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宏绶 《中外能源》2009,14(8):55-58
台兴油田阜三段(Ef^3)为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支间湾4个微相,动态资料、油藏描述及数模研究表明:平面上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仅分布在断层、油藏边角及微构造高点.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的二、三类储层注采不完善,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纵向上。主力油层剩余油集中在正韵律上部中低渗区,非主力层储层物性较差,动用程度低,剩余油潜力较大。根据本区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了加密井网、细分层系、零散调整等挖掘剩余油的对策与建议,为油田综合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为例,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和砂体对比,利用密井网资料分析建立了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殊矿物和测井相等特征,分析认为W区流沙港组L1和L3分为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并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等5种微相类...  相似文献   

3.
惠州凹陷A断层转换带文昌组地震相特征及沉积相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州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中部,是南海东部海域最富烃的凹陷之一。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钻井资料少,勘探程度低,单纯依靠单井相分析来进行沉积相的平面研究比较困难。通过对三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对比分析,将惠州凹陷A断层转换带文昌组地层划分为SQ1~SQ4等4个地震层序。通过对A断层转换带地震相的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楔状地震相、前积(侧积)地震相、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和透镜状地震相,并确定了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在对单井钻遇文昌组地层的各层序沉积相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平面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对文昌组各层序沉积相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本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浅湖及中~深湖相沉积,其中辫状河三角洲是本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4.
惠州凹陷是目前珠江口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通过对本区构造演化及层序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研究,证实了惠州25鼻状构造带是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位置,能够形成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本次通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将珠江组晚期-韩江组早期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本区处于凹陷缓坡高位区,主要以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为主,未见低位域沉积。该时期主要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物源来自西北部古珠江三角洲,海侵体系域三角洲退积砂体是本区最有可能形成岩性圈闭的沉积载体,受到大套海相泥岩包裹,自东向西部鼻状构造带上倾方向形成岩性尖灭。在落实岩性圈闭有利位置及有利层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属性特征,挑选出与储层岩性变化相关性最强的均方根振幅及波形分类两种敏感属性参数,建立地震属性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的关系,落实砂体上倾尖灭点的位置,同时基于地震分辨率不足造成的实际砂体尖灭点与地震尖灭点的不同,建立正演地质模型,进行模拟,最终落实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位于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西部,南起沈281井,北至沈299井,东起胜11井,西至大民屯凹陷边界,面积约为300km2。研究区沙四段扇三角洲相扇群状分布,前缘砂砾岩体沉积厚度大,为有利沉积相带。沙三段三角洲、河流相沉积砂体分布相对稳定。沙河街组含油层系主要分布在沙四段和沙三段中下部。近年来,大民屯凹陷主要勘探工作集中在潜山上,古近系勘探少有发现。从沉积学和储层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常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孔渗分析、压汞实验分析结果,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段、沙四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多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沙三段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原生孔隙得到一定保存,储集性能好,发育中孔中-低渗储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物源区母岩岩性及断裂活动,是导致储层物性复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陕北斜坡东部致密油藏含油层位大多在延长组,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等对G区长4+5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渗透率韵律变化是不同沉积作用下各沉积相的直观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储集砂体的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体现为沉积韵律性、沉积构造、砂泥组合形式等方面的差别,层间非均质性通常用砂层钻遇率、单砂层厚度、砂地比等参数来描述,平面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特征上。研究结果表明,从层内非均质性来看,G区长4+5层内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平均夹层数长4+5-1~2最大,其次为长4+5_1~1、长4+5_2~2,长4+5_2~1最小;层间非均质性分析认为G区储层有相对较强的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反映了不同层段的孔渗变化较为明显,也说明了G区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普遍较大,区内物性相对较差,油层相对不发育,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砂体中心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