态数据表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阶段E类和G类流动单元的产能最高,应根据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孔隙结构差异性特征,实施合理有效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7.
马岭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西南部,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强。选取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砂厚、流动带指数五个参数,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马岭长81储层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分为E、G、M、P四类。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聚类分析的划分精度在92.87%以上。E类流动单元,其物性好,渗透能力和储存能力强,开采程度较高;G类流动单元其性质好,分布面积大,是油田开发的主力产层,有助于大面积的注水开发;M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强,开采程度较低,剩余油的分布面积大,可以采用合理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挖潜;P类流动单元物性很差,且分布在砂体的边缘部位,难以开采。  相似文献   

8.
吴133、135井区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根据测井参数和岩石物性参数对工区主要开发层系延10的流动单元进行了研究。将延10油层组1~4小层各划分为3个流动单元,其中A类流动单元分布最广,B类和C类流动单元分布比较局限,A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沉积微相决定了流动单元的类型,A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于急流辫状河河床内。  相似文献   

9.
针对姬塬油田延安组的储层渗流特征选择适合该地区的渗流参数,利用聚类方法对各代表井渗流参数的相关性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流动单元的类型,进而根据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全区未知砂体进行预测,确定研究区流动单元空间分布。最终将姬塬油田延8-延10储层流动单元分为3类(A、B、C类);A、B类流动单元是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C类流动单元是目前油田稳产的接替井区。  相似文献   

10.
针对蟠龙油田王庄区含水率高、产量递减快、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开发现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5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选取泥质体积分数、孔隙度、流动分层指标3项参数作为长2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参数。这些参数客观反映了研究区长2储层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及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长2储层划分为A、B、C、D等4类流动单元。分析了4类流动单元的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因此油田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白豹油田长6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其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针对白豹油田长6油藏地质特征,开展了储层综合评价、井网优化、超前注水和优化压裂等方法和技术的研究,通过储层综合评价,认为优选目标区是油藏实现高效开发的前提。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通过超前注水、优化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可以实现白豹长6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峰油田庄36井区面临单井产量下降和含水上升较快的问题,应用测井资料、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测定等资料,对长8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庄36井区长81储层属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孔喉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型,其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物性明显好于河道侧翼。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类,即Ⅰ类储层为好储层、Ⅱ类储层为较好储层、Ⅲ类储层为较差储层、Ⅳ类储层为差储层。研究区含水上升井主要分布在Ⅲ类和Ⅳ类储层中,Ⅰ类储层的单井产量高且稳产,分类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4.
针对横山油田魏家楼区长61油层段,对其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研究。该层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岩石物性总体较差,属低孔、低渗储层,发育有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微孔和微裂缝等几种孔隙,其中又以次生粒间溶孔为主。喉道以细喉-微喉为主;沉积作用发生后,成岩作用控制着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物性。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该区储集岩分为3类:Ⅰ类为好储集层,Ⅱ类为较好储集层,Ⅲ类为差储集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符合实际开发规律,同时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调整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等分析资料,对白豹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表明,该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孔-粒间孔组合为主,储层物性较差,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较高,喉道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孔隙结构总体较差。储层发育程度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综合影响,认为岩石类型,云母等组分含量,粒径是决定储层发育的基础,北部物源影响的砂岩物性较好。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和后期较弱的溶蚀作用促进储层的进一步发育。硅质次生加大和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使储层储集性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7.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评价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为储层评价和油田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对长6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塞130井区长6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平面非均质性及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性中等。剩余油主要分布在611-2和长611-3两个储层,是油田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8.
红河油田延长组长9段为低孔–中孔、特低渗–低渗储层,储层有效流动孔隙喉道小,产量普遍较低,采出程度低。基于岩心分析资料,以压汞资料为重点,结合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对研究区储层的孔喉特征开展研究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9储层中细喉道对改善研究区储层物性起到主要作用,微喉道对渗透率几乎无贡献;有效动用微喉道占比较大储层所控制的储量、封堵渗透性较好的中细喉道,是解决采出程度低、注水效果不明显等开发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