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充足的油气源、多类型的良好砂体、优越的构造背景和丰富的圈闭、良好的输导体系及古构造格局、有利的时空配置、稳定的区域性盖层,为研究区具有形成亿吨级大油田创造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在纵向上表现为沙四段是油气最富集的层系、在平面上表现为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带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区带,且断层明显控制了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2.
从油源、构造、储集三方面分析了八面河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馆陶组成藏模式,针对该地区油藏特征进行了控油因素分析,指出了该地区馆陶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4.
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保存较好,面积较大,油气显示普遍。通过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的分布特征、圈闭条件、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聚集类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富集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生新储”型是倪丘集地区重要的油气聚集类型;周口坳陷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类型的构造圈闭;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顶部风化壳为岩溶地貌圈闭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是石炭—二叠系最重要的油气生成和运聚期,并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型3种油气聚集类型;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圈闭定型期和油气运聚期的有效配置以及古近纪构造格局。研究区石炭—二叠系资源潜力较大,成藏条件有利,富集规律明显,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与勘探建议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但储集层物性差 ;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 ,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 ,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 ,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良好通道 ,其封堵性又是油气能否保存的关键因素。油气藏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为E3末期深层油气藏形成 ,下第三系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 ,二为N2 末期深层油气藏遭受调整和破坏 ,浅层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形成和部分油气散失。据此分析 ,应在油源区内加强对具有油源通道的第三系的勘探 ,同时须重视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图 4表 1参 2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储集岩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塔河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分布模式,预测了油气勘探方向.柯坪塔格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岩,局部发育厚层滨岸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以及潮汐水道等优质储集岩.砂岩层具有深埋藏、大面积、低丰度、薄油气层、断层沟通、叠合连片的油气聚集特点.塔河地区南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沿着断裂、裂隙、砂岩和不整合面经过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运移到柯坪塔格组砂岩层聚集成藏.柯坪塔格组油气藏以喜山期成藏为主,发育背斜、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和岩性等油气藏.围绕志留系剥蚀尖灭线周围是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往南是背斜、地层超覆及岩性油气藏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7.
结合古沉积背景、岩心观察、测井等资料,对刘庄地区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岩石类型、砂岩的岩石结构、粒度特征、沉积构造及剖面结构特征等相标志进行详细研究,确定了刘庄地区沙一段属于浅湖环境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砂、河口砂坝和支流间湾4种微相,次要微相有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微相。 相似文献
8.
9.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储盖等主要成藏要素特征、烃源岩生烃史、圈闭成生发育史以及油气藏形成、调整改造的研究分析,明确了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生储盖展布及其组合特征;提出了下组合烃源岩生烃高峰为海西晚期-侏罗纪、古圈闭成生发育于加里东晚期、现今圈闭成生发育于燕山运动及其以来、早期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受控于古隆起及其与之相关的不整合面、保存条件是晚期成藏的关键等新观点;并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11.
岩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主要以玄武岩类和粗安岩类为主,通过测井交会图可以较好地识别出不同的岩石类型。根据火山岩的岩相标志及地震剖面特征,结合单井相划分,确定查干凹陷主要发育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不同的岩相发育不同的岩石组合。钻井资料揭示,研究区苏二段火山岩的物性好于苏一段,苏二段为中低孔特低渗透储层,苏一段为特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其储层物性主要受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勘探实践证实,查干凹陷火山岩的油气成藏特征主要表现为近源聚集、有利火山岩岩相带与断裂带联合控藏;研究区乌力吉构造带与中央构造带为临近生烃中心的圈闭发育带,由于其断裂发育,不仅改善了储集空间,而且沟通了烃源岩,是查干凹陷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区块延长组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储盖配置良好,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为主,主要目的层含油普遍,油层厚度大,但油层产量悬殊,单井产量明显受孔渗条件直接影响。区内构造简单,主要以岩性圈闭及岩性+低幅度构造复合圈闭为主,西倾单斜构造对油气聚集成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泥岩欠压实形成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裂缝、微裂缝及连片发育的砂体为油气纵横向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3.
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翠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1):50-52
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北构造的转换结合部,由2个构造特征截然不同的局部构造组成,具有典型的复杂断块群特征。分析认为,该区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圈闭成藏模式多样,分布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且具有如下特征:主要发育断块油气藏,油气藏数量多而规模小;不同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相差较大,各断块自成独立的油水系统;不同层位不同区块流体性质不同;油气藏有各自的油水系统和压力系统;油、气井产能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构造、沉积体系、储层成岩作用、储集性能、烃源岩发育特征及输导体系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过程中砂体受到大气和水的淋滤作用,从而促使了次生孔隙的大量发育。改善了砂体的储集性能;博兴洼陷生成的油气通过高青断裂带附近的输导体系向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运移并聚集成藏。该研究为高青油田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有利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东地区位于歧口富油气凹陷滨海海域,是一个受两期构造叠加形成的近东西向大型背斜构造。勘探初期以古近系的东营组、新近系为目的层,以中部地堑构造为主探对象,虽见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实质性突破。通过精细研究认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依附海河断层的大型背斜构造,位于歧口凹陷主体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构造的分区性和北部燕山物源的波及强弱及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的不同,决定了白东地区东部主体带发育以沙一下为勘探目的层系的构造气藏,西翼斜坡区则可形成东营、沙一中、沙一下多套目的层系的构造-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6.
沾化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通过对沾化凹陷泥岩孔隙和裂缝特征的观察与研究,分析指出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运移以异常高压为动力,以泥岩孔隙喉道、微裂缝、干酪根网络和断层缝为油气运移通道,并经历了泥岩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受这些特征的控制,油气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存在于超压泥质岩微裂隙带和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葳已成为该盆地侏罗系勘探的必然选择。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油源条件为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地层、岩性油气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基础和物质基础。侏罗系头屯河一齐古组介于两个不整合面之间,地层、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非常有利于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SB3层序界面之下形成了大型的三角洲和沉积坡折带,层序界面上深切河谷很多,也有利于地层圈闭发育。侏罗系以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曲流河和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能量相对较弱,砂泥比相对较低,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发育。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中存在规模巨大的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极有可能形成巨大的成岩圈闭。因此,准噶尔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葳有着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苏里格召30井区盒8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召30井区位于苏里格气田东部地区,以岩心观察资料、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观察、物性资料分析等为研究手段,对该地区盒8段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渗关系等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部召30井区主要以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石英砂岩较少,成分成熟度很高;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含量很少,且孔隙面孔率含量很低;该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砂体,分流河道亚相居多,且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20.
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复查、地质分层、构造解释、试油试采等基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断块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为:平面上东营背斜构造比辛镇背斜构造油气富集,纵向上油气富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二段、东三段、东一段和馆下段,并总结出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油藏的成藏机理:宏观上油气成藏由构造背景控制,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砂体分布、不整合面以及储、盖组合等因素都成为馆陶组、东营组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