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煤层气资源及开发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放煤层气是减少矿井瓦斯涌出量、防止瓦斯爆炸和突出事故的根本措施.煤层气是一种洁净能源,热效率高,尤其在当今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加快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含煤盆地、成煤时代、煤层气的储层类型和埋藏深度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并讨论了我国煤层气的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是国家高度重视和亟待勘查开发的重要能源矿种,也是我国紧缺与需要的战略能源.通过对焦作煤田煤层气地质条件、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方法现状的研究,认为焦作煤田具备煤层气开采条件及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焦作煤田有大面积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分布,并且含煤层数多,煤层较为稳定,储量大;因此,焦作煤田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含气饱和度和煤层渗透率较高,资源密度高,有利于煤层气开发利用.焦作煤田煤层气的开发对改善焦作市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焦作煤田煤层气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层气是国家高度重视和亟待勘查开发的重要能源矿种,也是我国紧缺与需要的战略能源.通过对焦作煤田煤层气地质条件、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方法现状的研究,认为焦作煤田具备煤层气开采条件及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焦作煤田有大面积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分布,并且含煤层数多,煤层较为稳定,储量大;因此,焦作煤田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含气饱和度和煤层渗透率较高,资源密度高,有利于煤层气开发利用.焦作煤田煤层气的开发对改善焦作市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能源危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力发展代用燃料汽车具有重要的意义.煤层气作为一种可直接在汽车发动机上燃用的清沽能源,在我国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我国煤层气资源现状,燃用煤层气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及研究现状,指出煤层气的大力开发和利用,可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短缺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煤矿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能源,具有采收率较高、发热量高等优点,其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缓解优质能源供需矛盾,也可以从根本上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全球大气环境。中国能源60%以上来自煤炭,而采煤产生的煤层气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物中占据首位,煤层气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煤层气产业不应仅仅作为一个资源利用的产业,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国家逐步认识到开发煤层气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相继出台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项扶持鼓励政策,煤层气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还处于煤层气商业开发初期,经济评价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根据我国煤层气开发的行业政策,建立煤层气经济评价的方法体系,为煤层气大规模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根据煤层气开发工程的特点及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合于我国的煤层气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模型.分别从固定资产投资、采气成本预测、税收以及销售收入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采用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5个经济指标评价煤层气商业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煤层气排采技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但还处于煤层气开发的初期阶段,合理开采煤层气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煤层气的地面排采主要有杆泵法、螺杆泵法、电潜泵法、气举法等。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煤层气排采方式评价模型,主要以排液量、煤粉、细砂影响、井斜影响、气体影响等技术指标和经济耗费等方面作为影响因素对煤层气排采方式进行模糊评价,给出了煤层气井排采优化设计方案和评价目标,提出了适合中国煤层气开发的排采工艺措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煤层气示范开发区,针对新集矿区的地质条件及煤层气储存特点,选用地面垂直井开发煤层气的工艺技术,通过开发试验现场的"1+3"井组工程的三口试生产井,成功地产出了煤层气,获得了单井最大日产气量3 728m3,排采三年后日产气量仍维持1 000m3。对其中的钻井、储层保护、水力压裂、排水、采气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新集矿区地质条件及中国国情的煤层气钻井、完井、压裂和采气工艺技术。试验区地面垂直井开发煤层气的成功实施,也为矿区治理矿井瓦斯,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关键参数,我国煤层气(瓦斯)含量直接测试是通过地面或井下钻孔钻取煤心在大气压条件下解吸,一方面取心和装罐过程中煤样中部分水溶气、游离气,甚至发生解吸的极少部分吸附气被逸散;另一方面在储层压力直接降为大气压的解吸过程中部分气体被"气锁"不能完全解吸,均导致煤层含气量实测值偏低.本文对比分...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低阶煤煤层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目前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和资源分布状况,研究了煤层气的成因、赋存特点和富集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层的地质分布和演化特点,指出八道湾和西山窑组在盆地南缘最为发育,虽然演化主要处于低煤阶阶段,但含气率较高煤岩的模拟实验亦证实,生气能力较强。借鉴美国开发低煤阶煤层气的成功经验,对煤层气成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即侏罗系西山窑组是勘探煤层气最有利层系;南缘东部是勘探煤层气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漳平文宾山井田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提出要查清低瓦斯矿井煤层瓦斯的富集区,编制瓦斯含量预测图,并完善矿井通风系统及瓦斯管理工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漳平文宾山井田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提出要查清低瓦斯矿井煤层瓦斯的富集区,编制瓦斯含量预测图,并完善矿井通风系统及瓦斯管理工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煤储层内的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的赋存状态截然不同,基本上可划分为溶解态、游离态、吸附态,近期Colins指出类液态相的存在.在简要介绍了溶解态和游离态煤层气赋存规律之后,主要对吸附态煤层气及吸附等温线进行详细论述,同时对煤的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4.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论述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煤矿绿色开采的意义,介绍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新问题,并阐明了其理论依据,分析了煤与瓦斯共采在煤矿井下的成功经验,并举例说明了井下瓦斯抽放与地面煤层气开发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煤与瓦斯共采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将采煤工作面瓦斯来源划分为煤壁、采落煤和采空区3部分,并给出了各部分瓦斯涌出量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回采过程,煤层群不同的开采顺序以及厚煤层分层开采时的瓦斯涌出 述了中国煤矿采矿工作面采用不同的通风系统、脉冲通风以及瓦斯抽放等控制瓦斯涌出的原理与技术的新成果,介绍了瓦斯涌出量达150m^3/min的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控制技术实例。  相似文献   

16.
煤与瓦斯突出倾向与煤层的变质变形历史有关。煤层的变质变形演化大致有3种基本模式:变质-变形模式;同变形变质模式:变形-变质模式。具有第1种演化模式的煤层突出危险性较小,而具有第2、3种模式的煤层突出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瓦斯抽采后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利用自主研发的外液侵入条件下瓦斯解吸实验装置,首次实验研究了有、无渗透剂溶液侵入条件下含瓦斯煤体的瓦斯解吸速度变化规律,探讨了利用水锁防止工作面瓦斯超限的可行性与实施途径.结果表明:渗透剂溶液侵入后对瓦斯解吸具有水锁损害作用,在其作用下能够降低和延缓含瓦斯煤的瓦斯解吸速度;水锁对瓦斯解吸的阻碍作用随瓦斯压力水平的降低而增加,尤其在瓦斯压力水平为1.0MPa及以下时表现最为明显;在前1h之内,瓦斯解吸速度降低7%~26%;在12h时除压力水平为1.0MPa的含瓦斯煤体其瓦斯解吸速度降低26%外,其余各压力水平的瓦斯解吸速度均能够降低40%以上,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效果也越明显;在前20min以内存在液置气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月-2005年6月煤矿瓦斯死亡事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从事故的类型、事故分月统计、事故构成、事故区域等方面对瓦斯事故的次数和死亡人数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为最严重的瓦斯事故.同时,本文还对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月-2005年6月煤矿瓦斯死亡事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故的类型、事故分月统计、事故构成、事故区域等方面对瓦斯事故的次数和死亡人数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为最严重的瓦斯事故.同时,本文还对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