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头部位置跟踪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头盔显示器头部位置跟踪过程中存在瞄准速度不快,灵敏度不高,头盔重量偏大,只考虑头部位置,未考虑人眼在跟踪瞄准过程中的功能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眼及头位综合视频检测高精度快速瞄准新方法,它采用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方法来检测头部与飞机的夹角和注视方向相对头部的偏角.  相似文献   

2.
随着焊接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焊缝位置检测和焊接缺陷检测过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对焊缝自动跟踪系统中有关图像处理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详细分析了图像处理技术在焊缝跟踪过程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和特征点提取等图像处理过程;并对当前焊缝跟踪中的图像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作了一些总结和分析,最后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焊接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焊缝位置检测和焊接缺陷检测过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对焊缝自动跟踪系统中有关图像处理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详细分析了图像处理技术在焊缝跟踪过程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和特征点提取等图像处理过程;并对当前焊缝跟踪中的图像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作了一些总结和分析,最后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人机交互中基于眼动仪的输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一种使用眼动仪实现人机交互中光标移动与定位的方法.通过对眼动仪输出视频的图像处理,得到注视点以及计算机显示器在视场中的位置坐标,并计算出注视点在显示器中的相对位置,由此实现了人机交互中光标的移动与定位.由于考虑了注视点与显示器的相对位置关系,该方法可以实现测试者头部任意活动状态下的交互输入.  相似文献   

5.
基于图像处理的视线方向跟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实时跟踪视线方向的方法,并介绍其原理和组成,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通过对采集到的序列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以虹膜和瞳孔中心位置的变化来计算视线方向.结果表明,该方法采用两次图像预处理过程,保证了头部变动时视线方向跟踪的准确性,有效提高处理效率,为今后研究视线识别技术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运动目标跟踪系统的图像处理单元对于系统跟踪的准确性与实时性至关重要.文中将跟踪系统采集到的动态图像序列经过预处理后送入图像处理单元进行中值滤波、边缘检测以及匹配跟踪,实现对运动目标的信息跟踪.该文对传统的中值滤波算法进行改进,同时对Sobel边缘检测算法进行改进,减少了系统的运算时间,使系统的图像处理单元具有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高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基于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VC5410DSP的图像识别跟踪系统,并给出了成像跟踪的原理图和结构框图,重点论述了波门电路的设计.整个系统由视频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实时显示模块、伺服机构等模块组成.还对系统中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目标跟踪等采用的算法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实验进行仿真并给出仿真结果图,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表明本系统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管箍位置检测是对基于图像处理的视频检测及自动化控制的系统研究。将CCD摄像头应用于修井作业平台管柱运动检测中,通过对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采用Visual C++多文档的模块化语言进行编程,设计了基于视频检测的管箍位置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该系统在修井作业中取代人工操作,实现远程监测与自动化控制,在石油修井作业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利用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交通车辆视频测速的方法,提出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构架,给出了关键算法。通过视频图像的采集实现了运动车辆的速度检测,对背景估计、运动检测、目标分割、目标位置确定、目标跟踪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在检测方法上解决了帧差运动检测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利用了神经元网络对目标实际位置进行计算,同时运用了相应的预测方法,解决了目标跟踪的稳定性问题。这种视频测速技术的成功研究,降低了车辆测速器的制作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对电力接触导线几何参数的实时、有效检测,从而保证电气化铁路安全运营,延长导线使用寿命,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非接触测量方案.根据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测量原理,推导了电力接触导线几何参数测量的数学模型.对图像处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了基于零交叉点算法与二次曲线拟合相结合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提取导线磨损创面的边界点坐标值,实现了导线高度、拉出值和磨损面宽度等几何参数的测量.通过大量实验进行了原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案思路正确、可行,为电力接触导线几何参数测量系统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