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以H N Mead提出、A R Hasan和 C S Kabir推导建立的等轴双曲线方程为基础,提出了确定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生产井泄油范围内平均地层压力的简便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使用简便、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生产时间很长的油井.  相似文献   

2.
以H N Mead提出、A R Hasan和C S Kabir推导建立的等轴双曲线方程为基础,提出了确定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生产井泄油范围内平均地层压力的简便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使用简便、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生产时间很长的油井。  相似文献   

3.
由尖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可行性和试验样机设计工作导致了用于提高常规油藏和重油油藏的原油开采和经济性的新型井下油水分离器的研制。该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推广前景是建立在几种构想和技术之上的,这些构想和技术与生产一种低成本替换产品的目标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处理开采后期的高水油比(WOR)油藏中水的开采与回注。该装置目前处于样机研制阶段,正准备进行现场试验。 通过显著减少开采到地面的水量,井下油水分离装置有使举升成本实现大的、也许是数量级的节省潜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恢复或增加由于目前举升装置或地面设备的限制而被关闭或限产的油井产量,使开采成本降低、收入增加。其它潜在的好处包括减少了由大量油层水的采出或浅水层的污染而引起的环境责任。应用该装置的主要要求是在生产井能获得一个合适的回注水层。  相似文献   

4.
封堵天然裂缝油藏大孔道的凝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ri.  RS  刘大玉 《国外油田工程》2000,16(10):15-20
本文讨论影响天然裂缝油藏窜流现象的地层参数和减弱天然裂缝油藏窜流现象的凝胶处理的潜力。我们使用两种不同的模拟器对示踪剂和凝胶驱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表明当油水井排之间的横向裂缝的导流系数是纵向裂缝的 1 0倍时 ,凝胶处理潜能最大 ,同时在具有中等偏大的裂缝油藏中 ,凝胶处理也具有很大潜力。井间示踪剂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产出浓度估计多数横向裂缝的导流系数。凝胶处理的效果随着非主方向裂缝的间距增大而明显。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生产井段存在压降导致井筒压力和流量分布不均.考虑中心管完井对水平生产井段流动的影响,根据等效井径、势的叠加原理,建立了中心管完井3维条件下油藏渗流和井筒复杂流动耦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给出了井筒入流分布和压力分布.实例结果表明,当中心管长度约为水平生产井段长度的1/3时,中心管完井能够降低跟端处的大压差,有效改善入流剖面和压力剖面.  相似文献   

6.
在油藏开发后期,会形成一些体积很小的油环.单独对每个油环建造生产井是不经济的.连通器/导管(CC)井技术为这些油环的开发提供了一条途径.导管井(供给井)是穿过油藏边缘的水平井眼,在油藏中作为水平流动的管道;连通器井(生产井)连通导管井并完成从地下到地面的生产.本文以Darat CC井项目的成功为例,介绍了连通器/导管井技术的实现,证明这项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ARCO阿拉斯加有限公司针对普鲁德霍湾油田三叠纪Ivishak砂岩构造、地层、沉积以及流体分布的复杂性,运用水平井和一种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采出了未动用或未波及储量.Ivishak砂岩油藏大部分是断块中的孤立构造,面积100多英亩,储量由于钻常规井而有一定损失,这是因为排油面积小和气体快速锥进.90°水平井或鱼钩状井筒增大了生产砂岩层的接触面积.1992年至1996年间,结合新的钻井和地质导向技术初次钻井成功率提高2倍.混相注入剂增产处理(MIST)工艺,提高水平井采油量上百万桶.在一个MIST项目中,1口水平井从现有的水淹井网钻进,当井筒沿弧线钻进到注入井和外沿生产井之间时,井筒靠近油藏底部达到了最大驱油效率.混相注入剂一直注到井的末端,形成气泡推动油向生产井移动.充分注入后,射孔井眼被塞满,然后在靠近井筒底部再次射孔.通过连续注气,使气挤入井眼,在最接近井眼的部位再射孔,注水后的油就从油藏中驱替出来.截至发稿时,3口水平井中采用EOR方法增产原油超过了1.3STB,模拟预测每口井增产原油超过一百万桶.  相似文献   

8.
双孔均质介质径向复合油藏典型试井曲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属低渗透砾岩油藏,生产井油层均进行了多次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改造,致使许多生产井的不稳定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双孔均质介质径向复合曲线特征.通过现场实例,对此类典型曲线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认识改造油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底水油藏模型试验,研究了单独在注水井进行弱凝胶调驱、单独在生产井打入堵剂隔板对采收率的影响以及在注水井进行弱凝胶调驱的同时在生产井打入堵剂隔板,进行综合处理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这种综合处理种技术抑制底水锥进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好于任何一种措施单独作用的效果,是一种抑制底水水侵的有效措施,在底水油藏提高采收率中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二维平面模拟实验,用五点法布井方式的填砂平板模型,在模拟生产井完全水淹的基础上,模拟热油吞吐的生产过程.实验中设计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均质油藏,采用可视化模型直观地再现了注油前后生产井周围多孔介质中油水的微观分布状态.根据各周期注油量和采油量,以及模拟生产井周围油水的分布情况,从油藏渗流规律和驱油理论2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劈水疏油的概念,并利用这一概念对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劈水疏油是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主要机理,热效应和解除井底有机垢堵塞对增产也有辅助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底水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是抑制水锥或控制底水锥进,最大程度地延长气井无水采气期和控制底水均匀驱替,以达到提高底水气藏开发效果的目的。利用压差控制、水锥控制、井下气液分离技术来控制底水的锥进,气井含水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达到了控制底水锥进、抑制含水上升的目的,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艺酸性凝液注入循环水系统以后出现铁离子超标,加剧腐蚀速率,水质运行较差的情况,重新筛选出了调整药剂,并将调整药剂应用到循环水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水量调节器     
为保证注水井按照地质配注要求进行注水,主要通过闸门的开启程度来实现截流,使管压达到配注所需要的注水压力。由于截流压差较大,很容易使闸门失效,并影响到注水井的平稳注水。针对注水井人工调节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水量调节器,安装在配水间,便于现场操作控制,实现了注水井的平稳注水。  相似文献   

16.
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与含水率的理论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目前很多文献中出现错误的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从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的定义出发,结合石油天然气标准中推荐的6 种水驱特征曲线,推导出了正确的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与含水率的理论关系表达式。用该系列公式可以正确评价水驱油田的注水适应性及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 new model for predicting water content of natural gas in equilibrium with water is obtained. This formula is a function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nd is applied within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his new formula shows good data fit, with an average absolute error of 4.2 for 164 data points.  相似文献   

18.
针对塔里木油田某注水井注入水中悬浮物及油含量不达标的问题,分析了现场工况及注入水水质不达标的原因,据此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对设备及生产制度进行了优化。工艺优化后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注水泵进出口水中悬浮物含量及含油量大幅度下降,达到了该区块注入水悬浮物含量小于3 mg/L,含油量小于8 mg/L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A new model for predicting water content of natural gas in equilibrium with water is obtained. This formula is a function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nd is applied within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his new formula shows good data fit, with an average absolute error of 4.2 for 164 data points.  相似文献   

20.
河南油田经历了15年的化学堵水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化学堵水技术,包括水玻璃-氯化钙、聚丙烯酰胺-“306”树脂等5种油井堵水剂和TP-910、黄原胶、MS-882等7种注水井调剖剂的反应原理、堵水机理、技术特点、应用效果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对策。目前应注重研究原有堵水剂对高含水期油田的适应性,改进堵剂性能和施工工艺,优化设计,提高堵水有效成功率。加快选择性堵水剂的研究进度,探索堵酸、堵压等综合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