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牧区水草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阈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基于水资源-草地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耦合机理,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应用目标规划法建立区域性“水-草-畜”系统平衡优化决策数学模型,并构建草原生态建设中“水-草-畜”系统平衡理论及调控系统。应用该模型定量化分析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典型牧区生态建设发展的两个关键阶段(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阶段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阶段)的水草资源承载力和相关技术经济指标,提出了研究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阈值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基础上,对牧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出了“以水定草、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方协作、综合治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鄂温克族自治旗水草资源水载能力分析,通过水草畜平衡试验研究,提出了近期及远期草场载畜草指标。  相似文献   

4.
根据甘肃省牧区现状,分析预测出2020年畜牧业发展对灌溉饲草料地的需求。通过需水量、可供水量、水资源和水草畜平衡分析,按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需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70.26万亩,其中改造现有饲草料地17.33万亩、新建饲草料地52.93万亩。2020年全省牧区灌溉饲草料地将达到97.14万亩,产草量10.35亿kg,既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又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5.
一、甘肃省草原基本情况(一)草原资源情况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2.68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41亿亩。天然草原共有14个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区、西部荒漠区和黄土高原区等三大区域。目前,全省一半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二)草原禁牧及草畜平衡区载畜情况目前,全省  相似文献   

6.
我国牧区因特有的自然条件,体系稳定性差,自调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导致牧区草地退化及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是由于水—草—畜的严重失衡。从分析牧区水、草、畜三者的关系入手,提出了调整牧区生态结构的思路,确定其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生态治理格局。通过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可以在遵循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下,实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琴  侯丽娜  王琲 《人民长江》2018,49(10):26-29
通天河及江源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绝大部分地区只适宜生长牧草,农业以放牧为主,传统的放牧方式靠天养畜,单位面积草场产草量低,超载过牧是导致天然草场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通天河及江源区草畜平衡问题,同时指出,通过对中重度退化草场全面实施禁牧,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并在适宜地区适度发展人工灌溉草场,改变传统的天然放牧方式,可提高草场质量和载畜能力,逐步缓解局部牲畜超载情况,保持草畜平衡,维护草原和江源区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保持草畜平衡是草原生态保护的首要条件,论述了超载过牧对草场的破坏,并对保持草畜平衡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天然草地面积辽阔,但草地生产力低,在生产利用中存在草畜不平衡、季节不平衡和水草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牧区水利建设对新疆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牧区水利建设投入、尽快建立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使牧区水利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演化,并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水利.牧区水利学科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近年来,在水资源与水环境、草原节水灌溉与排水、草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解决牧区能源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学科发展的重点,仍然是解决牧区生存与发展的水问题、草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牧区水利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出发,归纳牧区水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阐明了牧区水利与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简述牧区水利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牧区水利研究的重要性,系统地分析了牧区水利研究的方向与内容,并对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述评。在把握牧区水利研究发展动态的同时,结合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以及牧区水利发展中的迫切需求,探讨了牧区水利研究的方向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牧区水利研究进展跟踪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牧区水利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出发,针对牧区草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述了牧区水利研究的重要性,明确了牧区水利研究的方向与内容,进一步明确牧区水问题、草问题、生态问题是牧区水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对牧区水利研究特别是牧区水资源、草地节水灌溉、牧区新能源与人畜饮水、草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述评。同时结合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以及牧区水利发展中的迫切需求,探讨了牧区水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GIS支持下,基于1996和2005年IandsatTM卫星遥感数据完成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通过空间叠加提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相互转化的信息。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的最多,耕地面积减少的最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草地和耕地是林地的主要来源;开展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内陆干旱草原区水资源日益短缺,开展区内草地生态需水的研究,可为区域草原生态建设规划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参考。选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作为内陆干旱草原区的典型代表区,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干旱区受破坏非完全覆盖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研究了区域植被生长季(3月-10月)参考作物蒸散发量随时间的趋势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生态需水定额和有效降雨量的特征关系,并通过对各乡镇天然草地生态需水量与生态缺水量计算发现:肃南县在不同水文年均存在一定的生态缺水现象,明花乡表现最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应积极改变牧区发展模式,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牧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以水为基础的草地畜牧业经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提出了牧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决策模型.以内蒙古有代表意义的荒漠草原区———鄂托克前旗为例,完成了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两个方案的区域性优化决策,并提出了发展家庭畜牧业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储备基地,地下水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其动态备受关注。选取三江平原典型区1980、1990、2000、2010及2018年五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和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变化对流域水均衡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水田与城镇用地的面积和周长存在显著的分形特征,稳定性指数由强—弱—强,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在近40年内发生明显迁移且迁移方向主要为西南—东北—西南,其直接影响流域水均衡状态。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补给恢复较慢,造成地下水位埋深不同程度地增大。城市化发展对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影响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变化对灌溉回归补给量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构建更准确的三江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数值模型提供科学依据,为三江平原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当前国际上生态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生态水利关注的热点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用于定量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本文以内蒙古典型半干旱牧区乌审旗2000—2003年统计资料为依据,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其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当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生态赤字不断增加,地区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本研究对牧区生态水利建设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影响,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近11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其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测算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对测算结果进行检验;最后利用交叉敏感性系数定量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及方向。结果表明:(1)2000~200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转为森林、灌丛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约0.46亿元;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森林、耕地转为灌从、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约0.57亿元。(2)研究期内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灌丛和草地;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中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食物生产和维持养分循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3)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大小依次为:C_(森林)C_(灌丛)C_(草地)C_(水域)C_(耕地)C_(荒漠)C_(裸地)。(4)导致岷江上游生态系统交叉敏感性最高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森林和水域、草地和水域的相互转换,交叉敏感性系数均大于1,大部分土地利用转换的生态意义并不明显,但水域和其他地类相互转换的生态意义略有上升。研究结论有望为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疆牧区干旱灾害频发,灾害影响范围和损失不断扩大,加剧了牧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新疆牧区实际情况,分析了干旱灾害的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从逐步完成牧区抗旱减灾基础工程体系、完善牧区抗旱非工程体系、加强牧区抗旱减灾科学研究等工作建议,全面提高新疆牧区抗旱减灾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杞麓湖流域作为典型高原湖泊流域之一,生态极易遭到破坏。选取高程、坡度、人口密度、道路缓冲区、居民点缓冲区、水域缓冲区来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G1法、变权栅格理论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行杞麓湖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和流域生态用地分析。结果表明:①引入变权栅格理论可有效避免因子之间的相关干扰;②高、中、低度敏感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3.66%、71.08%、22.83%,不敏感区占比为2.44%;③93.81%的林地、99.22%的水域以及79.52%的其他用地处在高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63.02%的建设用地和54.79%的耕地处在低度敏感区与不敏感区。开展流域内的生态用地分析,为推动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