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友  林龙  王斌  丁玉庭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2958-2963
本文研究了压力、温度、陶瓷膜孔径、蒸煮液浓度和投料方式对微滤浓缩鳀鱼蒸煮液膜通量的影响。微滤浓缩时,0.45 μm和0.14 μm陶瓷膜对蛋白质的浓缩效率相同,但选用0.14 μm陶瓷膜使整体膜浓缩效率提高;升高温度、压力等均能提高陶瓷膜通量;降低蒸煮液的浓度虽能增大陶瓷膜通量,但降低了蛋白质的浓缩效率。45 ℃浓缩时陶瓷膜通量较高,并且浓缩液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相对于浓缩因子的增长率最小,丙二醛(TBARS)的增长率与35 ℃、25 ℃相近。因此在温度45 ℃、压力0.3 MPa和选用0.14 μm陶瓷膜的条件下,采用间歇的投料方式作为陶瓷膜浓缩鳀鱼蒸煮液较优的操作条件。陶瓷膜清洗方面,复合清洗剂(1% NaOH+0.05% SDS)在45 ℃的清洗条件下,清洗40 min可使膜通量回复率达到98.99%,比单一清洗剂(1% NaOH)提高22.85%。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纳滤浓缩条件,分析膜浓缩(微滤-纳滤联用)与传统蒸发浓缩两种方式制备的鳀鱼蒸煮浓缩液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20 bar、45℃纳滤浓缩效果较好。膜浓缩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态氮分别浓缩了4.05倍和2.21倍,蒸发浓缩液则分别为6.20倍和5.91倍。膜浓缩实际能耗为0.51度/L;蒸发浓缩实际能耗2.36度/L,是膜浓缩的4.63倍。膜浓缩液的黄蓝值(b*)相对蒸煮原液增大了3.96,亮度值(L*)和红绿值(a*)变化较小;蒸发浓缩液b*值相对蒸煮原液增大了1.99,同时a*值增大2.42,色系明显发生改变。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PME)提取蒸煮原液、膜浓缩液和蒸发浓缩液中的风味物质,由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分别检测出45、42、33种物质成分。因此,微滤-纳滤联用的膜浓缩方式比蒸发浓缩能更好的保持鳀鱼蒸煮液的色泽和风味。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25-130
电渗析技术应用于鳀鱼蒸煮液脱盐效果显著,氨基酸态氮损失率小。文中探讨了恒定电压、恒定电流2种不同方式及流速、温度、p H对脱盐率、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电压24 V,流量40 L/h,24 min脱盐率达90%,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29%;恒定电流3.0 A,流量40 L/h,28 min脱盐率达90%,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26%,考虑到电渗析设备的安全及营养物质的损失,选择恒定电流进行脱盐;升高温度对脱盐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下降,考虑微生物繁殖及耐受温度,选择40℃进行脱盐;p H值为7时,蒸煮液体积损失率、氨基氮损失最小;电渗析过程中苦味氨基酸苯丙氨酸、精氨酸损失率分别为70%和57%。  相似文献   

4.
采用切向流超滤技术浓缩鳀鱼蒸煮废弃液中蛋白质,在前期对超滤压力、进样流速、样品pH 值、操作温度等操作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超滤数学模型,通过实验获得拟合参数。结果表明:模型理论值曲线与实验值曲线拟合良好,各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 左右,且膜通量理论值和实验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范围在0.44%~10.00% 之间。在工业化设计和实践中,可以根据该数学模型预测超滤条件的变化对超滤过程的影响,根据该模型选择最佳的操作条件,有效地控制浓差极化和膜污染。  相似文献   

5.
鳀鱼蒸煮液膜浓缩工艺研究及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滤(MF)、超滤(UF)、纳滤(NF)组合膜浓缩技术进行鳀鱼蒸煮液营养风味物质的高效冷浓缩。结果表明:无机陶瓷微滤膜通量较高、浓缩时间较短,MF-NF工艺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回收率分别为70.74%和39.83%~46.64%。MF截留液的蛋白质浓度提高3.30倍,腥味增强。NF截留液的氨基酸浓度提高2.71倍,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36倍和6.72倍,鱼腥味基本消失,蒸煮液的风味有效改善。MF-NF工艺比MF-UF-NF工艺经济简便可行,适合于鳀鱼蒸煮液船上浓缩。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测定鳀鱼蒸煮液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分子量及风味物质组成,评价鳀鱼蒸煮液的营养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鳀鱼蒸煮液资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鳀鱼蒸煮液中,蛋白质含量为0.385g/100mL,非蛋白氮含量为0.275g/100m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110g/100mL,蛋白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35ku以上;游离氨基酸总量为370.64mg/100mL,呈味氨基酸含量高,呈现鲜甜滋味;经GC/MS风味物质分析,对其风味起主要贡献的化合物为醛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鳀鱼蒸煮液和酶解液的风味特征,通过电子鼻、电子舌和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合氨基态氮和可溶性肽含量分析鳀鱼蒸煮液和酶解液的风味物质组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蛋白酶处理组的氨基态氮含量及可溶性肽含量显著高于蒸煮液(p<0.05),其中复合蛋白酶组最高,分别为418.60 mg/100 mL和5327.68 μg/mL;电子舌和电子鼻可以很好的区分三组样品,其中蒸煮液和酶解液的滋味和气味特征存在明显差异;SPME-GC-MS分析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蒸煮液、风味蛋白酶酶解液和复合蛋白酶酶解液中分别鉴定出61、60和65种,其中醛类物质最丰富,其次是烃类、醇类、杂环类等,蒸煮液风味以醛类和烃类为主,而酶解液中醛类、杂环类含量明显增加,烃类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蒸煮液中蛋白质的洁净回收,同时达到净化蒸煮液以提高后续膜浓缩效率的目的,利用壳聚糖絮凝剂分离沉淀蒸煮液中的水溶性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壳聚糖与蒸煮液水溶性蛋白的絮凝过程中,通过对溶解曲线、红外光谱、分子质量分布、重金属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了适宜的絮凝pH值和絮凝机理。实验发现,壳聚糖絮凝pH=3时絮凝效果最好,水溶性蛋白絮凝去除率达到36.23%;但选择絮凝pH=5.5时,蒸煮液的水溶性蛋白含量降低30%左右,絮凝过程简单经济,便于工业化应用。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絮凝机理表现为不同:在酸性环境中,壳聚糖絮凝主要通过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形成类似蛋白-壳聚糖-蛋白的结构;在碱性环境中,壳聚糖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形成沉淀物。絮凝pH变化,影响了大分子质量水溶性蛋白与壳聚糖的絮凝作用,而蒸煮液中分子质量小于19 kDa的水溶性蛋白基本不受影响;另外,壳聚糖絮凝还具有降低蒸煮液重金属含量的作用,但不影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复合酶进行鳀鱼蒸煮液制备,分析其水解肽分子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三氯乙酸氨溶液指数(TCA-NSI)对复合酶制备鳀鱼蒸煮液效率进行评价,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进一步优化鳀鱼蒸煮液中水解肽制备工艺,分析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结果:鳀鱼蒸煮液制备时的酶解时间最佳为45分钟、酶解温度为55℃水解肽中的分子量在1500Da内的多肽含量为81.941%。同时,结果显示水解肽对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2.45mg/mL,对羟自由基为1.37mg/mL,对超氧阴离子为3.45mg/mL,意味着水解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在鳀鱼蒸煮液制备时,应用复合酶能够获取抗氧化活性极高的水解肽,为开发源于海洋生物的天然抗氧化剂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食品工业科技》2020,(9):131-136+143
目的:研究鳀鱼蒸煮液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并分析所制备水解肽的分子量分布和抗氧化特性。方法:以三氯乙酸氮溶解指数(Trichloroacetic acid-nitrogen soluble index,TCA-NSI)为酶解效率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水解肽的制备工艺,并对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鳀鱼蒸煮液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45 min、酶解温度54.5℃、酶解pH8.2、碱性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比例1∶1,在此条件下TCA-NSI可达76.51%。所制备的水解肽中分子量低于1500 Da的多肽含量可达81.941%。水解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2.45、1.37和3.45 mg/mL,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结论:采用复合酶法可高效酶解鳀鱼蒸煮液,并获得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水解肽,可为鳀鱼蒸煮液高值化利用及活性肽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鳀鱼蒸煮液为原料,采用磁性交联酶聚集体技术制备的固定化酶酶解制备蛋白多肽,并分析水解肽的性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水解肽的制备工艺,并对酶解产物的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分布、抗氧化性以及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性进行分析。优化得到的酶解工艺为:酶解时间45 min,酶解温度54.1℃,酶解pH 7.8,固定化碱性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比例为1.5∶1,在此条件下三氯乙酸氮溶解指数(trichloracetic acid-nitrogen solubility index, TCA-NSI)可达77.27%。酶解液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大于0.95,分子质量低于1 500 Da的小肽占82.52%,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此外,固定化酶循环利用5次时TCA-NSI值仍可保持首次使用时的48%。优化后的工艺具有多肽得率高,酶解液营养价值高且抗氧化性强,固定化酶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可为低值鱼蒸煮液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优质鳀鱼鱼粉蒸煮工艺技术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鳀鱼原料生产鱼粉蛋白过程中蒸煮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鳀鱼生产优质鱼粉的蒸气压力为0.6MPa、蒸煮机转数为5r/min、蒸煮时间为10min及蒸煮温度为90℃,在此条件下生产的优质鳀鱼鱼粉粗蛋白质为66%、粗脂肪9%、胃蛋白酶消化率88%、盐分2.5%、灰分16%。  相似文献   

13.
应用膜分离技术浓缩亚硫酸盐蒸煮红液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主要研究采用膜分离技术浓缩制浆蒸煮废液的可行性。废渣中分子量较大的物质不能通过膜孔而被截留下来,但废液中的水份及其小分子量的物质不断透过膜孔而被透析分离出来,因此不能透过膜的物质浓度不断上升,致使废液不断得到浓缩,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分别用了纳滤类型的管式和卷式膜,对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纸浆厂的蒸煮废液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连续运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untar-362纳滤管式膜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反渗透技术浓缩寡肽水溶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膜分离中的反渗透技术对低分子量低浓度的寡肽水溶液进行浓缩,。;分析了浓缩过程中透过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和固形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木糖是木糖醇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分子式是 O_5H_(10)O_5,分子量为150,渗透压约比蔗糖大一倍。工业生产上,木糖是由半纤维素或一年生植物中的木聚糖经硫酸或盐酸加热水解而得的酸性糖化液。经脱色,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浓缩,  相似文献   

16.
徐静  张井  李燕  李来好  薛长湖 《食品科学》2009,30(22):221-225
以α- 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在鳀鱼蒸煮液单因素酶解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其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建立酶解液中α- 氨基酸态氮含量与蛋白酶用量、酶解温度及酶解初始pH 值3 个试验因素的正交回归模型方程,根据回归模型进行主效应分析,通过频率分析法得到酶解最佳工艺条件:蛋白酶用量0.56%(m/m),酶解温度50℃,酶解初始pH7.12,最佳条件下酶解液中α- 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为0.49g/100ml。  相似文献   

17.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得到毛虾蒸煮液减压浓缩的最优参数为:浓缩温度86.8℃,真空浓缩度在0.087 MPa,浓缩时间153 min,在此最佳浓缩条件下,中国毛虾蒸煮液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91 g/100mL.并建立了氨基酸态氮含量与浓缩温度(X1)、真空浓缩度(X2)及浓缩时间(X3)三个试验因素的正交回归模型方程,通过该方程可以对中国毛虾蒸煮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进行较好地预测,对实际调味料进行调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鳀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利用不同的酶可以将鳀鱼自身的蛋白质水解成肽和氨基酸等成分。通过对比选择菠萝蛋白酶酶解鳀鱼,采用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系统研究并优化了利用菠萝蛋白酶酶解鳀鱼的工艺条件。得到数学模型回归方程和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50.00℃,初始pH为7.3135,加酶量为0.4555%。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水解液中氨基氮含量(0.6025g/100mL)和回归方程的预测值(0.6131g/100mL)具有较好的拟合性,水解液中氨基氮含量比优化前的最大值(0.5428g/100mL)提高11%。   相似文献   

19.
鳀鱼脯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宪时  许钟 《食品科学》1992,13(7):21-23
鳀鱼为个体很小的海洋中上层鱼类,我国年可捕量在50万t以上,因利用途径多为饲饵料,价值很低,此项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因此,开展食用加工研究,提高鳀的食用价值,就成为促进资源开发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鳀鱼,本称“黑背鳁”,学名Engraulisjapnicus,其幼鱼干制品称“海蜒”。属鱼纲,鳀科。体延长,侧扁,一般体长为10~14厘米,条重10~12克,银灰色,体侧有一显明银色纵带,腹部无鳞。为集群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我国以及朝鲜、日本沿海。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黄、东海区域鳀鱼资源丰富,现有资源量为300万吨,可捕量超过50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