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重点研究了长沙窑釉彩断面上的着色剂浓度分布,并和历代典型釉下彩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1)长沙窑各种不同类型的彩瓷,在着彩区的胎、釉中间层上,看不到有任何残留色料颗粒,即使生烧残器也是如此;(2)除了少数精笔描绘成的彩绘瓷以外,其他各种大小斑块装饰、联珠彩、单色釉等,在彩饰区断面的上部看不到有透明釉层,而且着色剂的浓度分布在胎、釉中间层处最弱,釉面处最强,中间呈逐步变化的过渡状态。这些差别说明长沙窑的彩饰工艺和历代典型釉下彩不一样。长沙窑的彩饰工艺包括色釉工艺、点彩工艺和釉下彩工艺。某些精细彩绘采用釉下彩工艺,但在好些方面却和典型釉下彩工艺不一样。本文还研究了长沙窑釉彩的化学组成。主要特点是P_2O_5含量很高,褐彩中的MnO含量也很高。绿釉和绿彩中还含有极少量的SnO_2,As_2O_3和PbO。SnO_2,As_2O_3和P_2O_5的存在,使绿釉和绿彩呈强烈的乳浊感。长沙窑是我国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的古窑场之一。其绿彩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在局部地区出现铜红。长沙窑的陶工在这种偶然现象的启发下,通过试验;初步烧制出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这一历史事实说明铜红釉彩的起源应归功于长沙窑。  相似文献   

2.
主要利用光学显微镜、能量色散(EDXRF)、XPS、SEM、TEM对圆明园出土的部分绿色琉璃瓦釉-绿中泛红现象进行分析,以研究圆明园出土琉璃瓦的变色机理和烧制过程.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琉璃瓦的釉层属于一种铅硅系玻璃,其绿色和红色是由于釉中Cu元素存在价态与含量不同所致,并且绿色区域是以Cu2+形式存在,黑红色和鲜红色区域主要以Cu+和Cu0并存形式存在,而且黑红色区域Cu0的含量要高于鲜红色,所以Cu0对于呈红色起到主要作用.绿色到红色转变是釉层中Cu2+被圆明园遭到火烧时产生的C和CO还原为Cu0和Cu2O析出富集到表面所致,其本质与铜红釉呈色机理相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低温色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温色釉在中国传统陶瓷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者对此作了系统的研究,所得结果如下: 1.对中国历代低温色釉的特点有了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包括熔剂和着色剂的化学组成、釉的显微结构、理化性质以及有关工艺等。 2.对铅釉的起源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认为铅釉是中国古代陶工们独立自创的。 3.就化学组成而言,中国历代低温色釉都属于PbO-SiO_2二元系统。 4.历代低温色釉的主要着色元素不外乎Fe、Cu、Co、Mn四种。 5.汉、唐、宋时代的所谓“银釉”,是一层具有层状结构的半透明沉积物,其化学组成除含有少量磷外,其余和铜绿釉相近。  相似文献   

4.
古钧瓷釉与钧红釉从化学组成看其差别: 1.古钧瓷釉P_2O_5含量较近代钧红釉偏高,古钧瓷釉含P_2O_5为0.53~0.95%,而钧红釉P_2O_5则一般约在0.0007~0.5062%。原因一是古钧瓷中二液相产生分相作用,两种不相混溶的玻璃相形成的球形,由于表面张力的不同形成液相的分离状态。另一种原因是古钧瓷古代烧成温度较低,在1200~1250℃釉子的粘度又较大,也造成二液相分  相似文献   

5.
采用偏光显微、视频显微镜、XRF、SEM-EDS研究了清代绿釉琉璃瓦的褪色现象,并对采用传统工艺新烧制的绿色琉璃瓦进行了酸雨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釉表面的Pb元素在环境作用下流失,导致了釉层风化出现孔隙增多现象,同时釉表面的Cu元素流失使得Fe元素的相对含量上升,在Fe、Cu两种呈色化合物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使绿釉琉璃瓦表面变成了土黄色。新烧制的绿色琉璃瓦酸雨浸泡试验表明样品发生了酸雨腐蚀,且腐蚀现象为褪色及白色腐蚀产物PbSO4的生成,PbSO4为釉中Pb元素与酸雨中SO42-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广元窑是川渝地区烧制黑釉瓷的重要窑场之一,除烧制黑釉瓷以外,还烧制酱釉、绿釉、黄釉、白釉瓷等器物。本研究主要以广元窑采集的白釉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样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广元窑白釉瓷胎使用了铁含量较高的本地原料,同时为了遮盖胎体颜色与质地的瑕疵,胎体上均施有含铝较高的化妆土;广元窑白釉瓷釉因受南方制瓷影响,采用石灰石加草木灰的制釉方法,瓷釉多为钙釉,个别样品为钙碱釉。  相似文献   

7.
唐三彩黄釉与娇黄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借助电子探针、X衍射仪和热膨胀仪等对同属低温铅釉的唐三彩黄釉和明清时期景德镇娇黄釉进行测试分析和对比研究,探讨了其内部结构特征、化学组成及工艺制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唐三彩黄釉与明清时期景德镇娇黄釉瓷的制作和烧成工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同时明清时期景德镇娇黄釉的胎、釉质量又都有较大的提高,是唐三彩黄釉的再发展。  相似文献   

8.
钧瓷,以其为宋代宫廷用品的悠久历史和精良的胎质、釉彩,深得收藏者的青睐。但钧瓷烧造难度较大,如二次烧成、工艺复杂、还原气氛难以控制等。另外,传统钧瓷的呈色对基础釉的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升温曲线、气氛转变和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从而导致其产量低,成本高昂。为此,我厂研制出简易可行的钧瓷氧化焰烧成方法。一、用氧化焰一次烧制铜红釉钧瓷: 传统窑变铜红釉钧瓷,是在还原气氛下釉中CuO分解成的Cu_2O和Cu~(2+)呈红色,或铜、铁共同作用所呈紫红色的结果。以此设想:如果在传统钧红釉中,引入一种起还原作用的化合物,用氧化焰烧成,有望成功。  相似文献   

9.
王建保 《陶瓷学报》2011,32(1):111-117
2008-2010年间考察了11处磁州窑窑址,基本掌握了磁州窑白釉、黑釉以及曹村窑址烧制器物的造型、装饰及烧造工艺。将新发现的曹村窑址青黄釉标本与范粹墓出土"白瓷""、白釉绿彩"器物及讲武城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比对研究,结果极有可能属同一窑口;曹村窑可能属于官营窑场。通过研究表明,曹村窑址及两处墓葬出土的青黄釉器物应属陶器范畴。磁州窑经历了北朝、隋唐、宋金与元明清四个发展阶段并有曹村、临水、观台与彭城四个代表性窑址。  相似文献   

10.
祭红釉是铜红釉中的一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是一种名贵釉。笔者以釉果、氧化铜、石英、方解石、长石、石灰石、高岭土、玻璃粉、碳酸钡、氧化锌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研制出呈现出血红色且表面光滑的祭红釉。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配方组成对祭红釉釉面效果的影响,最终获得了釉面效果较佳的祭红釉。研究结果表明:祭红釉釉面效果较佳的配方组成(wt%)为:碳酸钡10、石英22、方解石2、氧化铜0.7、釉果23、长石12.5、玻璃粉4、石灰石13、氧化锌6、高岭土6。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吉州天目的烧造工艺。吉州天目胎中常含有大颗粒石英和大块铁质,说明胎料的加工不甚讲究。胎的 Al_2O_3含量较高,烧成温度介于1220—1290℃之间。天目器上所施的釉有黑釉、黄釉、自釉三种,它们的化学组成都不同。黑釉一般用作底釉、黄釉、自釉则通过洒、滴、涂等手法施加于底釉上,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块。在烧成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流淌、渗透、扩散、析晶、液相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冷却后就在釉面形成千姿百态、色调多变的各种斑、点和流纹。  相似文献   

12.
黄定策 《山东陶瓷》2007,30(3):36-37
本文论述了燃气梭式窑烧制绿彩砂金釉的技术,包括原料组成、釉料制备、施釉工艺、烧成工艺等内容,并讨论了研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1前言铜红釉分为钧红、郎窑红、桃花片、祭红、玫瑰紫等,是一种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名贵釉。铜红釉经还原焰烧成。江西、河南两地生产的铜红釉艺术瓷代表着我国以钢着色的红釉的最高水平。北方瓷区多以氧化焰烧成瓷器,因此掌握用还原焰烧成生产铜红釉艺术瓷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1997年利用现代烧成设备成功地研制出了以铜着色的正红釉、茄紫釉、红绿同体窑变花釉。2坯釉料配方2.1原料铜红釉用原料如下:长石、石英、大同土、白云石、灰石、苏州土、BaCO3,CuCO3,SnO2,TiO2,Fe2O3和硬硼酸钙。2.2原料的化学组成原…  相似文献   

14.
历代磁州窑黑褐色彩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州窑是我国北宋北方著名民窑之一,其中黑、褐彩瓷的装饰和技艺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黑、褐彩瓷的研究发现: (1)从样品研究得知磁州窑彩瓷的装饰方法有以下几种(a)透明釉下白地绘黑花;(b)透明或绿釉下的绘划黑花;(c)透明釉或绿釉下的黑褐彩剔花;(d)釉上白地彩绘黑花;(e)绿釉下彩绘黑花。(2)从观台和彭城两窑址采集的历代样品的胎釉化学组成是相近的。制胎是采用TiO_2、Fe_2O_3和Al_2O_3含量高的粘土。胎表面都使用化装土装饰,化装土是一种合Al_2O_3含量高而含TiO_2、Fe_2O_3量低的粘土。磁州窑彩瓷釉的CaO含量为2.55—4.72%,K_2O+Na_2O含量为5~6%,因此它属钙—碱质釉。黑、褐彩料是用铁矿石。(3)一般,磁州窑烧成于氧化焰,烧成温度低于定窑和邢窑。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进行了关于基础釉、以及在基础釉中单独或同时添加2%V_2O_5和1%CoO的虹彩现象研究,基础釉基本组成为:0.05KNaO、0.41PbO、0.37MnO、0.17ZnO、0.15Al_2O_3、1.50SiO_2。在1150~1250℃的温度范围热处理后,在炉内放冷的基础釉析出褐锰矿(Mn_7SiO_12)型晶体,而在Co添加釉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钧瓷,由"钧台"而得名,始于唐朝,成熟兴盛于宋代.由于铜的引入,突破了单一铁还原窑变的青瓷界限.我们综合分析了古钧、仿钧及历代铜红釉64个样品的分析数据,结合工艺试验结果,从化学组成及其他的角度探讨了古今钧釉和历代铜红釉的异同,研究了"钧台窑"胎用原料的源流,其结论:1.光泽柔润似玉,彩色灵活多变是宋代"钧台窑"的独特风格,它是由釉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烧成工艺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古钧釉中磷、钛、硅、铁、钙含量均较高,这是造成釉系液相分相和产生气泡的内因.由于"钧台窑"特点,决定了它的烧成工艺必然是低温、慢速、气氛变化大而快,从而给釉的液相分离和残留气泡及产生多种彩色创造了条件;由于多种液相的分相和气泡的综合光学效应产生了柔润的光泽;由于还原气体成份变化大和快故而产生了灵活多变的彩色.2.釉面平滑光亮,彩色鲜艳纯正单一,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特点.它是因釉内引入了高温熔块,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并采用高温快烧和控制稳定的还原气氛烧成的综合效果,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一种趋势,既有利于批量生产也方便了对铜红釉的理论探讨.3.氧化亚铜和两价铜离子是钧瓷釉的主要呈色因素.铜红釉的呈色是铜铁混合还原的结果,其呈色效果与铜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包括粒度与液-液分相后铜铁的局部富集)有关.4.对"钧台窑"制坯用料的推断从"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临汝大峪店、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出土的古瓷胎中铁、钛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瓷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何谓"青花五彩"明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盛极一时的"青花五彩"。"青花五彩"是指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陶瓷彩绘方式,以红、黄、绿、紫及釉下青花所组成的色调。首先在未烧成的泥坯上用青花料绘出蓝色部分的图案,罩上透明釉后入窑经1 3 0 0℃左右的高温烧成瓷器,然后在已经烧成后的釉面上用釉上彩颜料进行绘制,最后入烤花炉经8 0 0℃左右的低温烘烤而成。"青花五彩"的成熟基于前代斗彩的成功烧制,斗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在成化时臻于成熟。"成化斗彩"这一名词  相似文献   

18.
陈国典 《江苏陶瓷》2011,44(3):3-5,8
吉州窑天目釉的独特性主要通过它独特的制作工艺体现出来,它是由不同化学组成及其不同制作工艺决定的,分别有玳瑁、虎皮、油滴等天日釉种,尤其是釉中着色剂和草木灰的化学组成独特,这在同一时期、同一高温釉种类中是很少见的.因此,吉州窑天目釉在传统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工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首先决定于坯釉的化学组成。它们的配比不同,在烧成的各个阶段中,要求坯体的升温速度、气氛性质及通风强弱不同。所以,坯釉之性质对烧成过程和烧成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下面就陶瓷坯釉化学组成之配比与烧成的关系予以讨论。目前,国内外所生产的日用瓷、电瓷,其坯料的化学组成,主要是由SiO_2、Al_2O_3、TiO_2、Fe_2O_3、CaO、MgO、K_2O、Na_2O等所组成,除外还含有锰、铅、钒、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在硅锌矿结晶釉釉料中添加Fe_2O_3、CoO、NiO、CuO、MnO等着色氧化物,经高温烧制后,由于着色离子在晶花中与釉面中相对含量不同,或由于配位状态不同,使晶花和釉面呈现各种不同的色调.但当添加锰红、镨黄、钒锆兰等色料时,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或由于色剂载体遭破坏,或由于色剂中某些成份对硅锌矿晶体生长有影响,致使晶花和釉面都达不到理想的色调和晶花效果.因而限制了某些色剂在结晶釉中的应用.为了避免色剂与釉熔体的直接反应,稳定色剂呈色效果,避免对晶花生长产生影响,采取将色剂加入化妆土中,再用化妆土装饰结晶釉的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对此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