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香麻小龙虾调味汁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在传统工艺制作基础之上,结合现代中餐标准化生产工艺要求,通过食品感官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其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分析,最终确定香麻小龙虾调味汁的最佳配方:郫县豆瓣酱500g、十三香40g、鲜辣露40g、磨豉酱120g、二锅头(56°)13g、白糖20g、花椒油40g、花生油100g。由此配方制作出的香麻小龙虾调味汁麻辣味适中、风味浓郁。  相似文献   

2.
对焖锅酱配方进行了配方优化研究,在传统工艺制作基础之上,结合现代中餐标准化生产工艺要求,通过食品感官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其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分析,最终确定焖锅酱的最佳配方:柱候酱300g、沙茶酱250g、磨豉酱200g、芝麻酱150g、海鲜酱1000g、花生酱100g、鱼露80g。由此配方制作出的焖锅酱咸鲜味适中、风味浓郁。  相似文献   

3.
蒜泥烧椒酱主要是以炭烧的二荆条辣椒与蒜泥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定方法,对蒜泥烧椒酱的工艺及配方进行优化,制作出一款广受人们喜爱的调味酱。结果表明,在基础配方不变的情况下,新鲜二荆条(青椒∶红椒为3∶1)用量33%,蒜泥用量22%,食盐用量8%,香葱油用量16%,在此条件下,蒜泥烧椒酱的色泽鲜亮、口味俱佳,是一款营养价值丰富的佐餐调味酱。  相似文献   

4.
蒜泥烧椒酱主要是以炭烧的二荆条辣椒与蒜泥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定方法,对蒜泥烧椒酱的工艺及配方进行优化,制作出一款广受人们喜爱的调味酱。结果表明,在基础配方不变的情况下,新鲜二荆条(青椒∶红椒为3∶1)用量33%,蒜泥用量22%,食盐用量8%,香葱油用量16%,在此条件下,蒜泥烧椒酱的色泽鲜亮、口味俱佳,是一款营养价值丰富的佐餐调味酱。  相似文献   

5.
以川菜的传统椒麻味型调制为基础,开发出椒麻鸡片调理食品.试验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影响椒麻味型复合调味料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制作椒麻味型调味料包的最佳配方为:以加工100 g鸡脯肉制作椒麻鸡片为准,青花椒1 g、小葱叶5 g、鲜汤15 mL、食盐1 g、酱油2 mL、香油8 mL、味精0.3 g.该椒...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四川凉面调味汁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100g熟面条、30g绿豆芽为主辅料制作四川凉面,其调味汁的最佳配方为:食盐1g、味精0.5g、花椒粉0.2g、酱油3g、复制酱油8g、醋7g、蒜泥9g、芝麻酱5g、辣椒油15g、芝麻油1g、葱花8g。在此条件下,制成的四川凉面色泽红亮,麻辣鲜香,甜酸味浓。  相似文献   

7.
对川北凉粉调味汁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川北凉粉调味汁的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川北凉粉调味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以100g豌豆凉粉为主料制作川北凉粉,其调味汁的最佳配方为味精0.5g,酱油4.5g,醋5g,豆豉卤17g,蒜泥6g,白糖3g,辣椒油12g,花椒粉0.3g,葱花6g。在此条件下,制成的川北凉粉色泽红亮,滋味鲜美,香味浓郁。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广式糖醋酱配方进行优化研究,通过食品感官鉴定方法,最终确定广式糖醋酱的最佳配方:大红浙醋500g、番茄沙司100g、OK汁60g、冰糖350g、冰酸梅酱80g、水250g、盐8g。为酒店厨房提供了一种方便糖醋酱,保证出品品质稳定,也为该酱料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结合食品感官评定方法,对广式煲仔酱制作配方进行优化,以期为广式煲仔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确定最佳配方为柱候酱400 g、海鲜酱420 g、调和油210 g、南乳140 g、腐乳130 g、沙茶酱45 g、花生酱35 g。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与油脂》2017,(6):40-44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川菜怪味调味酱的工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1种方便食用、味道正宗的怪味酱。结果表明,在30 g芝麻酱、1.5 g味精、5 g酱油、1.5 g精盐和1 g鸡精的基础配方上,添加15 g醋、1.8 g花椒粉、20 g混合红油和16 g白糖可以制得色泽棕红油亮、香气滋味协调的怪味调味酱。其中,混合红油的最佳加工工艺是将105℃提取得到的糍粑红油和160℃提炼的传统红油按体积此5:5的比例混合,经检测其辣椒素类物质含量为0.0472 g/kg,是制备怪味酱的理想辅料。研究结果可以为川菜怪味调味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马齿苋、西兰花、上海青为主要原料,研制复合蔬菜酱。通过感官评定,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大豆油添加量、盐添加量、辣椒添加量以及黄豆酱添加量对复合蔬菜酱品质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复合蔬菜酱的配方。结果表明,复合蔬菜酱的最佳配方为姜1g、蒜1g、花椒0.5g、八角1g、味精0.5g、芝麻0.2g、蔬菜80g、大豆油40g、盐2.5g、辣椒1.25g、黄豆酱13g。此配方制作的复合蔬菜酱感官评分最高,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2.
研究液体发酵产羊肚菌菌丝体生产菌酱的工艺条件,考察菌酱比、炒制时间、蒜泥量和加糖量等因素对菌酱风味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各因素进行优化和筛选,结果表明:影响菌酱风味的因素显著性为菌酱比炒制时间加糖量蒜泥量。最佳工艺条件∶菌酱比例1∶6,炒制时间3min,加糖量2g,蒜泥量5g,此条件下羊肚菌菌丝体菌酱的风味最佳,色泽金黄,口感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江湖风味(主要指巴渝地区烹制江河湖泊出产的原料而形成的特殊风味)泡椒香辣酱制作工艺进行研究,通过设计单因素水平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将泡制品、食用油、花椒以不同比例的添加为变量,对江湖风味泡椒香辣酱的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江湖风味泡椒香辣酱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使用以下配方:泡红辣椒300g,泡青辣椒550g,泡姜150g,郫县豆瓣酱90g,红花椒10g,青花椒30g,十三香10g,色拉油250g,菜油150g,猪油100g,老姜50g,大蒜60g,味精12g、胡椒粉6g,其成品色泽桔红鲜亮,咸鲜微酸,清香微麻,香辣可口,口感俱佳。  相似文献   

14.
红油味型是传统川菜的经典复合味型,因其色泽红亮、咸鲜微甜、兼具香辣的口味,受到人们的喜爱。该研究采取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开发传统口水鸡调理食品,通过对红油味型和口水鸡调理食品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油味型调味料配方为:红油54mL、酱油30mL、白糖20g、味精1g、食盐2g、芝麻油4mL。口水鸡制作工艺为:500g三黄鸡切块煮熟,与100g红油调味料搅拌。菜肴营养素总含量为能量1422.58kcal、脂肪131.03g、蛋白质98.58g、碳水化合物29.78g、维生素77.41mg、矿物质4554.07mg。  相似文献   

15.
对假蒌风味海鲜酱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在传统工艺制作基础之上,结合现代中餐标准化生产工艺要求,通过食品感官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其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分析,最终确定假蒌风味海鲜酱的最佳配方:海豆芽250g、基围虾350g、假蒌叶125g、郫县豆瓣酱300g、色拉油600g。在此条件下,制作的假蒌风味海鲜酱具有鲜香回味浓郁、嚼劲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烹饪》2014,(1):23-25
点评:鲜而入味,用蒜泥、辣椒酱、红椒粉等制作的中式咖喱酱增色惹味。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苏粕和豆粕共发酵生产风味紫苏酱的制曲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优制曲培养基配方为紫苏粕添加量37g、豆粕添加量63g、面粉添加量18.5g、100g干曲料加水量92m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活力达到2293.68U/g,与理论值2286.98U/g相差0.29%。因此,利用响应面法对紫苏粕和豆粕共发酵生产风味紫苏酱的制曲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合理可行,为工业化生产风味紫苏酱提供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8.
冯嫣 《中国调味品》2022,(2):117-121
试验以杏鲍菇为主要原料,以豆瓣酱、五香粉等辅料,研究五香味杏鲍菇酱罐头的最佳加工工艺.以豆瓣酱添加量、五香粉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为单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出最优配方.确定制作五香味杏鲍菇酱罐头的最佳工艺参数:豆瓣酱添加量为16%,五香粉添加量为5%,白砂糖添加量为3%时,制作的罐头口感较好,感官得分为86....  相似文献   

19.
实验对利用汉源花椒制作糍粑麻椒酱的原料配比和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和感官评定优化原料配比。实验结果表明,制作糍粑麻椒酱的较佳配方(以97.497 kg/锅计算)为:糍粑辣椒15 kg,辣椒粉4 kg,豆瓣坯子14 kg、甜面酱8 kg、花椒粉2 kg和复合天然香辛料0.197 kg。用该配方和工艺生产的糍粑麻椒酱红亮有光泽,麻辣味适中,味醇厚协调,具有花椒浓郁的香味。  相似文献   

20.
罗冠仪 《中国酿造》2018,37(10):190
以全脂牛乳和泡跑果果味酱为主原料,以酸度和感官评价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泡跑果果味酱酸奶的最佳配方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泡跑果果味酱酸奶最佳配方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8%、果味酱添加量10%、发酵剂接种量2.5%、发酵温度43 ℃、发酵时间5.5 h。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制成的泡跑果果味酱酸奶感官评分91分,酸度73.3 °T,口感酸甜可口,组织状态细腻,同时具有果味酱特有的风味和爆汁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