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饮食管控和普通饮食2种方式对冠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营养管控组采用严格的饮食管控措施,普通饮食组不予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控制情况、营养状况血清指标、营养状况评分等差异。结果:营养管控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管控组患者的MNA营养评分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管控有利于冠心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脂水平,有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可能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香榧子油抗氧化活性及降血脂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测定香榧子油总抗氧化能力、清除O2、HO·和DPPH自由基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香榧子油对小鼠血清中TG、TC、HDL -C和LDL -C影响的试验,考察其降血脂功能.结果表明,香榧子油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对O2、HO·和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3.16、4.20和9.20 mg/mL;与高脂模型组相比,香榧子油剂量组TG、TC和LDL -C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HDL -C水平显著升高(P<0.05).香榧子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对改善血脂水平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营养液中额外增加乳清蛋白制剂,对照组采用家属自制流质饮食,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w后的营养状况血清指标、营养状况评分(MNA)、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2w后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M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三酰甘油、血糖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2w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早期营养状态,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高蛋白饮食模式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营养科就诊,且接受医学减重治疗的93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肥胖患者行高蛋白饮食和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收集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体重、身高、腰围、臀围指标,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以及血清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后,患者BMI及腰臀比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干预6个月改善情况优于1个月。另外,干预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FPG及FINS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6个月后,下降水平更为显著(P<0.05)。结论:对肥胖患者实施高蛋白饮食联合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体重,改善患者中心性肥胖情况和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胃癌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有无脉管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疾病分期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医院常规营养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干预后,与化疗前比较,外周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后,对照组患者TP、ALB、PA和TRF下降程度显著高于经个体化营养干预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化疗,两组患者外周血IgA、IgG和IgM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对照组患者IgA、IgG和IgM下降程度显著高于个体化营养干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改善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沙棘油软胶囊辅助降血脂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试验动物,给予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症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0.15、0.3、0.9 g/(kg·d))的沙棘油软胶囊,喂养28 d后测定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以及大鼠体重在试验前后的变化,以考察沙棘油软胶囊在大鼠形成高血脂症过程中对血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喂饲沙棘油软胶囊的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TG、TC水平显著低于高脂模型对照组(P<0.05),对大鼠HDL -C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沙棘油软胶囊具有辅助降血脂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茶褐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普洱茶荼褐素对高脂SD大鼠的降血脂作用,采用生化试剂盒分析普洱茶茶褐素对实验大鼠血清中TC、TG、LD-C、HDL-C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饲喂高脂饲料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TC、LDL-C极显著升高(P<0.01),TG显著升高(P<0.05),说明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高脂模型组相比,饲喂茶褐素的降脂组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LDL-C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TG显著降低(P<0.05),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普洱茶茶褐素具有降血脂作用.预防组高脂饮食大鼠因同时饲喂茶褐素,故其血清中TC、TG、LDL-C水平升高以及HDL-C水平降低均受到抑制,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茶褐素能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具有预防实验大鼠脂肪肝形成的作用.正常试物组(饲喂基础饲料和茶褐素)大鼠虽然被饲喂茶褐素,但其血清TC、TG、HDL-C、L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茶褐素对正常大鼠血脂代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与研究品管圈活动对临床恶性肿瘤进食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和对吞咽功能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进食困难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此期间我院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共49人;2016年1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情况、一般营养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经干预后吞咽能力均有所上升,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球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较干预前自评项目、功能尺度显著提升,单项测量项目和症状尺度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合并进食困难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状况和营养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测定FBG、TG、TC、HDL、LDL、INS、FFA、MDA、ROS等,分析南瓜多糖、葛根黄酮、普洱茶褐素提取物单一及联合对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的作用效果及氧化应激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提取物单一及联合干预均对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指标有显著的改善(P0.05)。其中多糖与黄酮联合组对改善FFA、MDA的效果显著优于多糖组、黄酮组,对改善TG的效果显著优于多糖组(P0.05);多糖与茶褐素联合组较多糖组可显著降低TG、LDL、INS的水平(P0.05);茶褐素与黄酮联合组对TG、TC、LDL、FBG、INS、FFA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黄酮组,对TG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茶褐素组(P0.05)。利用主成分分析可知,联合与单一成分在改善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指标上权重贡献率不尽相同,说明其作用机制的靶点和通路存在差异性。同时,通过线性相关分析法可知氧化应激与糖脂代谢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取物对T2DM小鼠糖脂代谢的改善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戒毒人员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饮食干预对戒毒人员身体状况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的戒毒人员100例,根据其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n=65)和非营养不良组(n=35),采用简易营养评价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对戒毒人员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并对其实施营养饮食干预,统计分析所有戒毒人员营养状况评价结果、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及身体状况变化情况。结果 2组戒毒人员性别、毒品类型、吸食方式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P0.05);戒毒人员年龄及吸食时间与其发生营养不良有关(P0.05);戒毒人员营养饮食干预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红蛋白、总蛋白、上臂围及小腿围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毒人员营养饮食干预后疲倦、食欲丧失、失眠、气促及便秘、腹泻症状评分明显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戒毒人员普遍存在营养不良问题,实施营养饮食干预能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和身体状况,促进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孙霁寒  王兆丹  孙桂菊  彭景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1):308-312,317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对高脂血症SD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及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木犀草素组、辛伐他汀组)。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其余各组喂养高脂饮食建立高脂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进行灌胃干预。干预6周后,测体重、肝湿重和肝系数,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s,LDL),测定肝组织的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结合病理切片影像和组织学评分观察脂肪变性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体重、肝湿重及肝系数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TC、TG、LDL-C、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特征,脂肪变性评分表明有极显著差异(p<0.01),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CAT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组和辛伐他汀组的体重和肝系数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TC、TG、LDL-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5),肝细胞脂肪沉积减轻,脂肪变性评分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抗氧化指标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CAT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木犀草素能够明显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可能是通过降低SD大鼠的血脂水平以及抗氧化应激实现的,木犀草素可能作为降脂和抗氧化的潜在食源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服降糖药物配合饮食治疗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血糖波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降糖药口服治疗,联合组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配合饮食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I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Hb AIC、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FBG、Hb AIC、TC、T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控制进食量、调整饮食结构联合降糖药物及运动疗法能增强血糖控制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和乳化植物甾醇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用75头初始重为60 kg左右的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0 mg/kg普通植物甾醇(Ⅰ组)或乳化植物甾醇(Ⅱ组)。试验期为52 d。2种植物甾醇对育肥猪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和白球比(A/G)(P0.05),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O)水平(P0.05),Ⅰ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Ⅱ组无显著差异;显著提高育肥猪对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Ⅱ组粗脂肪消化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30 mg/kg 2种植物甾醇可改善养分消化率,调节血脂和蛋白质代谢,且从血清ALB和粗脂肪消化率数据来看,乳化植物甾醇的作用效果优于普通植物甾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血糖生成指数(LGI)饮食在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饮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3月间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91例,随机分为LGI试验组和对照组,LGI试验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个性化的糖尿病饮食治疗,其中LGI试验组主食采用杂粮米饭,对照组主食采用普通米饭。观察两组间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及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结果:LGI试验组患者饮食干预后,FPG、2h PG和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能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对住院病人的饮食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2018年2月—2020年9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营养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后两组营养状况和钙磷代谢的变化,以及透析后两组患者外周血营养指标和钙磷代谢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维持性血液透析后,血清TP、ALB、PA、HGB水平均较透析前高,且透析后,营养干预组患者血清TP[(66.28±2.65)vs(63.26±2.84)g/L]、ALB[(33.96±1.14)vs(32.22±1.33)g/L]、PA[(206.58±13.90)vs(191.38±12.95)mg/L]及HGB[(99.56±3.20)vs(96.60±3.46)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维持性血液透析后,两组患者血清血钙水平均较透析前高,血清血磷、钙磷乘积及iPTH水平均较透析前降低,且透析后,营养干预组患者血清血钙[(1.48±0.17)vs(1.19±0.18)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血磷[(2.77±0.34)vs(3.67±0.25)mmol/L]、钙磷乘积[(4.06±0.59)vs(4.38±0.75)mmol2/L2]及iPTH[(260.30±53.72)vs(282.12±57.18)n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可改善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使得钙磷代谢紊乱得到更好的纠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体外降胆固醇能力及三种益生菌混合发酵豆乳对高脂饮食小鼠血脂及肝损伤的影响。采用邻苯二甲醛法评价益生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采用C57BL/6N小鼠,并将其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高脂组;干酪乳杆菌发酵豆乳干预组;植物乳杆菌发酵豆乳干预组;双歧杆菌发酵豆乳干预组;三种益生菌混合发酵豆乳干预组;未发酵豆乳干预组。连续喂养7周后,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相关血脂指标,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体外降胆固醇能力分别为43.14%、46.27%和40.53%。益生菌混合发酵豆乳显著降低小鼠腹部和肾周脂肪指数,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肝脏TC、TG、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并明显改善肝脏脂肪堆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状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BMI、病变范围及病情严重程度间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肠内营养治疗,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况变化情况及差异,比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B、PA、HGB水平无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ALB、PA、HG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人数2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人数22例,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状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妇科恶性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化疗治疗。按照随机和双盲的设计实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对对照组在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实施个性化饮食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主观营养状况(SGA)、客观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组间比较,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主观和客观的各项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d和14d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1d时经测定的CRP、IgA、IgG、IgM水平较入院时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入院7d和14d时的CRP、IgA、IgG、IgM呈下降趋势,接近入院时的水平,而对照组的CRP上升水平和IgA、IgG、IgM下降趋势明显,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外,经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饮食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化疗后的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且有效提高了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血糖值的变化确定南瓜多糖、葛根黄酮、普洱茶褐素提取物降血糖的最佳剂量。在该基础上,通过对其空腹血糖值(FB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测定,表明3种提取物单一组分及两两联合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FBG、INS、IR、HDL、LDL指标上联合组显著优于单一组分(P0.05)。析因分析结果表明,当3种物质两两联合时具有交互作用;协同试验发现,南瓜多糖与葛根黄酮联合或与茶褐素联合在降低TG含量上均与多糖组差异显著(P0.05);茶褐素与葛根黄酮联合在降低FBG、TC、LDL含量上效果显著优于黄酮组,在TG、INS方面效果显著优于茶褐素组和黄酮组(P0.05)。分子机制试验表明,3种物质单一组分和两两联合在PI3K/Akt蛋白通路表达方面均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评价老年入院患者的营养状况,了解NRS2002和MNA-SF与传统营养评价方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医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肾内科新入院老年患者162例,进行人体测量和生化指标检测,包括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计算两种方法与传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NRS2002与BMI、CC、AMC、ALB、H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MNA-SF与BMI、CC、AMC、ALB、H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NRS2002及MNA-SF与TP、CR、BUN、TG、TC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NRS2002和MNA-SF可以作为内科老年入院患者的营养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