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复合壁材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特性及微胶囊化对沙棘籽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酪蛋白酸钠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酪蛋白酸钠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壁材与芯材质量比2∶1、固形物含量20%。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产品粒径分布均匀,包埋率可达96. 15%;热失重分析说明沙棘籽油微胶囊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经过微胶囊包埋的沙棘籽油与未包埋的沙棘籽油相比,氧化诱导时间在高温加速储存过程中明显延长,具备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元宝枫籽油富含神经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了保持其油脂体中营养物质的稳定性及功能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处理元宝枫籽油,并对微胶囊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考察元宝枫微胶囊的包埋率受壁芯比、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浓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壁材与芯材质量比为4∶1,β-环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壁材复配质量比为4∶1,壁材质量与水体积比为1∶7...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阿拉伯胶和β-环糊精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并对其制备工艺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阿拉伯胶与β-环糊精质量比1∶2、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2、乳化液总固形物含量20%;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颗粒圆整、大小分布均匀、囊壁表面平整光滑,包埋率可达86.32%;牡丹籽油微胶囊在常规的热加工处理过程中结构仍然完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对牡丹籽油的主要功能成分α-亚麻酸的含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75℃,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0.6,壁材浓度为13%,壁芯材比例为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8.43μm。  相似文献   

5.
采用索氏提取法,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提取玫瑰果籽油。将玫瑰果籽油酸法甲酯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玫瑰果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玫瑰果籽油得率为11. 61%。玫瑰果籽油脂肪酸含量为71. 27%,其中包括棕榈酸(6. 74%)、硬脂酸(3. 11%)、二十八烷酸(1. 90%)、二十六烷酸(1. 80%)、花生酸(1. 16%)等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27. 19%)、亚麻酸(26. 52%)、2-羟基-9,12,15-十八碳三烯酸(0. 81%)、顺式-13-二十碳烯酸(0. 65%)、油酸(0. 15%)等不饱和脂肪酸。玫瑰果籽油中还检测到菜油甾醇(6. 68%)、γ-生育酚(1. 44%)和γ-谷甾醇(20. 61%)。  相似文献   

6.
对牡丹籽油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及微胶囊化工艺优化。通过GC-MS测定牡丹籽油中共有42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C9~C26的脂肪酸系列,C16和C18的脂肪酸相对丰度最高,其中亚麻酸含量为36.33%,亚油酸含量为27.94%,因而其多不饱和脂肪酸高达64.27%。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芯壁材质量比为1∶1.5,乳化液总固形物含量为16.67%,以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5为壁材,得到的微胶囊化产品包埋率较高,为84.44%。工艺中壁材的配比对牡丹籽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芯材与壁材的配比。微胶囊化工艺优化可为牡丹籽油的储存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 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 75 ℃,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 0.6,壁材浓度为 13%,壁芯材比例为 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 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 8.43 μm。  相似文献   

8.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采用CAS/MD、OSA/MD、WPI/GA/MD 3种壁材配方,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种配方的微胶囊产品均具有较低的含水量和较高的溶解性,其中以CAS/MD为壁材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微胶囊粒径小,表面光滑,热稳定性良好,壁厚度均一,沙棘籽油在胶囊中分布均匀,喷雾干燥制备过程未对沙棘籽油中的功能性成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混合物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牡丹籽油微胶囊喷雾干燥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确定牡丹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3.28∶1、芯材与壁材比1∶6、均质压力42.09 MPa、进风温度213.82℃、进料速度8.89 m 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在90.93%;且微胶囊产品气味纯正,颗粒表面平整光滑,细小均匀,具有良好的流散性,牡丹籽油含量为13.52%,包埋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沙棘籽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容易氧化变质。本文将添加天然抗氧化剂与微胶囊制备技术相结合,改善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货架期。首先测定了沙棘籽油的组成成分,然后以沙棘籽油为芯材,添加经过筛选的天然抗氧化剂L-AP,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酪蛋白酸钠及麦芽糊精等为壁材制备沙棘油微胶囊,并通过65 ℃烘箱加速保藏实验评价其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沙棘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80.6%±2.10%;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15%、酪蛋白酸钠5%、麦芽糊精5%、抗性糊精30%、甘蔗浓缩汁10%、沙棘籽油30%、异麦芽酮糖5%,并添加3 g/L三聚磷酸钠,包埋率高达91.8%±1.59%;65 ℃烘箱加速保藏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化剂并制备微胶囊能有效提高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酸枣仁油,并以酸枣仁油为芯材,β-环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喷雾干燥法制备酸枣仁油微胶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对酸枣仁油和微胶囊成分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提取的酸枣仁油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758%,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56.375%,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67.54%。SEM显示,微胶囊颗粒形态完整;DSC分析表明,酸枣仁油微胶囊在常温下表现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满足食品的加工条件。  相似文献   

12.
采用喷雾造粒技术,以紫苏籽油为芯材,吐温-80和司盘-80为复配乳化剂,固体玉米糖浆为填充剂,测定乳化液粘度、粒径和紫苏籽油微胶囊包埋率,探究不同壁材、固形物含量、蠕动泵转速对制备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影响.结果 表明:以酪蛋白酸钠为壁材,质量分数7.5%,芯壁比3∶1,以固体玉米糖浆为填充剂,质量分数30%,造粒转速120...  相似文献   

13.
以壳聚糖、乳糖等为壁材,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以微胶囊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旋转曲面法设计正交实验,优化微胶囊壁材配比为:脱油大豆卵磷脂添加量为壳聚糖的13%(w/w),复配壁材乳糖与基础壁材壳聚糖比例为1.42:1.0(w/w),芯材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与总壁材质量比0.52:1.0(w/w),此时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3.31%,效果达到最佳;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经微胶囊化后流动性良好,且壁材有效阻隔芯材过氧化,货架期可延长至8个月;模拟胃肠液实验中,被壁材包裹的不饱和脂肪酸在胃液中受到保护缓慢释放,在肠液中可迅速释放。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青金桔籽油微胶囊,选择最佳复合材料及复配包埋条件,对微胶囊的粒度、堆积密度、流动性、溶解性、外形、热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红外光谱验证其包埋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酪蛋白酸钠:D-乳糖复合=1:1为最佳复合壁材,最佳复配包埋条件为芯壁比为1:2、壁材浓度为17%、壁材比为1:1,此时包埋率达80.31%;影响包埋效果的主次顺序为:芯壁比>壁材浓度>壁材比。所得青金桔籽油微胶囊水分3.38%、平均粒径269.67 nm、分散系数(PDI)0.308、休止角36.38°、堆密度0.23 g/mL、溶解度93.86 g/100 g,说明微胶囊为纳米级胶囊,颗粒均匀、流动性良好,具有较好溶解性;扫描电镜显示:青金桔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块状结构,表面致密,但有微小凸起和空洞;红外光谱检测证明微胶囊包裹良好;热重分析结果显示,低于20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以酪蛋白酸钠与D-乳糖复合材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可以制备具有良好性质的纳米级青金桔籽油粉末油脂。  相似文献   

15.
黄芳丽 《中国油脂》2021,46(12):88-94
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蒜头果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固形物含量、乳化剂添加量、壁材比、芯壁比、进风温度、进料量对蒜头果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蒜头果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度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体外模拟消化等对蒜头果油微胶囊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蒜头果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剂添加量1%、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质量比4∶ 3、芯壁比1∶ 4、固形物含量16%、进风温度160 ℃、进料量4 mL/min,在最佳条件下蒜头果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76.92%;蒜头果油微胶囊呈较光滑球形,其结构完整、粒径均一,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热稳定性、分散性;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微胶囊芯材几乎完全释放。蒜头果油微胶囊化有利于保护蒜头果油的有效成分,提高其消化吸收效果,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以光皮梾木籽为原料,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获得光皮梾木籽油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取光皮梾木籽微胶囊产品。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含量15%、芯材与壁材的配比1∶4、乳化剂添加量2. 5%、进风温度18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光皮梾木籽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5. 22±0. 05)%。微胶囊化后的光皮梾木籽油更适合用于食品加工。  相似文献   

17.
猕猴桃籽油的超临界萃取与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茂君  刘飞 《食品科学》2007,28(7):162-165
以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并对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150min;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中对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壁材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料液浓度;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之比为2:1,芯材与壁材比率为1:3,料液浓度为25%(W/V);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70%,微胶囊化处理后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配比和工艺制成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外形颗粒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为壁材,元宝枫籽油为芯材,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元宝枫籽油粉末油脂.在温度170℃的条件下,考察了壁芯比、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浓度对微胶囊化元宝枫籽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壁芯比为4∶1(g/g)、β-环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壁材配比为3∶...  相似文献   

19.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奇亚籽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冷冻干燥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质量比)、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质量比),包埋率达到90.65%。所得微胶囊产品含有芯材、壁材的特征峰,表明形成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结构。制得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大小均匀,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黏度小,稳定性良好,可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为奇亚籽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猕猴桃籽油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壁油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制备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油比4∶1、包埋时间90 min、包埋温度30℃,在此条件下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74. 52%,产率为79. 33%;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呈淡黄色粉末状固体,无结块现象,流动性良好,经微胶囊化处理的猕猴桃籽油过氧化值上升幅度缓慢,贮藏稳定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