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考察了氧化温度、还原碱度和还原时间对炉渣中Cr2O3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OD氧化阶段,通过调整物料加入方式,减小炉温的波动可减少铬的氧化;还原阶段提高还原碱度可促进还原反应的进行,还原时间应大于4 min,保证还原反应有充足的时间。通过以上控制措施,AOD转炉还原炉渣中Cr2O3含量从1.2%降至0.4%,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我国每年约进口20万吨铬矿,其中30%炼制铬铁合金。生产精炼铬铁时,铬的回收率仅75%左右。因此,铁合金工作者应当提高铬的回收率,以弥补我国铬资源的不足。 1.我厂中、低、微碳铬铁生产现状目前,我厂的精炼铬铁生产主要采用电硅热法,指标如下:  相似文献   

3.
《炼钢》2003,(3)
由于Cr2 O3材料抗熔融渣的侵蚀性优良 ,Cr2 O3 Al2 O3浇注料在垃圾焚烧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浇注料的抗侵蚀性能随着Cr2 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高Cr2 O3浇注料的抗侵蚀性和Cr2 O3骨料的显气孔率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 ,采用致密的Cr2 O3骨料制得的试样显气孔率低 ,抗渣侵蚀性和抗渣渗透性随致密Cr2 O3骨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但试样的抗剥落性却变差。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选择不同气孔率的Cr2 O3骨料制备Cr2 O3 Al2 O3浇注料Cr_2O_3骨料的显气孔率对高Cr_2O_3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高炉炉渣MgO含量与其粘度相关性,烧结矿MgO含量与其冶金性能相关性。介绍降低高炉炉渣MgO含量的工业试验,高炉炉渣MgO质量分数从8.0%降低至7.5%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用氢还原铁粉中Cr_2O_3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实验方法将纯Cr_2O_3(按1%含铬量)与铁粉混合后,用工业氢还原,在800℃已明显开始,1050℃基本完成。用热力学原理分析了纯Cr_2O_3和有大量铁存在下用氢还原的条件。计算了氢气中的PH_2O和铁中铬的浓度对还原温度的影响。理论和实验都说明铬作为低合金元索在粉末冶金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来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扬、铁矿石资源不断劣化的大背景下,宝钢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高炉入炉A l2O3负荷在2009年1~4月达到47.4 kg/t,为了将炉渣A l2O3含量控制在15%,高炉渣比被迫增大到310 kg/t以上。预计多使用劣质铁矿石资源必将成为高炉冶炼的趋势,故突破炉渣A l2O3含量15%水平的上限势在必行。为此,开展了适当放宽高炉炉渣A l2O3含量的研究及其生产实践。分别选取2009年1~4月(炉渣A l2O3月平均含量为14.86%)、2010年1~4月(炉渣A l2O3月平均含量为16.81%)两段时期,对比分析高炉的生产技术指标。结果表明,通过高炉操作制度的合理调控,高炉有能力接受16%水平的炉渣A l2O3含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分析Ti2O3、TiN在430铁素体不锈钢中的形成规律,提出了凝固前沿形成Ti2O3+TiN复合核心所需的Ti、Al、O和N含量.根据该成分要求,在真空感应炉中进行实验得到铸锭,制备金相试样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上观察析出物的特征.通过SEM发现,析出物细小弥散分布,尺寸约为2μm.从形貌上看,它由两层组成,氮化钛围绕氧化钛析出.通过析出物的TEM衍射花样进一步确认,析出物的中心层为Ti2O3,外层为TiN.合理控制钢液成分,即使在较低钛含量时也可以形成Ti2O3+TiN的复合核心.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生产实践中,对Nd-Sm分组采用大捞大洗和加氨水强化萃取分离的工艺方法实现了一步萃取法除去La3+Ce3+Pr3+Nd3+萃余液中Sm3+的目的,经六个月运行,产品Nd2O3中杂质Sm2O3含量稳定在0.03%以下。  相似文献   

9.
宝钢股份公司炼铁厂高炉渣中Al2O3含量突破15%的禁区,15.2%~15.3%的水平已维持了7年多的稳定生产。2001年工业试验验证了提高到16%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提升高炉渣中Al2O3含量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15.3%含量的操作技术已完全成熟,再提高0.1%~0.2%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提高澳矿配比,继而取代巴西矿,将会产生相当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锈钢电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不在炉内进行还原,且由于交流电炉缺乏充分的动力学条件,还原效果不佳.渣中Cr2O3较高;通过合理的控制吹氧量,原料配硅量及渣钢混出可有效地降低电炉出钢包内渣中Cr2O3,含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真空感应炉试验,研究不同Mg含量处理所获得的不同MgO-Al2O3-SiO2复合夹杂物对凝固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钢中Mg含量的增加,铸锭等轴晶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等轴晶尺寸和柱状晶宽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存在一个最佳的Mg的质量分数范围(5~13)×10-6,铸锭的等轴晶率在70%以上。夹杂物观测并结合热力学计算发现,随着钢中Mg含量的增加,MgO-Al2O3-SiO2复合夹杂物外层逐步析出MgO·Al2O3相;然而,Mg的质量分数高于13×10-6时,夹杂物外层开始析出2MgO·SiO2相。晶面错配度计算表明,MgO·Al2O3与δ-Fe的错配度为1.2%,2MgO·SiO2与δ-Fe的错配度为13%。可以判断,MgO·Al2O3相可促进等轴晶形成,抑制晶粒长大,2MgO·SiO2相则起不到促进形核作用。从而解释了铸锭等轴晶率、晶粒尺寸随Mg含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齐曼绚 《铁合金》2014,(1):61-64
为测定锆英砂、电熔脱硅锆中Fe_2O_3、Al_2O_3、TiO_2、Cr_2O_3的含量,研究了用无水碳酸钠、无水碳酸钾、四硼酸钠混合熔剂熔融试样,在一定酸度下,用锫基体打底绘制工作曲线,将溶液雾化导入ICP,同时测定Fe_2O_3,Al_2O_3,TiO_2,Cr_2O_3发射光强度,计算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经实践该方法可操作性强,测量精确,可及时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不锈钢粉尘还原过程中FeCr_2O_4分解对Cr的分离回收影响显著。对气体和固体碳还原FeCr_2O_4的热力学过程和分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Cr在还原过程中存在形式和还原分离条件。结果表明,CO气体和H_2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还原FeCr_2O_4,固体碳能将FeCr_2O_4还原为铬氧化物和铁氧化物,甚至还原成金属Cr和Fe。提高温度和降低体系总压可促进反应进行。温度1 000~1 200℃,配碳量为β=0.25~0.5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_2O_3+Fe;温度1 250℃,配碳量β1.0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Fe;900℃时体系总压在0.01~0.001MPa还原产物主要为Cr_2O_3+Fe,低于0.5kPa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Fe。  相似文献   

14.
在可控气氛炉中进行了模拟流态化CO还原Fe_2O_3微粉的试验研究。采用等温热重分析法,在850~1 050℃考察了温度、CO浓度对模拟流态化Fe_2O_3微粉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还原阶段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随后趋于平缓;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还原曲线进行对比,950℃时还原效果最佳;在此温度下,进一步研究了CO浓度对还原过程的影响,当CO体积分数由10%提高到30%、50%、100%后,Fe_2O_3微粉的还原速率逐步提高;30%、50%、100%CO浓度下达到平台期时的还原度均为0.93,而10%CO浓度下达到平台期时的还原度仅为0.25。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旋丝法和半球点法,分别测定了二十五个按正交原则设计的,以CaO-SiO_2-Al_2O_3为基的熔渣的表面张力、粘流活化能和熔点。讨论了CaF_2,Na_2CO_3,Na_2B_4O_7,TiO_2,Cr_2O_3和碱度R对上述物性的影响。对实验结果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炉锰铁冶炼过程中锰的分配情况表明,降低渣中 MnO 含量,是当前提高锰回收率的主要方向。依据理论和生产实践数据的分析得出:提高炉渣碱度和渣中 MgO 含量,能够改善炉渣性能,是降低 MnO 的重要措施;均匀活跃的炉缸工作状态是降低 MnO 的重要条件。在新钢目前条件下,把渣中 MnO 含量降到3—5%是有可能的,其锰回收率可达83—85%。  相似文献   

17.
针对第一炼铁厂3#高炉炉渣中Al2O3的升高,高炉操作难度增加的问题,结合炉况实际,分析炉渣Al2O3高的原因,总结高Al2O3炉渣的不利影响及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以确保炉况顺行降消耗。  相似文献   

18.
MgO—Al_2O_3—SiO_2系炉渣主要是硅铬和铬铁生产的炉渣。近年来用于生产的铬矿成份有氧化镁含量增高的趋势。因此在形成的炉渣中 MgO 和 Al_2O_3之比增高了。这样由于炉渣性能恶化,使冶炼硅质和铬质合金变得很困难。  相似文献   

19.
向天虎 《铁合金》2006,37(3):5-8
对高碳铬铁炉渣进行大量统计分析表明,渣中Cr2O3含量与渣型有关。从渣型入手分析了影响渣中Cr2O3含量的因素,探索降低渣中Cr2O3含量,提高铬回收率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冷轧是决定430不锈钢冷板表面粗糙度的关键工序。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不锈钢冷轧生产过程中影响成品表面粗糙度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各因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表面粗糙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