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纳米银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催化性质,而受到广泛应用。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介绍了近年来常用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还原法,概述了纳米银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其优缺点。最后,介绍了其应用领域,并展望了纳米银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纳米银材料具有独特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其性能可以由形貌、组分和微观尺寸来调控,因此可控制备性能合适的纳米银是很关键的一步。本文介绍了几种纳米银的制备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不同的制备方法使得纳米银的性能在各领域得到更为针对性的应用。纳米银材料在医学、催化、电子工业、水处理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成为广受关注的纳米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3.
纳米银材料具有很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催化剂材料、电池电极材料、导电浆料、抗菌材料、医用材料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合成方法是目前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当前纳米银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物理还原法、化学还原法和生物还原法,并对纳米银的医学应用进行了介绍。在新时代绿色化学主题的指引下,对纳米银合成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将纳米银与水凝胶两者性能结合,制备医用银离子抗菌水凝胶敷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不使用分散剂,采用水凝胶的纳米孔吸附银离子的方式制备纳米银,使用壳聚糖、冰醋酸、纳米银、泊洛沙姆、碳酸氨、甘油六种试剂制备纳米银抗菌凝胶,并采用类似的方式制备纳米银抗菌凝胶敷料。分别对制备得到的水凝胶敷料进行UV-vis分析,并测试其抗菌性、溶胀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添加分散剂和还原剂的条件下,硝酸银可以被还原成纳米银,表明纳米银制备方法可行;水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最大抑菌圈为4.20mm左右,对葡萄球杆菌的最大抑菌圈为3.52 mm左右,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且纳米银的添加,更加增强了水凝胶的抗菌性;相较于其他甘油含量的水凝胶敷料,添加2%甘油的敷料具有更好的溶胀性;银离子抗菌水凝胶敷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纳米银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近年来为避免纳米银合成过程中产生有毒副产物,人们在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向做了诸多研究。植物各组织和微生物细胞中富含的各类天然化合物均可完成纳米银的绿色合成,不同生物源合成纳米银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纳米银尺寸和形状的可控化,以及在使纳米银发挥抗菌作用的前提下减少迁移,减少副作用,是下一步的重点。综述了利用植物、细菌和真菌绿色合成纳米银的机制与方法,对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介绍了纳米银的抗菌性能、抗菌机制和具体应用,对于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纳米银已成为日用产品中广泛使用的原材料,不可避免地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环境中,主要是在纳米银合成加工环节以及使用含纳米银的产品中,其将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在自然水体与污水处理厂中检测出纳米银,其进入水体环境后将发生迁移转化,导致其价态与种类的变化。本文将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与生物大分子作用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主要的影响因素:pH值、离子强度以及电解质种类,进而阐述了纳米银毒性产生机理:一是溶解出的银离子,二是纳米银颗粒本身,并分析了迁移转化行为对毒性的影响。最后列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建立具体水体中纳米银浓度的数据库;二是分析纳米银在实际环境中迁移转化行为;三是需要对纳米银的致毒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综述旨在为预测纳米银在水体环境中的浓度、环境行为及其环境风险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植物提取物的纳米银生物还原法逐渐成为金属纳米材料"绿色"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以陈皮提取物为还原剂及稳定剂,还原制备了纳米银并对对应合成条件进行摸索和优化,以期能为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提供一种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银具有面心立方结构,分散分布,形状为近球形,直径约为(39.35±0.83)nm,吸收峰值位于408nm。进一步,通过调控陈皮提取液添加比例、AgNO_3添加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控合成纳米银的产量和尺寸,为纳米银应用于实际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还原法制备生物纳米银(Bio-Ag~0),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生物纳米银形貌及在水中的稳定分散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生物纳米银颗粒形貌近球形,粒径小于10 nm,相比化学纳米银(Chem-Ag~0),在水溶液中有更强的稳定分散性。以典型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纳米银(Bio-Ag~0)和化学纳米银(ChemAg~0)的抗菌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io-Ag~0对测试细菌表现出更强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含纳米银生物组织样品中银含量进行了测试,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根据实验方法,对主要来源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进而计算了样品中银含量的扩展不确定度。计算结果表明,重复性测量实验和银校准曲线的拟合对含纳米银生物组织样品中银含量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影响较大。结合计算结果,讨论了测量方法中需要推广及改进的方面,为相关研究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和不确定度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废弃生物油制备肥皂和洗衣粉,脂肪酸,生物柴油,生物破乳剂,PHA的五个主要资源化用途,就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主要介绍了微乳化法、热裂解法、酯交换法、超临界甲醇法,其中酯交换法是利用废弃油脂与甲醇等小分子醇在催化剂下进行转酯化反应制得生物柴油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由于工艺简单,效率较高,经济可行,是国内外工业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方法。并在最后总结了目前我国废弃生物油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化学还原法,以硝酸银(AgNO3)、过氧化氢(H2O2)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为原料制备了纳米银粉无机抗菌剂,然后将其加入到聚丙烯酸酯粘合剂体系中制备纳米银粉抗菌整理液,并通过抑菌圈法对其抗菌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粉抗菌剂较佳的反应条件为w(AgNO3溶液)=5%,活化时间为12h,w(H2O2溶液)=6%,w(PVP溶液)=5%,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3h;当抗菌整理液中银粉浓度为0.5g/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3.1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3.7mm。将抗菌试验后的试样放置6个月后,抑菌环仍然清晰未受细菌感染;该纳米银粉无机抗菌剂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和抗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2.
王雷雷  赵苗芝  薛永强 《陕西化工》2012,(8):1321-1322,1326
在乙醇溶剂中制备纳米Ag2O时,发现有纳米Ag2O和纳米Ag2种产物,进而通过XRD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溶剂对制备纳米氧化银有很大影响,在乙醇溶剂中不能制备出纯的纳米氧化银;其反应机理为该反应首先是银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氧化银沉淀,氧化银在碱性条件下将溶剂乙醇氧化为乙醛,而自身被还原为单质银;生成的乙醛又将银离子和氧化银还原为单质银,从而导致产物既有纳米氧化银又有纳米银;其中碱性介质是氧化银将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使用纳米银固定过氧化物酶对过氧化氢进行检测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在银电极上自组装硫脲,再通过Ag-S共价键将纳米银自组装到对硫脲修饰的银电极上,最后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过氧化氢酶固定到纳米银上从而制备得到电位传感器。根据酶促反应的专一性测定反应前后电极电位的变化证明,该电位传感器对过氧化氢响应的灵敏度高,其检测范围为10-7~10-2mol/L,检测下限为10-7。此外,本文还对对过氧化氢酶/纳米银/硫脲/银电极体系进行电化学表征,其结果验证了该传感器的成功制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添加不同颜基比(P/B)纳米Ag.SiO2对环氧树脂涂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环境中防腐性能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涂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中浸泡前的表面形貌,测试了涂层浸泡前后的交流阻抗谱(EIS)。结果表明:添加纳米Ag.SiO2由于增加了涂层多孔性而导致其阻抗不同程度下降,P/B为0.3%时涂层的阻抗降至106Ω.cm2以下,基本失去了保护作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浸泡过程中纳米Ag.SiO2的杀菌作用开始显现,浸泡后未添加纳米Ag.SiO2涂层的耐蚀性能直线下降,而P/B为0.1%时涂层的耐蚀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巯基乙酸聚乙二醇酯的制备技术,获取足量巯基乙酸聚乙二醇酯,以其作为分散剂,研究纳米银和纳米银聚合物核壳材料的合成方法并获得相应产物。通过FTIR红外光谱仪、紫外-可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产物的微观结构进行测试与表征,证实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6.
燃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当代化工》2010,39(3):275-277
燃气管道泄漏是燃气管道安全输送的主要隐患。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燃气管道泄漏的主要检测方法,根据泄漏检测原理,总结归纳了现有的各种检测方式,同时指出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7.
陈双  陈震  陈巧平  谢鸿芳  郑曦  陈晓 《化学世界》2011,52(1):23-25,9
用溶剂热法制备了Ag/ZnO纳米复合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量色散谱点(EDS)分析了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及结构.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在紫外光照射下考察了纳米Ag/Zn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一定量银沉积能有效地改善ZnO时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不同体系光催化制备纳米Ag/TiO_2光催化剂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中和水解法制备的锐钛矿型纳米TiO2为原料.在不同体系中,通过控制反应初始n(Ag):n(Ti),用直接光催化反应的方法制备了蚋米Ag/TiO2复合先催化剂,并且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Ag的改性能显著提高光催化效率,乙醇有机溶剂体系和水体系中制得的Ag/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相差不大,最佳n(Ag),n(Ti)为0.1%.同时与UV光相比在室内自然先作用下得到的Ag/TiO2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活性,40 min甲基橙先催化降解率比蚋米TiO2高约44%.  相似文献   

19.
化妆品中致敏成分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化妆品中的致敏成分及其检测方法;主要介绍了化妆品中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的种类,包括香精、防腐剂、对苯二胺、中药提取成分以及为满足一定的使用目的而添加的功能性成分如紫外吸收剂、收敛剂等;同时针对各种致敏成分分别讨论了其相应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斑贴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最后提出了目前在检测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Micropore composite films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solvent casting method using phenol and 1,1,2,2-tetrachloroethane as solvents. The micropore composite film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X-ray diffraction (XRD), UV spectrophotometry,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DMTA), and Optical Microscope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respectively. When the ratio of PEG-PET blends was 10/90, the preferred film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increased content of PEG, the behaviors of the blends had no more significant changes accordingly. The micropore film got a permanent antibacterial characteristic by incorporating 1% nano-Ag particles without damaging its crystal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