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封闭锚注支护在软岩巷道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运输石门围岩状况的分析,采用全封闭锚注支护马蹄形巷道,巷道的持续变形和底鼓得到有效控制,探索了解决软岩巷道修复周期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潘三矿西二石门四联络巷至五联络巷段间巷道变形破坏严重、原锚网喷及架棚支护失效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该段巷道的变形原因为巷道围岩破碎严重,节理裂隙发育,矿山压力大,构造复杂,埋深相对较大,服务时间长,且受周边开采影响大。基于此,提出在复杂围岩条件下的半刚性全封闭复合衬砌支护方案,充分利用塑性状态硐室围岩自身承载力适当迟缓支护。工程监测表明:巷道50 d后变形趋于稳定,变形速率约0.1 mm/d,围岩压力相对均匀稳定,混凝土和钢筋网架受力都有改善,达到良好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坤朋  张安国 《中州煤炭》2010,(1):12-13,91
矿井软岩巷道破坏严重、支护困难现象普遍存在,新掘巷道稳定性维护和破坏后没有有效的加固修复技术。平煤集团四矿围岩较软,巷道支护难度非常大,因破坏机理不明,采用29U型钢全封闭支架喷浆支护,高强锚杆、锚索加喷网复合支护,以及大弧板和网壳支护等多种高强支护方式,控制巷道变形破坏收效甚微。通过分析软岩巷道破坏特点及失稳机理,采用有效的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解决了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难题。  相似文献   

4.
古汉山矿西大巷锚注加固稳定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岩巷道采用传统的被动支护方式难以控制围岩的变形破坏,通过对巷道进行锚网喷注加固后围岩变形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西大巷围岩的变形失稳破坏得到有效控制,锚网喷注是对特软岩层行之有效的支护方式,修复后的西大巷可以安全服务矿井生产.  相似文献   

5.
软岩巷道采用传统的被动支护方式难以控制围岩的变形破坏,通过对巷道进行锚网喷注加固后围岩变形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西大巷围岩的变形失稳破坏得到有效控制,锚网喷注是对特软岩层行之有效的支护方式,修复后的西大巷可以安全服务矿井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对某矿-900 m水平轨道大巷进行矿压观察及围岩变形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巷道弹塑性区变形力学分析,揭示了该类型巷道采用二次支护的控制机理,进一步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巷道围岩变形量与支护强度的关系。结合现场工业试验,提出了"大让压-强支护"刚柔结合支护技术:一次支护锚网索联合支护让压,二次支护全封闭金属支架+围岩壁后注浆加固。现场巷道围岩变形监测表明,该支护技术对典型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锚网索+长环形支架(U型钢)的“双壳”加固二次支护方法,在陶二煤矿首采区回风上山进行了二次支护技术工业性试验,在巷道中共施工40组长环形支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首采区回风上山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变形量趋于平稳,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达到预期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弹性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圆形软岩巷道局部弱支护解析解,阐述顶、帮失稳与底鼓破坏相互影响的原因,软岩巷道发生的底鼓和顶板失稳问题可分为全周边弱支护和局部弱支护2种情况考虑,为巷道合理支护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由此设计出全封闭钢筋网壳锚喷支护结构,基本消除了局部弱支护的影响。依托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巷道修复工程,完成室内模拟实验,网壳结构破坏特征主要呈现压剪破坏。现场监测表明,最大围岩收敛量和收敛率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网壳锚喷具有结构合理、施工方便、能承受高应力及采动荷载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化乐煤矿1#轨道石门为软岩巷道,巷道开掘后变形破坏严重。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巷道围岩组分分析、围岩结构探测,确定底板无支护、围岩遇水软化及原支护强度低是造成巷道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针对软弱泥化巷道变形破坏特征,设计采用U29型钢支架+锚网喷+底板锚索+注浆联合支护方式控制围岩变形。对该方案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并进行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石门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巷道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注浆锚杆、锚网喷架棚联合支护技术,对宝鸡秦源煤业520轨道石门进行锚注加固修复,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保证了巷道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口孜东矿北翼轨道石门尾段埋深大,压力大,掘进后采用"锚架注"支护,变形破坏严重;采用同样的支护形式修复后,仍然变形破坏。为此,对"锚网索喷"+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成功。巷道支护后,无明显变形,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变形破坏,技术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2.
深度破坏软岩巷道修复的锚架组合承载壳原理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煤十一矿-593回风石门反复破坏反复维修,围岩松动破坏范围为2.50~4.0m,局部达到6.0~7.0m,大大超过了常规的锚固支护范围,使得锚杆、锚索等主动支护不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致使该巷道越修越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矿井开采水平的开拓延伸和正常接替.采用锚架注组合承载壳原理支护技术,在长锚索主动支护的基础上,结合被动形式的U型钢棚支护,并在锚架之间进行注浆密实加固,形成大范围松散深度破坏巷道围岩的内部小范围的锚架注组合承载壳,即在巷道围岩浅表区域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一定强度的组合承载壳,有效维护巷道的长期稳定性.回风石门修复1a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324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354mm.工程应用表明,该修复技术制定的参数合理,巷道维护效果明显,在类似破坏巷道的修复实践中可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锚索网 U形棚 棚上浇注混凝土一体化联合支护技术在土城矿软岩运输石门进行修复,实践表明,运输石门围岩的持续变形和底鼓得到有效控制,支护效果和技术经济效益明显,解决了反复返修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的控制小康煤矿极软岩巷道的变形,针对小康矿强蠕变软岩和地应力以水平挤压为主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测获得巷道围岩松动圈为3.5 m,提出了圆形巷道全封闭的锚喷网配合U型钢可缩支架及壁后充填的支护技术,确定了预应力锚杆(索)配合U型钢+壁后充填的新型支护参数,在S2S2工作面运输顺槽进行现场实测,对掘进期间圆形巷道全封闭支护方式下的巷道变形进行了分析,并与原先的拱形开放式支护巷道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圆形巷道全封闭支护条件下巷道表面收敛量和收敛速度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该技术对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211运输石门破碎软岩巷道变形量大、断面收缩周期短、支护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巷道受力情况,找出现有支护的薄弱环节,提出采用全断面锚杆加注浆支护方案进行修复。现场观测表明,巷道顶板、底板、两帮的变形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的问题,以母杜柴登煤矿3-1煤西翼运输大巷为工程实例,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将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巷道简化为圆形断面,得出了巷道在不同原岩应力、支护阻力条件下塑性区半径和位移的解析解,进而提出了“锚网喷+网壳”的联合支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试验对该联合支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锚网喷索初期支护技后,由于巷道变形能的大量释放,导致初期变形量较大,网壳支架+喷射混凝土永久支护后,巷道顶板、两帮、底板变形量分别增加了50、130、30 mm,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深部软岩巷道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解决松散破碎围岩巷道变形严重、修复困难的问题,以两渡煤业轨道运输石门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确定了全断面锚注加固技术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加固技术后,巷道顶底板最大变形量125.5 mm,两帮的最大变形量105.7 mm,变形量较原支护方案下大幅度减小,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深井软岩巷道锚索-网壳衬砌耦合支护机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控制深井软岩巷道有害变形,针对深井软岩巷道地压大、变形大、难支护的特点,提出了各种支护之间以及支护体与围岩之间耦合的锚索-网壳衬砌耦合支护技术.分析了锚索-网壳衬砌耦合支护机理和网壳支架的作用特点,设计了合理的网壳支架,确定了网壳支架的承载能力.讨论了锚索-网壳衬砌耦合支护技术关键和特点,通过Bonaitin-Thomson模型推导出预留刚隙柔层厚度的计算式.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前10 d巷道围岩变形较大,变形速度相对后期较高,此后变形速度急速下降,到第43 d时,巷道围岩基本不变形.锚索-网壳衬砌耦合支护技术能够较好地控制巷道围岩的有害变形.  相似文献   

19.
深部软岩巷道的支护和变形控制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为了对巷道进行有效支护,对钱营孜煤矿西翼回风石门围岩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锚网喷索联合支护方式;采用悬吊理论,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实践应用表明,锚网喷索联合支护方式较为可靠,对软岩巷道变形起到了显著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下石节煤矿+950 m轨道石门支护难题,通过对巷道地质条件、原有支护状况及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的现场调查分析,得出巷道围岩岩体整体性差强度低、两侧工作面强烈采动及煤柱内高支承压力影响、原有支护设计不合理是巷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据此从提高和充分发挥围岩承载能力出发,提出了二次锚网索支护技术,并进行了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支护技术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其中两帮累计相对移近量在105 mm左右,顶底板累计相对移近量在234 m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