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索之七:住宅科技与产业化 住宅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物质成果之一。据资料介绍,全世界从自然界开采的物质原料有1/2以上用于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开采出的能源的1/2,而住宅占各类建筑总量的6成以上。我国每年城乡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20亿m2,且绝大多数是高能耗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20世纪末,我国就提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和节能省地的要求,并要求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要达到35%以上,而发达国家这项指标已达到50%以上。从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来看,我国已到了大力发展住宅科技与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丁波 《建筑机械》2004,(4):47-51
建筑业是钢材消费的第一大户,我国每年用于建筑行业的钢材占总消费量的55%左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主要是各类钢筋),年用量约占建筑钢材总量的70%~80%。但其中商品钢筋(即可直接用于施工而不需再加工的钢筋制品)的量不足千分之几,尤其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三个主要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50%,工业发达国家使用的能耗通常占本国总能耗的30%~40%。据统计,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8%,其中用于暖通空调的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55%,而且因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从而引发了部分能源的使用危机,使得环境污染严重和气候变暖加剧。建筑节能主要是从建筑的空调和供暖着手,在人为节约空调供暖用能的同时,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利用自然能源。目前,供暖空调应用的自然能源主要有太阳能、浅层地热源、风能和地下水资源等。  相似文献   

4.
一、建筑创作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 建筑消耗的全球资源和对环境产生污染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常规想象,建筑系统在使用、改造和拆除过程中,比建造它还要发生多几十倍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有资料表明,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当这个建筑建造中所消费的能量。多数资料表明,建筑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40%,而且生成相应百分比的温室效应气体。欧盟有个统计表建筑耗能占总能获得37%,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大约有4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中,而能源消耗是温室气体增加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消耗资源在全球资源消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开采的沙和石块大约有40%被用于建筑中,建筑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作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它的生产能耗和使用能耗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我国建筑耗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1%,而各类建筑物每年的采暖、制冷能耗又占全国总能耗的10%左右。长期以来,我们在建造房屋时只注重控制一次性基建投资,而没有综合考虑长期使用中的经常性支出,特别是采暖与制冷能耗。为节约能源和改善人  相似文献   

7.
2004年,我国消耗了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特点,又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目前建筑能耗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5%。其中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占14%,建筑建造能耗为11%。所以,随着全球能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1998年我国钢产量已达到11434万吨,而且每年增产300万吨,形成了钢材供过于求的新形势,为发展我国的建筑钢结构建设事业创造了极好的时机。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建筑用钢总量约占全国钢产量的20%~25%,而发达国家则占30%以上,如美国和日本均已超过50%。在我国,钢在建筑中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用钢筋、钢铰线、钢丝以及门窗等,而钢结构用钢只占其中10%左右。为缓解钢材供过于求的矛盾,以及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轻钢结构住宅体系逐渐成为住宅技术新热点。轻钢结构建造的房屋,人们可能把它想象成很笨重的建筑物,其实,这里所说的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只是用H型钢作结构框架,由于钢材强度高,属轻质高强材料,所以自重远远小于其它类型的住宅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虹 《建筑》2002,(11):53-55
许多发达国家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掀起了节能的浪潮,建筑设计也相应提出了节能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节约能源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建筑业颁布的节约能源法中明确指出“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应当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目前,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30%~40%,其中建筑使用能耗约占20%,建筑业材料、设备和施工用能约占10%。我国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25%,其中建筑使用能耗约占总能耗9%~11%。  相似文献   

10.
美国如何推动建筑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东 《建筑》2009,(11):54-54
目前,节能住宅建筑项目正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兴起。2007年的调查显示,在344家建筑商中,有28%在他们的住宅建筑项目中采用了“能源之星”标准,比前一年的22%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300名住宅消费者中,有94%的人向建筑商提出了较高的节能和绿色环保的要求,如节水设施和再生的建筑及建筑装饰材料。去年,加利福尼亚有540栋住宅及建筑装饰是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造的,节水和节能分别达到25%和50%。在华盛顿建造的18000幢住宅中,按照“能源之星”标准来建造的就有13000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日前主办了一次装饰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交流会议,南京倍立达集团、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作了CRC、装饰混凝土轻质挂板的介绍.倍立达的GRC可以把建筑做得像飘逸的丝绸,宝贵石艺的挂板则把建筑包裹在柔顺的"条绒"里.  相似文献   

12.
程建平 《中国建材》2005,(12):73-73
国外有句古语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看来,登上“金字塔”的,恐怕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有“鹰的天赋”,要么是有“蜗牛般实在”。我以为,一时做不了发展之“鹰”。倒不如干脆做个发展的“蜗牛”。一个地方在发展中先天不足,不具备“雄鹰”的天赋,一时“翱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的西方植物猎人成就了中国“世界花园之 母”的美誉,中国特色花卉不仅美化了全世界的花园,而且 为世界花卉品种创新贡献了诸多关键的基因资源,为推动全 球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现实和未来 实践3个逻辑维度分析了“花园之母”的前世今生,梳理了 1840年以后来华的33位著名植物猎人的在华采集工作,分 析了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提出利用特色资 源、实现花卉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从 资源大国到品种大国、生产大国到产业强国、花园之母到美 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普通城市"到"大"--库哈斯建筑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璐 《山西建筑》2004,30(16):19-20
从库哈斯的两个典型观点“普通城市”与“大”出发,分析库哈斯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系统地解读了库哈斯的建筑与城市理论。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前,商品楼盘多喜欢称"花园"、"广场",那时还引出不少讥评,说你那不过是些楼房,怎么能这样叫呢?其实那称谓是从GARDEN和PLAZA译转过来的,一度在香港非常流行.  相似文献   

16.
第五届世界城市论坛以"城市权利--促进城市平等"为主题,提出了"世界城市运动" (World UrbanCampaign)工作主张,作为协助世界范围内人居实践获取知识、专业技能和论坛经验的途径,以便各国了解并改善当今城市化重大挑战的政策发展.现就本届论坛主题和大会成果等方面做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7.
从样式设计到过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谦 《新建筑》2001,(5):68-69
针对时下我国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传统聚落的更新保护中,偏重于形式、样式设计的倾向,提出应从“样式设计”的简单方法转向更新改造的“过程设计”,这是设计方法的方法,有其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娟  杨保川 《建筑》2009,(7):70-76
率真建武其人 李建武是个重感情的人。从北京建工学院毕业后,李建武就来到了城建集团二公司,一干就是九年。这期间,一起来的同班同学很多都离开了原单位,另谋高就,有了车,有了房。见到李建武,他们试图劝他离开,但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在国企干了十几年,李建武说他的感觉还不错。其实,知情的人都知道,李建武从心里是不舍得离开公司和同事,那里,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处于新的十字路口,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均需要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面对我国”城市黄金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城市振兴的机遇,激发旺盛的城市活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今天人们对待城市文化的观念和方式,决定着城市走向未来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徐娟燕 《住宅科技》2006,(11):19-22
文章从功能分析入手,将卫生间的主要功能定位为“人体保洁”和“家居保洁”,并进行了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提出了“一大一小”的“住宅卫生间”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