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苯乙烯悬浮聚合过程中,悬浮粒子平均直径的变化规律。试验是在釜径φ100mm,体积1.5升的带搅拌不锈钢聚合釜中进行。引发剂BPO,分散剂HEC,搅拌转速600rpm,反应温度90℃,得到了稳定点时悬浮粒子平均直径在0.2~2.0mm范围内,不同分散剂用量条件下,平径粒径((?))与聚合转化率(y)之关系曲线。稳定点时,粒子平均直径在1.4~2.0mm,其(?)~y关系曲线之数学模型的型式为:(?)=ay~2 by c式中:a、b、c为该系统分散剂用量系数。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水溶性过硫酸铵(APS)和油溶性偶氮二异庚腈(ABVN)引发剂进行氯乙烯(VC)微悬浮聚合,并与APS引发的VC乳液聚合以及ABVN引发的VC悬浮聚合情况进行比较,考察了引发剂类型对聚氯乙烯(PVC)乳胶粒子粒径分布和增塑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相同时,VC微悬浮聚合转化率大于悬浮聚合,而小于VC乳液聚合;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乳胶粒子存在数目较多的纳米级粒子,而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基本不存在纳米级粒子;引发剂和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在水相/油相/胶束中的分配和成核机理不同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增稠特性,而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变稀特性,且糊黏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前言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二元体系以悬浮聚合的方式得到的共聚球形颗粒,工业上常称为“白球”,用作离子交换树脂的骨架。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作物质的净化、浓缩、分离、脱色以及催化剂等方面。因此,在许多工业生产和科技领域中都得到普遍应用。与此同时,也对离子交换树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脂的颗粒度及其分布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不仅影响离子交换树脂的强度而更主要地影响流体阻力和离子交换的速度。为此,必须研究影响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二元体系悬浮聚合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因素,从而  相似文献   

4.
悬浮聚合交联烯丙基葡聚糖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浮聚合交联烯丙基葡聚糖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王钒宋国强王忱陈群(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常州213016)陈金龙(南京大学环科系,南京210093)关键词悬浮聚合交联烯丙基葡聚糖微球平均粒径粒径分布1前言悬浮聚合法制得的微球聚合物除了控制分子量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国内几种常用分散剂对苯乙烯悬浮聚合分散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各分散剂的分散能力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苯乙烯和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钠盐及磷酸三钙是二种性能较好的分散剂。本文阐述了聚合釜搅拌情况对苯乙烯悬浮体系的影响,并从分散性能角度探讨了聚合釜工程放大时对搅拌器放大的一些要求。  相似文献   

6.
氯乙烯悬浮聚合过程中存在着两大类问题: 1.针对聚氯乙烯分子量,将涉及聚合温度的控制,引发剂种类和用量对聚合速率或聚合时间的影响,聚合釜的传热性能、以及一些与传热有关的问题。 2.针对聚氯乙烯树脂的颗粒形态和粘度,将涉及分散剂的性质,搅拌器的结构和转速等有关分散混合问题。 这两类问题构成聚氯乙烯树脂质量控制的两条主线,可以简示如图1。  相似文献   

7.
苯乙烯悬浮聚合补加引发剂工艺是减少聚苯乙烯中残留单体,提高聚苯乙烯质量,缩短聚合周期,减少聚合能耗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该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腈(AN)、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异辛烷(IO)为发泡剂,纳米二氧化硅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热膨胀型微球。利用红外光谱(IR)、热分析(TGA)等手段对热膨胀微球进行了表征,并对微胶囊的形貌、粒径、发泡倍率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悬浮聚合的方法可以得到粒径在1-100 μm的热膨胀微球,其发泡倍率高且粒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
苯乙烯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时间长短、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及质量控制水平的差异会不可避免地含有苯乙炔(乙基苯脱氢法)、甲基苯乙烯及聚合物含量的变化 ,在悬浮聚合法生产聚苯乙烯(PS)时带来对粒径的影响。试验证明 :当苯乙炔质量分数为0×10-6、80×10-6、160×10-6、200×10-6;PS粒径分别为0 91、1 03、1 07、1 13mm ,这种增长可能是苯乙炔与引发剂反应使苯乙烯聚合速度降低所致。甲基苯乙烯的存在 ,试验证明 :并不对PS粒径产生影响 ,原因可能是其本身参与了聚…  相似文献   

10.
在聚合时氯乙烯单体的回流,与造成树脂大颗粒、表皮增厚、鱼眼增多、泡沫多、干燥困难、气相粘釜加重等有一定关系。为了减少季节变化对聚合的影响,采用在聚合釜中保留一定量的惰性气体或空气、釜顶部保温等措施,减少氯乙烯的回流。  相似文献   

11.
悬浮聚合制备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羟乙基纤维素和白明胶为稳定剂、甲苯和庚烷为致孔剂,经悬浮聚合制备了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和交联剂含量、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悬浮聚合条件为:单体苯乙烯的用量为水相的质量分数20%、交联剂二乙烯基苯为单体的质量分数4%、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单体的质量分数1%、聚合温度为60 ℃、搅拌速度为50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直径为40 μm左右,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合成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形态良好且表面有微孔,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引发剂理论耗量的计算方法;在归纳数十个实际生产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引发剂理论耗量约等于1克分子/吨氯乙烯的概念,为引发剂用量的拟订和调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陈海玲  郑晓宇  王雨 《现代化工》2011,31(6):62-64,66
利用不同交联比和乳化剂用量制得孔喉尺度交联聚合物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评价,当交联比为0.7%且乳化剂用量为10%时,初始粒径集中分布在175 nm附近。水化后,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实验,发现所制备的交联聚合物微球的膨胀属于有限溶胀;当在交联比为0.7%且乳化剂用量为10%时,在一定时间内,微球溶胀后平均粒径最大,可达2 500nm,同时溶胀倍数也最大,约在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引发剂用量、悬浮剂用量、搅拌速度与反应温度对苯乙烯悬浮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苯乙烯用量为16 mL、去离子水用量为130 mL、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用量为0.3 g、悬浮剂0.3%的聚乙烯醇溶液用量为7~8 mL、搅拌速度为300 r.min-1、反应温度为85~90℃的最佳悬浮聚合条件下,可得到颗粒尺寸均匀适中、透明度良好的聚苯乙烯产品,产率高达98.6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磔酸钙为分散剂,添加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悬浮共聚,研究了分散剂和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转速对聚合物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观察到了使粒径基本保持不变的分散剂的临界浓度,及使悬浮体系保持稳定的分散剂与表面活性剂浓度之间的适当比例,并得到了粒径与搅拌转速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悬浮聚合法制备PGMA-MMA-EGDMA共聚物交联微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三元共聚交联微球GMA-MMA-EGDMA,采用FT-IR和SEM对其化学结构和微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分散剂用量、搅拌速度、油/水相比、交联剂用量、NaCl用量对交联微球的成球性能及粒度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分散剂用量、搅拌速度与油/水相比是影响交联微球制备的主要因素,当分散剂用量<1%、搅拌速度<250 r/min、油/水相比>1:4(j)时,共聚合体系中均不能成球. 在水相中加入电解质NaCl有助于成球,交联微球的粒径随NaCl用量增大而减小. 控制悬浮聚合的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球形度好、粒径在100~400 mm范围内可控的交联微球GMA-MMA-EGDMA.  相似文献   

17.
开发了苯乙烯悬浮聚合实训系统,利用力控组态软件实现苯乙烯悬浮聚合装置的监控、自主学习及远程操作,所构建的实验教学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以HEC为分散剂,BPO和t-BP为混合引发剂的悬浮聚合工艺在6M~3釜中生产粗粒型PS树脂的优越性,以及解决聚合中发生粘结时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9.
苯乙烯悬浮聚合实验是材料化学专业必修课程《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实验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改进设计对实验原料苯乙烯进行纯化精制,去除其中的杂质和阻聚剂。精制纯化后的苯乙烯单体应用于苯乙烯悬浮聚合实验,获得明显改善的实验效果。本文还对实验条件进行了经验总结。通过实验改进,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专业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悬浮聚合实验是一个经典的高分子化学教学实验,国内高校开设该实验,普遍选用聚乙烯醇PVA-1799作为分散剂、苯乙烯为单体,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微球。但该实验悬浮体系不稳定,致使实验成功率不高。为改进此状况,在不改变悬浮聚合的本质与实验步骤的前提下,作者在分散剂PVA-1799中加入10%的PVA-1788,以提高实验悬浮体系的稳定性,实验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实验的成功极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悬浮聚合的本质,以及与乳液聚合的区别,可将其作为大学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