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2.
3.
分析了初始无关联无耦合的束流通过存在横向和纵向耦合的束流系统后发射度的增长。结果表明,束流的有效发射度随着束流初始条件的变化明显地增长。给出了束流有效发射度的增长关系和边界方程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叙述了采用直线加速器中的有限圆柱空间电荷模型,推导得到了束团中的纵向电荷密度分布为高斯型,而横向电荷密度分布为K-V型、水袋型、抛物线型以及高斯型等各种组合的非均匀分布束团的空间电荷场公式。藉以考察高斯型纵向密度分布束团的非线性空间电荷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精确计算储存环中高频腔等高Q值元件引起的耦合束不稳定的增长率,我们通过分析束团和高频腔高次模的相互作用,编制了能计算非均匀填充束团纵向不稳定性增长率的程序-SLIAB程序,在束团均匀分布这种特例情况下,该程序与常用的ZAP程序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作为一个应用实例,本文给出了高能物理研究所BEPC改进方案BEPC-Ⅱ上束腔耦合不稳定性的增长率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7.
一、基本关系式盘荷波导是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加速段。若波导内有电流,其电荷密度和电流密度分别为ρ(M,t)和j(M,t),M和t分别表示空间和时间坐标,则波导内矢势和标势满足下列方程: 相似文献
8.
一种利用可见光的快速束团横向尺寸检测器(Fast Beam Transverse Profile Monitor,FBPM)正在研制过程中,并用于测量快速束流位置和尺寸,该装置将应用到升级改造完成后的合肥光源。FBPM基于日本滨松公司生产的多阳极光电倍增管(Multi-Anode Photo-Multiplier Tube,MAPMT)R5900U-00-L16,它每个通道拥有的有效感光区域为0.8 mm?16 mm,典型上升时间为0.6 ns,因此拥有足够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本文介绍了同步光成像系统,设计了低噪声宽带前置放大器,基于光电倍增管4个相邻通道设计了对数处理算法。离线测试结果表明,透镜焦距的测量误差小于?1 mm,放大器带宽达到420 MHz,4个通道相对参考通道2的增益偏差小于0.2 d B,4通道峰值信号偏差不超过2%。 相似文献
9.
采用直线加速器中的有限圆柱空间电荷模型,推导得出了电荷束团的纵向密度分布为水袋型和抛物线型与横向密度分布为均匀(K-V)型,水袋型、抛物线型及高斯型等各种组合非均匀密度分布的空间电荷场分布,藉以考察束团的非线性空间电荷效应。 相似文献
10.
强流束的空间电荷效应是决定加速器束流动力学的基本因素之一,低能强流束中发射度增长的1个主要原因是束流自身的空间电荷力。文章综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空间电荷力导致强流束中发射度增长4种机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直线加速器中电荷束团的非线性效应是导致束流发射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给出了直线加速器中几种常见的非均匀密度分布的有限长空间电荷束团所具有的非线性自场能,即纵向非均匀电荷密度分布分别为水袋型,抛物线型,而横向密度分布为均匀型,水袋型,抛物线型及高期型等各种组合非均匀密度分布的自场能公式,并得到了由束团非线性的均匀电荷密度分布引起的束流发射度增长。 相似文献
14.
15.
16.
谐振腔纵向及横向电场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适用于加速腔高次模式电场分布的测量技术。研制了适用于S波段的高灵敏高方向性的笼子式微扰体,可在其它场分量较强的背景下检测较弱的电场分量。为了避免高方向性微扰体的定位误差,采用了“双线法”支撑微扰体。建立了专用的机械装置可方便地使微扰体在待测区域三维空间中移动,进行纵向或横向电场的测量。 相似文献
17.
在束流输运系统中,快速而精确地测定束流的发射度,对于提高束流传输效率、调节并保证束流达到预期的场所,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在测定束流发射度时采用移动缝隙法或电磁偏转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需要附加一些较复杂的装置,而且测量时费时费力。特别是这些方法都必须采用缝隙装置,在测量时截留了大部分束流流强,因而必须强迫冷却,而在测量后,这些缝隙装置又带有很强的放射性。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以外,由于束流在缝隙上的散射,又使测量结果的误差增大。Fermi实验室的E.R.Gray、CERN的G.Baribaud和C.Metzger曾用测量束流剖面的方法来测定束流的发射度。他们测量一段漂移空间内三点的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将利用新建的1台100MeV回旋加速器作为驱动加速器,通过新建的在线同位素分离器,在线产生所要求的放射性核束,将其注入HI-13串列加速器中加速后开展各种物理实验研究。其中,在线同位素分离器所产生的放射性核束的强度非常低, 相似文献
20.
束流的纵向压缩,也即聚束,是强流加速器所必需的。但是,有关聚束过程的物理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作者推导得出了计入聚束过程中束流强度变化的纵向与横向耦合的包络线方程,为研究考虑聚束效应的束流传输提供了工具,并实际应用于马里兰大学的电子束脉冲压缩实验的物理设计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