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DNA黏度的损伤效应,通过小牛胸腺DNA与T-2毒素作用,采用响应面分 析T-2毒素与DNA的最佳作用条件,通过体外T-2毒素与对虾DNA作用验证,以及喂食对虾T-2毒素进行蓄积染毒 后,观察其对DNA黏度的影响。结果:响应面分析优化出对DNA黏度影响最明显的反应条件为T-2毒素质量浓度 2.70 ng/mL、DNA质量浓度50 μg/mL、反应时间43 min;T-2毒素与对虾DNA体外作用,随着T-2毒素质量浓度的增 加,DNA黏度随之增大,在T-2毒素质量浓度为2.70 ng/mL时达到最大值,此后降低;喂食对虾T-2毒素进行蓄积染 毒对对虾DNA黏度的影响无明确规律,与体外对虾DNA实验结果并不相似。本研究阐明T-2毒素对对虾DNA黏度的 影响,对探讨T-2毒素的毒理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一次性染毒凡纳滨对虾,采用模型拟合法测定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经口LD50,并分析Ca2+-ATPase、多酚氧化酶(PPO)活力以及肌肉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而探明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经口一次性暴露的LD50为1.22 mg/(kg·bw),T-2毒素对PPO酶活性和Ca2+-ATPase活性的急性毒性效应ED50分别为0.05和3.22 mg/(kg·bw),比较风险评估指数RI可知,PPO活性可作为生物学效应标记描述T-2毒素对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且比Ca2+-ATPase更加灵敏。T-2毒素急性暴露可导致肌纤维间隙面积比增大,可导致对虾肌肉品质劣化。采用LC-MS/MS定量检测染毒对虾肌肉中的T-2毒素,但是没有发现游离态T-2毒素残留,说明对虾中T-2毒素急性暴露不会引起物质蓄积,但却产生功能蓄积,可能是T-2毒素以隐蔽态形式存在,导致初始轻微损伤逐渐累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采用肌肉蛋白质分离法提取蓄积染毒的染毒组和对照组中对虾肌肉的各类蛋白质成分。以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其含量,应用SDS-PAGE电泳分析各类蛋白的组成。结果表明:T-2毒素对肌肉蛋白质组成成分影响显著(P0.05);对于总蛋白,20 d蓄积染毒组和生物半衰期剂量组的对虾总蛋白中20.1ku条带的颜色变化随T-2毒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加深,且20 d蓄积染毒的高剂量组在29 ku处出现新增条带;对于水溶性蛋白,20 d蓄积染毒组的42 ku条带的颜色随T-2毒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加深,而生物半衰期剂量组的对虾则没有明显表现;对于肌原纤维蛋白,20 d蓄积染毒组的42 ku出现新增的条带,而生物半衰期剂量组未发现新增条带;对于碱溶性蛋白,两种染毒组均未发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0.0、0.5、1.2、2.4、4.8、12.2 mg/kg 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20 d染毒凡纳滨对虾,采用感官评价、理化分析及显微观察法测定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特性和自溶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2毒素暴露对生鲜对虾色泽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通过理化分析得出低剂量作用时对虾肌肉硬度和咀嚼性明显升高(P0.05),随后肌肉组织硬度、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肌肉蒸煮损失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显微结构观察肌纤维间隙不断变大,肌纤维密度下降,肌纤维碎片不断增加,肌肉品质劣化。随T-2毒素暴露剂量升高,氨基态氮溶出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溶出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固形物的溶出量显著增加(P0.05),肌原纤维长度呈现显著性下降(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原纤维断裂严重,自溶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高体积分数CO2气调包装对冷藏凡纳滨对虾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晶  程颖  杨胜平  章缜  钱韻芳  邓雪蕾 《食品科学》2016,37(18):197-201
为研究高体积分数CO2气调包装对凡纳滨对虾品质的影响,以空气包装为对照,分别采用100% CO2、80% CO2+20% N2和50% CO2+10% O2+40% N2气调包装对虾,并在(4±1)℃条件下贮藏10 d,期间每2 d测定对虾细菌总数及其挥发性盐基氮值、肌肉纤维长度、硬度、多酚氧化酶活性、白度、感官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冷藏条件下,高体积分数CO2气调包装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且CO2体积分数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但100% CO2处理的对虾与80% CO2组相比,其样品挥发性盐基氮值较高,肌肉纤维长度和硬度均较小,感官品质较差;50% CO2组对虾白度较低,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因此,所选取高体积分数CO2气调包装中,80% CO2组的保鲜效果最佳,能有效延长凡纳滨对虾的冷藏货架期至8 d。  相似文献   

6.
以冷藏凡纳滨对虾优势腐败菌(希瓦氏菌、沙雷氏菌、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腐胺产量以及外源腐胺对其生长及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单胞菌(Aer)不具有产生腐胺的能力,而希瓦氏菌(She)和沙雷氏菌(Ser)都具有产生腐胺的能力,且希瓦氏菌积累腐胺的能力远高于沙雷氏菌。外源添加低浓度的腐胺(1 mmol/L)显著促进了希瓦氏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但是高浓度的腐胺失去其促进生长的作用。腐胺对沙雷氏菌(Ser)和气单胞菌(Aer)生长和生物膜均无影响。L--二氟甲基鸟氨酸盐(DFMO,10 mmol/L)可抑制希瓦氏菌腐胺的产生,同时显著抑制希瓦氏菌的生长,而通过回补一定量的腐胺(1 mmol/L)可恢复其生长。结果表明,腐胺与希瓦氏菌成为优势腐败菌有紧密联系,此研究可为深入探究希瓦氏菌的致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对虾中T-2毒素对小鼠免疫学和血清学方面的毒性效应。分别用低、中、高剂量T-2毒素注射染毒对虾的不同组织灌胃小鼠1周,检测小鼠免疫功能指标(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碳廓清能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概率统计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染毒剂量的递增,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概率增大。低剂量组间作用点距离短,为一类聚点,而中、高剂量组间的作用点相对距离较远。其中以高剂量肌肉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最大,以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指标变化最为明显。血清指标中,中、高剂量组血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说明对虾中T-2毒素主要降低小鼠的免疫功能,同时对肾脏产生一定毒性效应。随着染毒剂量的递增,不同组织中T-2毒素的存在形式和毒性效应有差异,以肌肉中的T-2毒素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比较T-2毒素对不同生长期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急性毒性及其分析方法,明确对虾作为T-2毒素毒性评价的生物标记物的最佳时期,建立T-2毒素对对虾的急性毒性互补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生长期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采用寇氏法和概率单位法,计算得到T-2毒素对不同生长期凡纳滨对虾的LD50,并通过u检验对两种方法求得的LD50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得到T-2毒素对虾卵、幼虾和成虾的LD50值分别为2.33、1.79和3.34 mg/kg·bw,且经检验两种方法求得的LD50并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T-2毒素对成虾的毒害作用最小急性毒性最弱,对幼虾的毒害作用最大急性毒性最强,即该生长期的凡纳滨对虾更适宜做评价T-2毒素急性毒性的生物标志物,同时采用寇氏法和概率单位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的LD50值更具准确。  相似文献   

9.
抗菌肽是食品工业的新型生物防腐剂,而盐渍发酵食品是抗菌肽的来源之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盐渍凡纳滨对虾中鉴定小分子多肽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潜在的抗菌肽。通过最低抑菌浓度、时间-杀灭曲线、细胞膜通透性和圆二色谱等试验评价抗菌肽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结果表明:盐渍凡纳滨对虾中一种新型抗菌肽(PV-M7)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15.6 μg/mL,其在1 h内即可产生很好的抑菌作用。PV-M7作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后,可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内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泄露,同时,细胞膜表面模糊,细胞质密度减小。当PV-M7接触细胞膜时,它的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转变成α-螺旋,这种结构转换是其发挥抑菌活性的关键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T-2毒素是由镰刀属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常见的A型真菌毒素。T-2毒素具有强毒性,它不仅会污染田间作物和库存谷物造成粮食产后损失,还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巨大损害,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粮食行业和畜牧业防治的重点。目前关于T-2毒素生物毒性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关于T-2毒素脱毒,尤其是生物脱毒的研究较少。综述了T-2毒素的危害致毒机理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脱毒方法。将获取高效脱毒酶和开发脱毒工艺作为研究重点,利于我国粮食、畜牧、副产物深加工等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对虾中隐蔽态T-2染毒对小鼠生长发育及遗传方面的毒性效应,采用定期递增剂量法进行20 d蓄积染毒实验,以对虾的虾头和肌肉匀浆液灌胃小鼠,连续7 d,记录小鼠器官指数、精子致畸率、微核率,分析对虾中T-2及隐蔽态残留物对小鼠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低剂量染毒对虾对小鼠没有影响,高剂量组(12.2 mg/kg)染毒对虾引起小鼠增重率和器官系数下降,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呈上升趋势。染毒对虾中存在隐蔽态的T-2毒素,对小鼠有一定的遗传毒性,虾头中隐蔽态T-2毒素的含量高于肌肉中的,并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对虾中T-2毒素急性暴露的残留规律,并探明其对雄性小鼠的遗传毒性效应。实验以LC-MS/MS检测肌肉注射染毒后,对虾中T-2毒素残留量,并经灌胃,检测毒虾中T-2毒素对小鼠遗传毒性的危害。结果发现,对虾中游离态T-2毒素的残留量与暴露剂量呈正相关,表现蓄积性,并且不同组织的蓄积量差异较大,以肌肉中含量最低,接近于零。经毒虾灌胃后,小鼠的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也随暴露剂量逐渐增大。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灌胃组的小鼠精子畸形率和微核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高剂量组的四个对虾组织都具有毒性,其中以对虾肌肉和肝胰腺的毒性最强,其次为肠道。表明T-2毒素在对虾体内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肌肉中,游离态T-2毒素易于被转化为隐蔽态T-2毒素,从逃避检测,并产生二次危害隐患。  相似文献   

13.
筛选出适用于熟制凡纳滨对虾的生物抑菌剂,以期延长熟制凡纳滨对虾的货架期。对熟制凡纳滨对虾中优势腐败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牛津杯法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溶菌酶对分离到的优势腐败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从熟制凡纳滨对虾中分离到的2株优势腐败细菌,一株属于芽孢杆菌属,一株是白色海球菌;壳聚糖对2株优势腐败细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效果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强,2株优势腐败细菌对浓度为15.0mg/100mL的壳聚糖高度敏感。Nisin和溶菌酶对2株优势腐败细菌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致腐败能 力以及两种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这两种菌株的单一培养物和混合培养物分别接种至无菌虾汁中,于(4±1)℃下 培养8 d,测定虾汁中菌落数及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氨基酸、腐胺、肌浆蛋白 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混合接菌组中S. putrefaciens和P. fluorescens的最大菌落数分别为8.85、 8.26(lg(CFU/mL)),均高于单独接菌组。且混合接菌组的TVB-N含量和腐胺含量明显高于两组单一接菌组。 在虾汁培养物中S. putrefaciens比P. fluorescens更容易生长繁殖,这两种菌存在协同作用,可相互促进彼此的生长和 加速凡纳滨对虾虾汁的腐败。  相似文献   

15.
T-2毒素是由多种镰刀菌代谢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广泛存在于田间作物及贮藏加工过程的谷物中,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失。产毒菌株的菌种及侵染时间、外界环境、宿主均可影响T-2毒素的产生。该毒素是倍半萜类化合物,环氧环、C9-C10间双键、羟基、乙酰氧基为其毒性官能团,其毒性主要表现为细胞毒性和免疫系统毒性,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作用,对人畜健康具有潜在的致癌威胁。目前脱除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生物法因其独特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该方法包括源头的预防控制以及侵染后毒素本身的降解,前者主要通过对前期菌株侵染、生长与产毒之间关系的研究来实现脱除;后者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动植物天然提取物或某些微生物菌体进行直接降解。该文重点阐述脱毒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T-2毒素的脱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T-2毒素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经不同浓度的T-2毒素作用72 h后,分别测定T-2毒素对HK-2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形态、DNA片段化、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和caspase-3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2毒素对HK-2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大,IC50值为49. 34 nmol/L。T-2毒素在10~40 nmol/L可剂量依赖性的诱导HK-2细胞凋亡,且20 nmol/L下HK-2细胞即可出现染色质固缩等凋亡细胞的典型特征。同时,10~40 nmol/L,T-2毒素可通过引起G2/M期阻滞影响细胞的周期分布。此外,T-2毒素在10~40 nmol/L下可引起caspase-3活性剂量依赖性增强,与对照组相比,最大可提高1. 93倍(P 0. 05)。因此,该研究为阐明T-2毒素的肾脏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对虾中T-2毒素的不确定度。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提取上清液氮气吹干后用1 mL 0.1%甲酸的甲醇:水溶液(3:7,V:V)定容,正己烷除脂。基质匹配法定量。液相采用甲醇和0.1%甲酸酸化的5 mmol/L乙酸铵溶液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方式下正离子的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对T-2毒素的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并计算检测过程中各不确定度分量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结果本方法检测T-2毒素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739μg/kg,取置信概率95%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5μg/kg。所以,试样中T-2毒素的测量结果为:X=(12.7±1.5)μg/kg,k=2。结论此检测方法使外标法的定量结果更为真实有效,方法不确定度的评定亦可为采用空白基质匹配法的现行相关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Cocktail"探针药物法分析辛硫磷对鲫鱼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系代谢活性的影响,为探究辛硫磷在鲫鱼体内的残留代谢途径及毒理学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将鲫鱼随机分为4组,即辛硫磷染毒组、空白对照组、抑制剂对照组和诱导剂对照组,连续给药1周后,利用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鲫鱼血浆中各探针药物浓度及药动学参数。结果辛硫磷能够显著增加咖啡因在鲫鱼体内的半衰期t_(1/2)(P05)、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P0.01)以及平均驻留时间MRT(P0.05);能够显著降低甲苯磺丁脲在鲫鱼体内的清除率CL(P0.05)、AUC(P0.01)以及MRT(P0.05),氨苯砜在鲫鱼体内的t1/2(P0.05)、AUC(P0.05)以及MRT(P0.01)。而对氯唑沙宗、奥美拉唑、美托洛尔3种探针药物在鲫鱼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影响。结论辛硫磷能够抑制鲫鱼体内CYP1A2的活性,诱导鲫鱼体内的CYP2C9、CYP3A4的活性,对鲫鱼体内CYP2E1、CYP2D6和CYP2C19的活性不具有明显的诱导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T-2毒素是A类单端孢霉烯族霉菌毒素中十分常见、毒性最强的一种。它具有分布广、毒性大、残留时间长、难处理等特点。为了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能够高效脱除T-2毒素的菌株,以江浙地区受镰刀菌属霉菌污染严重的土壤为样品,从中获得了2株对T-2毒素有脱毒作用的菌株B14和B26。16S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14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B26为暹逻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对2株菌的脱毒机制初步研究表明,二者均可通过生物吸附和酶促作用脱除T-2毒素。在30℃,280 r/min下培养(4~8)h,氧化微杆菌和暹逻芽孢杆菌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29%和26%。对氧化微杆菌和暹逻芽孢杆菌的发酵上清液和细胞内容物的脱毒活性进行分析,在未处理条件下,30℃,280 r/min下培养48 h后,氧化微杆菌的发酵上清液和暹逻芽孢杆菌的细胞内容物具有较高的毒素脱除效率,脱除率分别为92%和65%,但在荧光检测器下没有检测到新的产物峰;两者经蛋白酶K和加热处理后毒素脱除能力大幅降低,据此推测,2株菌是通过酶促反应脱除的T-2毒素,氧化微杆菌主要是胞外酶作用,暹逻芽孢杆菌为胞内酶的作用。具体的脱毒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筛选T-2毒素脱毒菌株及脱毒机制初探,为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原料及原粮的生物脱毒提供理论及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T-2毒素持续染毒后的对虾肌肉中m T-2s的残留规律,及其对对虾的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20 d蓄积染毒法获得不同染毒剂量组(0、0.5、1.2、2.4、4.8、12.2 mg/kg饲料)的对虾肌肉组织,采用LC-MS/MS检测经三氟乙酸(TFA)水解处理前后样本中的T-2毒素含量,以T-2增量表示m T-2s含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测粗脂肪,HPLC法测VA、VD3和VE含量。结果表明,对虾肌肉经TFA水解处理前未发现游离态T-2毒素,水解后检出T-2毒素,即m T-2s,且其含量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而染毒剂量对不同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表现出较大差异。高剂量染毒时,粗脂肪、VA和VD3含量呈显著下降(p0.05),而VE的含量呈波动性变化。低剂量染毒时,粗脂肪、VD3和VE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现出低剂量刺激效应,但是粗脂肪与VA含量与m T-2s呈负相关,可能二者与m T-2s的存在形式有关,此结论为挖掘m T-2s的预警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