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浩 《中国水利》2005,(23):90-91
宁夏引黄灌区位于自治区中北部.灌溉总面积41.7万hm^2,是我国古老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引黄灌区以占全区1/3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区3/4的粮食.灌区工农业产值分别占全区的97%和87%,是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灌溉工程老化损坏状况及其改造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生  刘绍芝 《人民长江》1994,25(10):21-24
长江流域灌溉面积占全国30%,粮食产量占全国38%,其中水稻占全国2/3。灌溉面积上生产粮食占80%。而80年代以后有效灌溉面积一直维持在1444万顷左右,处于徘徊状态,其中原因之一是灌区工程老损严重。据全流域54个大型灌区统计,工程完好率约63.1%,又据34个大型灌区老损调查与评价,被划为1类老化的11个,II类老化的12个,III类老化的9个,IV类老化的2个。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必须对老化工  相似文献   

3.
宁夏引黄灌区位于自治区中北部,灌溉总面积41.7万hm2,是我国古老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引黄灌区以占全区1/3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区3/4的粮食,灌区工农业产值分别占全区的97%和87%,是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  相似文献   

4.
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的大型灌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宁夏就兴建了引黄灌溉工程。目前,全灌区有15条大干渠,总长1540公里,各类建筑物4万多座,灌溉面积626万亩,灌区内阡陌纵横,灌排畅通,树木成行,麦浪滚滚,瓜果飘香,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引黄灌区水利的发展,为促进全区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96年,灌区粮食总产量达18.24亿公斤,引黄灌区以占全区1/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区  相似文献   

5.
吕梁地区平川四县的老自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6万亩,占到全区水地面积的68%,是全区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经济最发达。由于近年来的水源枯少,工程设施老化,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等,使灌溉效益下降,如最大的文峪河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1.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0万亩左右。在核定水源条件和灌溉面积的基础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完善灌区的管理体制,达到提高灌溉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灌溉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在占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面积上生产出占全国3/4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5000多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近一半,可以看出,大中型国有灌区是我国灌溉事业的支柱和主力军。 由于灌溉自身的特点和历史发展造成的原因,大中型灌区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水费收不抵支,工程老化破损、效益衰减等问  相似文献   

7.
水利工程老化损坏是汾河灌区效益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充分发挥汾河灌区水利工程的效益.适应灌区国民经济发展对工农业生产的要求,当务之急应对水利工程老化损坏的现状、成因及后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汾河灌区水利工程老化损坏情况提出应采取的对策。1概述1.1灌区  相似文献   

8.
陈垓引黄灌区位于济宁市梁山县境内,是山东省大型引黄灌区之一。始建于1959年,控制面积544.2km~2,设计灌溉面积2.81万hm~2。由于灌区在亏本情况下运行多年,维修及改造资金缺口较大,且许多工程标准低、质量差、老化退化严重,远不能适应当前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改变灌区工程设施及用水管理状况,推动灌区可持续发展,2000年4月,水  相似文献   

9.
刘志 《治淮》2001,(3):45
淠史杭灌区是建国以来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24万亩(安徽1026万亩,河南9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58万亩,灌区涉及安徽、河南两省4个市地14个县市,总人口900万人。灌区运行40多年来,创造社会效益400多亿元,随着全国大型灌区改革全面启动,笔者对淠史杭灌区改革谈几点意见。 一、淠史杭灌区改革的必要性 淠史杭灌区兴建于1958年,由于当初设计标准偏低,工程建设不配套,已建工程老化损坏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以及水费价格低的影响,导致灌区管理单位普遍亏损,管理困难。为摆脱灌区目前困境,使淠史杭灌区近期内达到全国一流灌区水平,必须跳出  相似文献   

10.
1 基本情况 国那里引黄灌区位于济宁市梁山县境内,始建于1967年,灌区总控制面积366km~2,其中东平湖滞洪区占灌区总面积的71%,设计灌溉面积2.07万hm~2,其中:自流灌溉面积1.19万hm~2,提水灌溉面积8746.6hm~2,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灌区工程标准低,配套较差,已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另外,原有灌区管理体制已很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使灌区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1.
白沙灌区是河南省属大型灌区之一,近几年由于工程老化失修,实灌面积约6666.67公顷,灌区灌溉面积衰减的原因,主要是投资力度不够,干、支渠老化,斗农渠不配套,文章通过对现在灌区投资方式的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汉中的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其中万亩以上国营灌区13处。拥有固定资产约15137.7万元,有效灌溉面积113.86万亩,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60%。水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在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区农业已连续十年丰收。但由于水管单位“入不敷出”。致使水利固定资产老化失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更新资金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低偿供水政策,水费不到位,大部分单位只能维持职工的工资和行政管理费。全区13个国营灌区目前只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淮阴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7处,设计灌溉面积94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有效灌溉面积达800万亩,水稻面积近700万亩。这些灌区经过多年的续建配套和管理运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灌排工程体系,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1991年,全市粮食总产517.15万吨,其中灌区稻麦产量439万吨,占总产量的85%左右。灌区的兴建对于全市工农业生产和水产品的发展及改善人民生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情况 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晋中地区在修路、办厂、兴办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中,大量占用了有效灌溉面积。根据1993年全区水利综合统计表明:全区11个县(市)共减少水浇地3.27万亩。其中:国家和地方建设占地2·22万亩,占到68%;因长期无水,又不允许开辟新的水源而减少水地0.21万亩,占到6%;因占地损坏水利工程设施而减少水地0·78万亩,占24%;因自然灾害,损坏工程设施减  相似文献   

15.
我区有17处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3万hm~2,占全区水浇地面积的25%。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各项水利法规的颁布实施,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在确保我区农业生产攀登新台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1管理单位经济困难,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趋于下降据1991年统计,16个万亩以上灌区(不包括辛集市石津灌渠),有5个经费入不敷出,7个收支大体持平。一些灌区仍摆脱不了“工程投资靠国家,没水放了就放假”  相似文献   

16.
胜利灌区位于青冈县东北部,距县城 50公里的兴华镇境内,北起兴华镇庆丰村吕奎山屯,南亚胜利水库泄洪沟,东靠通肯河堤防,西至用水干渠。灌区内包括兴华镇、庆丰、安乐、胜利等7个村的土地总面积2.03万亩,耕地1.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 1.05万亩,其中水田 0. 26万亩,现实灌水田面积1.0万亩。 该灌区1973年兴建,1979年开始受益。工程运行20年来,老化损坏相当严重,有的工程已丧失正常功能。 一、灌区工程老化损坏原因 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水闸、涵洞、跌水、农桥4种建筑物共83座。老化损坏可分为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王禹生 《人民长江》2001,32(2):34-36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农业灌溉发展缓慢,灌溉面积偏小,粮食总量偏低,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在长江流域西部开发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快灌区老化损坏工程更新改造力度,恢复巩固已有灌溉面积;②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③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减少农业灌溉节水量;④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旱抗旱能力;⑤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提高灌区综合效益;⑥完善监督执法体系,为西部大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省淮安市现有大型灌区11处,中型灌区6处,总耕地面积57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3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7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08万亩。一、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灌区工程老化,灌溉效益衰减淮安市大中型灌区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按《水利经  相似文献   

19.
叶阳 《治淮》2014,(10):23-24
淮河流域现有大型灌区92处,总灌溉面积5055.62万亩。大型水库灌区共35处,占大型灌区总数量的38%,灌溉面积2103.45万亩,占大型灌区总灌溉面积的42%,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两省。 一、管理基本情况 淮河流域大型水库灌区一部分是库灌统一管理,一部分是库灌分离、灌区单独管理,基本采取“统一管理,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灌区的渠首和跨行政区域(市、县)的总干渠、干渠工程由灌区管理单位直管,灌区分干渠以下骨干工程由所在县(区)设专管机构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支渠以下的渠系工程由乡(镇)水利站组织受益村民组群众建立群管组织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0.
王召胜  许春萌 《治淮》2012,(12):60-61
灌区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八个专项之一。经过清查、普查两个阶段,初步查清了我国灌溉面积的数量、分布、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查清了我国灌区概况、数量、规模、管理等基本情况;获得了全面系统的灌溉面积及灌区主要灌排工程等基本信息。普查成果的合理转化应用,对谋划水利长远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全程参与灌区普查的体会和山东省工作实际,探讨成果应用转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灌区的数量问题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以下简称本次普查)灌区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