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湿式氧化法脱硫过程副反应及腐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宝宽 《小氮肥》2006,34(11):19-21
近几年,随着煤炭的紧张、煤质的变差、负荷的增加,湿法脱硫过程中副反应越来越严重,导致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增加和设备的腐蚀。  相似文献   

2.
湿式氧化法脱硫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发生副反应,在脱硫液中产生S2O2-3、SCN-、CN-、SO2-4等酸根盐.由于这些副盐存在于液体中,提取、分离较为困难,处理工艺也较为复杂.要减少湿式氧化法脱硫副反应的产生,首先必须搞清楚脱硫反应机理、脱硫催化剂的主要组成.  相似文献   

3.
谢慧  周跃  张奎 《玻璃》2013,40(5):39-42
以Na2CO3为脱硫剂的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工艺,会产生大量含有Na2SO4、Na2SO3等成份的脱硫固废,通过水溶解、溶液预处理、蒸发结晶、脱水干燥制得高纯度的无水Na2SO4,既解决了脱硫固废堆放、处理的难题,又可将制得的无水Na2SO4作为原料应用于玻璃原料和建筑墙体材料等,实现了脱硫固废的循环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4.
《辽宁化工》2021,50(3)
通过粉末冶金法(PM)和机械合金化法(MA)真空热压制备了常规尺寸的PM Fe-50Co块体合金和纳米尺寸的MA Fe-50Co块体合金,并且比较了这两种合金在0.1mol/L中性Na_2SO_4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比较分析了两种Fe-50Co合金的自腐蚀电位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谱以及动电位极化曲线。从自腐蚀电位曲线可知,常规尺寸PM Fe-50Co块体合金的自腐蚀电位为-656.16 mV,纳米尺寸MA Fe-50Co块体合金的自腐蚀电位为-374.49 mV,都没有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动电位极化曲线可以发现,PM Fe-50Co和MA Fe-50Co块体合金均会发生活性溶解,并且纳米尺寸MA Fe-50Co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高于常规尺寸PM Fe-50Co合金;由交流阻抗谱可得,PM Fe-50Co合金的阻抗谱曲率半径大于MA Fe-50Co合金,说明PM Fe-50Co合金电子传递电荷电阻大于MA Fe-50Co。因此,常规尺寸的PM Fe-50Co合金的耐蚀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0前言 在湿式氧化法脱硫中,溶液中各组分的的分析是相当重要的,它能直接反应出脱硫液的吸收质量,并能从分析数据中判断出脱硫效率下降的原因,即是再生不好还是吸收不好。依此对症下药,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但在实际生产运行中,溶液中各组分的的分析恰恰被许多企业所忽视,有的企业仅仅做一下溶液的总碱度、pH值以及所用催化剂的含量。至于溶液中的悬浮硫、Na2CO3、NaHCO3以及Na2S2O3、Na2SO4等诸多成分很少分析(在焦化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像溶液中硫氢根离子含量的定量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下面从理论上阐述脱硫液中硫氢根离子的测定及在生产运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彭海红 《中氮肥》2007,(4):58-60
“中成碱法回收热电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是对国外Wellman-Lord烟气脱硫方法的改进,是我公司2004年新上的一项环保项目,用于处理公司热电站锅炉排放的烟气,以实现锅炉烟气达标排放,回收的产品二氧化硫作为生产保险粉的原料。此脱硫法脱硫液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含NaHSO3、Na2SO3、Na2SO4和Na2S2O3。  相似文献   

7.
脱硫再生塔及重沸器腐蚀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国民  何奉儒  徐仕利 《化肥设计》2006,44(4):40-42,51
针对脱硫胺液再生塔贫液冲击区和重沸器出口处壳体、内封头严重腐蚀的问题,从入塔介质、循环胺液中污物、系统负荷、再生塔重沸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腐蚀的原因,从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济钢焦化厂现有7座焦炉,产焦炭270万t/a,焦炉煤气脱硫采用HPF湿法脱硫工艺。脱硫过程中被吸收的H2S大部分转化为元素硫,然后通过压缩空气氧化再生,但也会生成(NH4)2S2O3、(NH4)2SO4及NH4CNS等副盐。由于这种工艺充分利用了煤气中的氨,运行成本较低,在国内应用普遍。  相似文献   

9.
脱硫,在合成氨、甲醇、焦炉气、城市煤气、天然气等工业中是一个基本单元操作。目前,工业化的脱硫工艺有多种,正在研究中的脱硫工艺和催化剂就更多。国内外已经工业化的脱硫工艺,大体可分为化学法与物理法两大类。前者如气液相催化氧化法和气固相催化氧化法;后者有液氮法、各种有机溶剂法等。工艺较为复  相似文献   

10.
脱硫副反应及副盐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例举生成Na2S2O3、Na2SO4、NaCNS的副反应,阐述了碱性水溶液脱除H2S多过程中发生的脱硫副反应,分析了温度、pH值和运转时间与生成物Na2S3O3的关系;简述了副产物对脱硫的影响;论述了回收Na2S3O3、NaCNS、(NH4)2S2O3、NH4CNS以及采用硫酸法和盐酸法精制NaCNS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介绍了Na2S2O3等副盐的产品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朱健 《辽宁化工》2022,(8):1074-1076
采用微观组织观察法和电化学测试法,研究2205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及在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2205双相不锈钢的组织由铁素体和奥氏体构成,其中铁素体相的体积分数为43%。在不同浓度H2SO4溶液中2205双相不锈钢均发生明显的钝化现象,5%H2SO4溶液中,2205双相不锈钢钝化膜的击穿电位较高,...  相似文献   

12.
曹建新  张远  杨静 《贵州化工》2006,31(5):54-56
煤炭是贵州省的重要资源,针对遵义碱厂的废弃物电石渣,利用其组分中含有Ca(OH)2,用于吸收煤燃烧过程中的SO2,从而达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3.
我公司新系统年产合成氨 1 2 0kt、尿素 2 0 0kt。造气以煤为原料 ,气体脱硫采用栲胶法 ,溶液再生采用自吸空气喷射再生。新系统自 1 999年元月一次开车成功以来 ,栲胶脱硫系统在充分发挥其诸多优点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工程技术人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进行技术改造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半水煤气脱硫塔堵塔栲胶法脱硫虽具有不易堵塔的特点 ,但并非不堵塔。 2 0 0 0年 9月 ,公司因半脱塔阻力升高(最高升至 1 7640Pa) ,系统不得不减量生产。 9月下旬 ,系统停车对填料进行清洗 ,清洗中发现半脱塔上段…  相似文献   

14.
论述合成气装置所用原料——重油中硫含量大幅度上升,导致脱硫系统设备、管线腐蚀严重的现象,生产实践中发现易积硫的部位腐蚀比其它部位严重;探讨脱硫操作中出现管线、塔、循环槽等腐蚀原因,分析腐蚀的机理为H2S导致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了解腐蚀的主要破坏形态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并针对腐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脱硫系统的腐蚀问题,保证了脱硫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5.
对一催化气体脱硫装置设备腐蚀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工艺过程、设备材质选型及监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利于设备的安全监护和延缓设备使用周期,保障安全生产,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脱硫系统厂房及构筑物产生腐蚀的原因,提出通过加强设备检修、改变硫回收工艺,使用防腐涂料等措施防止腐蚀。  相似文献   

17.
含硫液化气对环境、人体及下游化工生产等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高效经济地实现液化气脱硫是石化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许多液化气铜片腐蚀不合格的现象,对液化气产生铜片腐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脱硫技术的使用条件、优缺点等,同时介绍了纤维膜脱硫法、络合脱除法、硫醇无碱转化组合技术等液化气脱硫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济钢焦化厂现有3套HPF湿法脱硫装置,这种脱硫工艺运行成本较低,国内焦化厂应用较普遍。但脱硫液再生时会生成(NH4)2S2O3、(NH4)2SO4及NH4CNS等副盐,副盐浓度过高直接影响脱硫液对H2S的吸收效果,降低脱硫效率,这是该工艺最大的不足。我厂2005年合作开发的脱硫液提盐技术,能净化脱硫液,提出副盐,实现脱硫液的循环利用,有效改善了脱硫系统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9.
以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产酸相作为硫酸盐还原单元,以食用红糖为碳源,通过连续流实验,重点研究了产酸相中m(COD)/m(SO2-4)(C/S)对S02-4去除率的影响.在(34±1)℃、进水碱度300~500 mg/L、pH 6.0~6.2、氧化还原电位-250-350 mV条件下,当进水C/S<2.0时,SO2-4去除率<81%;当进水C/S为2.0~2.5时,SO2-4去除率为81%~90%;当进水C/S>2.5时,S02-4去除率>90%.随着C/S的降低,SO2-4扣的去除效果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单燕 《广州化工》2013,41(4):13-18
对当今国内外炼厂催化裂化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流程和技术特点,催化裂化硫转移剂的作用原理和在国内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描述,针对国内炼厂情况就催化裂化烟气SO2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合国内炼厂催化裂化烟气SO2的治理路线及可选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