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根据华152井区下沉油层区与低阻油层区的实验资料、电性响应、试油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形成低阻的主要因素,是高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进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Duhamel原理推导出利用早期段资料同地层压力,再利用该压力作为控制点,有关双对数图上进行匹配,从而示出地层参数,解决了气井压力发电在流速大,相太变化和非达西效应等因素引起的曲线变异而无法用常规方法解释的矛盾。经实例分析,可减少关井时间130小时以上,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针对低渗透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的特点,充分考虑实测压力的流动期历史和恢复期历史数据及关井后井筒储存效应,建立了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出其数值解,绘制出新型典型曲线图版,提出了解释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应用。此方法适用于均质非自喷井,尤其是处理低渗透地层受污染井的结果比较符合地层实际地质情况,其成果的应用对地层改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单井油层的模拟程序,计算出无因次压力恢复值P_(SD)和无因次井壁产量Q_(FD)的理论数值。通过数学方法分析发现,在压力恢复曲线的早期段(包括纯井筒储集阶段和大部分过渡段)中,P_(SD)和Q_(FD)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直线段斜率m~*和无因次生产时问(t_P)_D、无因次井筒储集系数C_D无关。因此,经过数学处理获得了压力恢复曲线早期段的新的解释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这一解释方法是可靠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范学君 《试采技术》2005,26(2):23-26
针对低渗透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的特点,充分考虑实测压力的流动期历史和恢复期历史数据,不考虑关井后井筒储存效应,建立了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出其数值解,绘制了新型典型曲线图版,并提出了解释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可知:对于未出现径向流的DST测试资料,该方法也能提供较为满意的地层参数,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此方法适用于均质非自喷井,尤其是低渗透地层受污染井,处理结果比较符合地层的实际地质情况,其成果的应用对地层改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港东东营组低阻油层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将地质沉积背景与储层岩性结构有机结合,研究低阻油层的成历机理,提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是形成低阻油层的根本原因,弱水动力沉积是低阻油层集中分布的主要地质条件。确定了以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岩性、束缚水分析的综合解释方法,该方法在港东二区东营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早期试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资料中,早期资料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对这类资料尚无成熟的解释方法。通过对早期资料特征的研究,认为对早期资料校正的关键是对续流效应的校正,据此提出了新的早期资料解释方法及相应的表皮系数计算公式。该方法能同时对续流和表皮效应进行校正,从而达到正确解释早期资料的目的,它具有如下特点:①可解释低渗透油藏由于测试时间不够未出现径向流的试井资料;②用于低渗透油藏待测试井的试井设计,可缩短测试时间;③提高试井资料解释率和解释结果的精度;④可较大幅度地缩短关井测试时间,从而降低试井成本,减少关井的产量损失,提高低渗透油藏的试井工作效率。应用表明,该方法实用性、通用性较强,较好地解决了早期资料的解释难题。图3表1参7(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9.
突出低孔低渗储集层测井精细解释这一主题,针对大庆油田,提出打破按区块、分层段建立和选取解释模型的传统解释框架,按储集层岩性、物性特征划分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解释模型系列,由测井响应特性自动选取解释模型进行计算机处理解释,减少人为干预,充分发挥计算机效能,体现测井解释精细化的思路。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和思路,通过储集层类型的细分,可以把复杂储集层的非均质、非线形问题转化为均质、线形问题来解决,实现测井  相似文献   

10.
钻井试井中,针对致密低渗透气层等5点难题,提出采用拟压力函数法和灰色系统理论,解决了以往部分低渗气井只有试井早期资料或部分受测试工艺条件限制和中途测试时间短,不能取得完整关井压力恢复资料,无法作试井定量评价的难题,可缩短测试关井时间,提高中途测试资料解释率。在酸前和酸后的常规试井的早期资料解释中,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渗透性储层的特点,充分考虑实测压力的流动期和恢复期数据,建立了新的数学、物理模型,得出了DST全压力拟合方法的典型曲线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可知:DST全压力拟合法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地层实际情况。对于未出现径向流的DST测试资料,该方法也能提供较为满意的地层参数,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由于低压低渗储层流体的流动遵循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在进行地层测试时具有开井压力释放快、产量低、关井压力恢复慢、井储效应大等特点,在进行地层测试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此,针对低压低渗储层的特点,提出采用双封隔器跨隔测试、控制卡距、缩小测试井储是测低压低渗储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修正等时试井在气田产能评价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低渗透气藏,气井延续流量阶段的流压很难达到平稳,同时不同时间二项式方程的系数B难以保持常数,制约了修正等时试井的应用。建立了适合低渗透气藏修正等时试井资料处理新方法,通过应用实例的对比,该方法得到的结果较常规方法更精确、更可靠。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多数储层为渗透率小于5×10-3μm2的低渗和特低渗层,其测试一般采用传统的两开两关工作制度。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传统的测试工作制度不适合低渗砂岩层,尤其是二关时间分配不合理。依据测试结果分析,推荐适合塔里木盆地低渗砂岩层DST测试的工作制度:一开15~20min左右,一关3~4h,二开24h左右,二关8h左右。  相似文献   

15.
异常高压低渗透地层测试工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秋5井是一口典型的异常高压低渗透地层预探井。由于测试井段深(最深段5160.0~5165.0m)、系统压力高(最高压力系数2.27),常规电缆射孔无法实施。以东秋5井测试为例,并针对本井特点,大胆采用了打破常规的施工工艺:①采用清水中射孔测试联作工艺;②测试管柱组配水力锚,克服地层上顶力;③关井时环空加压平衡封隔器胶筒压差;④双桥塞封堵上返测试;⑤采用不压井作业。此套工艺节约勘探费用上亿元。测试结果,7个地质层均未获工业油气流,原因是地层渗透性差、地层水活跃、含油饱和度低。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的注采井距计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开采难度很大, 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对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渗流力学理论, 推导了不等产量下注采井之间的压力梯度分布公式, 可以确定在一定的注采条件下, 驱动压力梯度随井距的变化关系。渗流规律研究表明, 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完全克服油层启动压力梯度后注采关系才能建立, 因此, 克服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最小驱动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即是油层能够动用的最大注采井距。通过以榆树林油田树322 区块为例, 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建立了最大注采井距与油层渗透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层能够有效动用的最大井距为242 m, 在目前300 m 井距下无法建立合理的注采关系, 这为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注水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动态特征,得到尽可能多的关于储层和测试井的可靠信息,建立了综合考虑井筒储存效应、表皮效应、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非均质性等影响因素的低渗两区复合油藏注水井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应用贝塞尔函数和格林函数法求出井底压力的Laplace空间解,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得到实空间的解,并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绘制了井底压降、压力导数与时间的双对数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外区渗透率相对较低的复合油藏中,井储系数、内区渗透率、外区渗透率、内区半径是敏感因素;表皮因子和启动压力梯度不是敏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藏岩性致密、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地层压力下降会对渗透率造成部分不可逆伤害而影响油井产能。通过室内流动试验模拟地层压力的升降过程,基于原始地层压力下的油藏渗透率,研究了不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下渗透率的保留程度;借助压汞、核磁共振、岩石力学等试验手段,对地层压力升降过程中渗透率的变化机理进行了分析。认识到地层压力下降对渗透率的伤害程度取决于岩石的初始渗透率、地层压力初次回升时机和地层压力升降次数等三个主要因素;明确了岩石的弹塑性变形是导致孔喉平均半径减小、渗透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其中塑性变形是造成渗透率不能完全恢复的主因;提出了岩石初始渗透率越低,越应及早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属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复杂岩性、微裂缝发育的岩性圈闭型隐蔽性油气藏,录井油气显示级别低,在常规测井曲线上油气层的响应特征不明显,油气层评价遇到较大困难。通过对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并结合核磁共振、成像等测井资料,总结出该地区的测井评价方法,在新井生产和老井复查精细解释中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