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开发新型虾酱产品,扩展虾酱市场,分别将生姜、肉桂和紫苏添加到低盐虾酱中进行发酵。测定添加不同香辛料的低盐虾酱的理化指标,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香辛料的添加对虾酱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虾酱的水分和盐分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51.34%~61.77%和15.61%~17.71%。与对照虾酱相比,香辛料添加使虾酱的pH值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相对较低。肉桂和生姜的添加明显降低了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降低了30.41%和10.28%,而紫苏的添加使挥发性盐基氮升高了9.98%。与对照虾酱相比,紫苏虾酱的真菌和细菌多样性都高,而肉桂和生姜的添加,使虾酱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降低,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升高。差异菌群分析表明,生姜和肉桂的添加使虾酱中的四联球菌属、节担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高,而使葡萄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99.32%和98.14%。紫苏虾酱中青霉属和曲霉属相对丰度较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葡萄球菌属、节担菌属、红酵母属和青霉属与理化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这些菌属在虾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辛料的添加改变了低盐虾酱中的微生物组成,丰富了虾酱种类,提高了虾酱的安...  相似文献   

2.
针对低盐酱中食盐含量过低不利于长期保存的问题,研究了天然香辛料对低盐酱中主要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比较了6种天然香辛料粉末对低盐酱中主要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并选择抑菌效果较强的香辛料进行醇提液抑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六种香辛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丁香和桂皮的抑菌效果最佳,并且丁香醇提液的抑菌效果要优于桂皮醇提液,0.5g/mL丁香醇提液和0.5g/mL桂皮醇提液对低盐酱中主要微生物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1、18.2mm。而应用于低盐酱中的具体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复合天然保鲜剂对传统自然发酵四川泡菜防腐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物性原料中所含有的乳酸菌进行发酵,采用传统自然发酵的方式制得四川泡菜,并选取壳聚糖、纳他霉素、乳酸链球菌素、聚赖氨酸4种保鲜剂复配进行正交试验,优选出保鲜效果和感官效果较优的保鲜剂配方为壳聚糖0.6%,纳他霉素0.03%,乳酸链球菌素0.01%,聚赖氨酸0.01%。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分离市场主要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储藏过程中主要致腐微生物,研究对其抑制效果,并尝试给出效果良好天然抑菌剂的最优配方。实验分离得一种主要致腐微生物,验证发现是三种食用菌致腐败的主要微生物之一。针对该菌抑菌材料筛选结果表明大蒜、八角、花椒这三种材料有抑菌效果,其最小抑菌量分别是0.0018,0.01,0.45g;以最小抑菌量为参考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大蒜、八角、花椒组合比例为40∶9∶110时,此组合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探讨复合香辛料精油通过挥发对空气微生物的气相抑制、杀灭效果。采用空气自然沉降法接种空气微生物(细菌、霉菌),用复合香辛料精油气相抗菌剂在培养皿中对其进行气相杀灭、抑制实验,测其对细菌、霉菌的杀菌率和抑菌率。实验结果:复合香辛料精油对空气中细菌的气相杀灭及抑制率分别达到77%、91%以上;对霉菌的杀灭、抑制率均接近100%。可见,复合香辛料精油通过挥发可对空气微生物产生显著的气相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复合香辛料精油通过挥发对空气微生物的气相抑制、杀灭效果。采用空气自然沉降法接种空气微生物(细菌、霉菌),用复合香辛料精油气相抗菌剂在培养皿中对其进行气相杀灭、抑制实验,测其对细菌、霉菌的杀菌率和抑菌率。实验结果:复合香辛料精油对空气中细菌的气相杀灭及抑制率分别达到77%、91%以上;对霉菌的杀灭、抑制率均接近100%。可见,复合香辛料精油通过挥发可对空气微生物产生显著的气相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11和贝莱斯芽孢杆菌Y12作为发酵剂对在较低盐分添加情况下发酵虾酱对虾酱品质和菌群变化的影响,利用毛虾为原料,以10%(w/w)作为食盐添加量,对不同发酵阶段虾酱的感官、风味、丙二醛(MDA)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细菌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单菌、混菌发酵的虾酱品质及菌群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芽孢杆菌混菌发酵的虾酱与单菌和自然发酵相比,感官、颜色和风味等评定值更高;其pH在发酵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7.5~8.0之间;MDA值随发酵时间延长由0.98 mg/kg降低为0.33 mg/kg,TVB-N值在发酵10 d时最低为33.32 mg/100 g。对发酵虾酱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接入发酵剂后在发酵初期对菌群的相对丰度影响较大,在发酵后期,AlkalibacteriumAtopostipesStaphylococcusTetragenococcus在不同组别中的相对丰度较高。研究结果为芽孢杆菌作为发酵剂在虾酱以及相关海产品发酵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低盐虾酱中生物胺含量,开发多品种的新型风味低盐虾酱,分别制备添加生姜、肉桂、丁香、紫苏4种香辛料的低盐虾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生物胺含量。基于感官定量描述分析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别评价风味品质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添加不同香辛料的虾酱中的关键差异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热图聚类分析。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生姜、肉桂和丁香对生物胺形成均有抑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总生物胺含量分别降低了67.42%,42.47%和3.72%,而紫苏虾酱中色胺和组胺的含量相较于对照虾酱分别高出121.7%和124.1%。GC-IMS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化合物。感官定量描述分析、差异谱图和最邻近欧式距离图均表明,添加紫苏和肉桂,对虾酱原有风味影响较小。通过PLS-DA模型共筛选出19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热图聚类分析显示,丁香虾酱和生姜虾酱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中低级饱和醛含量较高,给虾酱带来刺激气味,而肉桂和紫苏赋予虾酱更多清新香气和烘烤香气。肉桂低盐虾酱是一种安全的新型风味低盐虾酱。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盐质量浓度四川泡菜腐败前后微生物的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蒋云露  杨建涛  常伟  车振明  陈功  饶瑜 《食品科学》2015,36(13):184-189
研究不同盐质量浓度四川泡菜正常发酵后与发生腐败后盐卤中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化。利用不同的选择培养基对3 个盐质量浓度四川泡菜腐败前后盐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68 株菌株,并经16S rDNA和18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种属。结果表明:在不同盐质量浓度泡菜正常发酵过程中,以植物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为主的乳酸菌主导了泡菜发酵过程。泡菜腐败时,不同盐质量浓度泡菜中的腐败微生物以芽孢杆菌和酵母为主,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和塔克斯假丝酵母在不同盐质量浓度泡菜腐败时均占一定比例;40 g/L盐质量浓度泡菜盐卤以甲级营养型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热带念珠酵母为主,60 g/L盐质量浓度泡菜盐卤以短小芽孢杆菌、克鲁维毕赤酵母和热带念珠酵母为主,80 g/L盐质量浓度泡菜盐卤以奇异变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白地霉、地衣芽孢杆菌、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以及克鲁维毕赤酵母为主。腐败泡菜盐卤表层的膜璞由细菌和真菌共同形成,且盐质量浓度越低,细菌所占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香辛料黄芪、山黄皮和肉桂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复配后可作为安全、高效的食品天然防腐剂。本研究探究其复配提取物在猪肉防腐上的应用。方法:以抑菌和抗氧化双活性为评价指标,结合菌落总数计数、TVBN值、pH值、感官评价研究香辛料黄芪、山黄皮和肉桂复配对猪肉的保鲜效果。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鲜猪肉储存过程中复配香辛料组与对照组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明确微生物丰度变化与猪肉保鲜时长的相关性。结果:复配香辛料可延长鲜猪肉货架存储期5~6 d。基于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6个样品共鉴定出21个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类香味菌属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自然储存鲜猪肉主要代谢途径的变化与属水平优势微生物——库特氏菌、类香味菌属、假单胞菌属的变化相符。在复合天然防腐剂作用下,5 d贮藏期的冷鲜猪肉的主要腐败属——不动杆菌属占比由20.08%降到1.64%,假单胞菌属由21.10%降到7.13%,库特氏菌仅增长 0.7%,类香味菌属由13.02%降到7.94%。结论:上述复配香辛料可作为猪肉的保鲜剂。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传统香辛料开发食品防腐剂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控制泡菜发酵过程中的”生花”现象一直是发酵蔬菜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紫苏精油因含有天然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而具有广谱抑菌性,在食品防腐中应用广泛。本研究测定了紫苏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对发酵蔬菜-四川泡菜中产膜璞微生物热带假丝酵母和克鲁维尔毕赤酵母的抗菌活性。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膜完整性、胞内蛋白质的泄露、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来探究了紫苏精油的抑菌机理,同时还测定了其对四川泡菜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苏精油不仅能抑制四川泡菜产膜璞微生物的生长,更能赋予发酵蔬菜风味。紫苏精油对产膜璞Candida tropicalis SH1和Pichia kluyveri SH2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MIC均为0.4 μL/mL,MFC分别为1.6和0.8 μL/mL。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紫苏精油作用下,可明显改变Candida tropicalis SH1和Pichia kluyveri SH2细胞的形态,破坏膜的完整性,使膜电位与细胞内蛋白质浓度明显降低。该研究结果为构建及优化发酵蔬菜防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复合发酵剂和天然香辛料对羊肉发酵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接种复合发酵剂和添加天然香辛料,采用相同的工艺条件生产4组羊肉发酵香肠,1组为对照组,2组为接种发酵剂组,3组为发酵剂+黑胡椒组,4组为发酵剂+黑胡椒+孜然组。分别测定4个组羊肉发酵香肠在发酵成熟和贮藏过程中pH值、Aw值、水分含量及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结束(即第1.5天)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Aw值和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试验组的pH值迅速降到最低值(即5.0以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干燥成熟过程中,试验组的pH值、Aw值和水分含量迅速下降,添加香辛料组的pH值迅速回升,同时乳酸菌数维持在108cfu/g以上水平,高于对照组,细菌总数却低于对照组;在贮藏过程中,试验组的pH值和水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且均低于对照组,而Aw值始终呈下降趋势,细菌总数小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接种复合发酵剂和添加天然香辛料能迅速降低pH值、Aw值和水分含量,有效抑制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提高羊肉发酵香肠的品质和保藏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概述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香辛料中普遍含有的各种微生物种类,以及不同香辛料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肉类研究》2017,(12):1-5
以添加混合香辛料的哈尔滨风干肠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培养基对风干肠中的乳酸菌、葡萄球菌、微球菌及酵母菌进行选择性培养,并对风干肠发酵过程中的p H值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风干肠中添加的混合香辛料对其加工过程中菌系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辛料可以调节风干肠中的乳酸菌、葡萄球菌、微球菌及酵母菌群的生长关系,显著加快风干肠p H值和水分含量的下降速率;混合香辛料的添加有效抑制了风干肠中菌落总数的增加,明显促进了乳酸菌、葡萄球菌、微球菌及酵母菌的生长。混合香辛料对哈尔滨风干肠的菌系有显著影响,菌系的变化进而改变了风干肠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产资源丰富,其中淡水鱼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仍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利用鱼的下脚料生产咸味香精,既能对废物进行合理利用,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又满足了人们对饮食日益变化的需求,并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未经脱腥的鱼制出的咸味香精易出现返腥现象.因此,本文以制作咸味香精使用的淡水鱼脱腥处...  相似文献   

17.
比较肉豆蔻、丁香、肉桂、生姜、甘草、月桂、白芷、牛至、茴香、迷迭香十种香辛料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然后筛选出四种香辛料提取物,与生育酚(VE)两两复配,考察复配天然抗氧化剂对猪油体系氧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猪油体系中,同等条件下香辛料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优于香辛料水提取物;不同抗氧化剂的作用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BHT生姜甘草迷迭香丁香白芷肉豆蔻月桂桂皮牛至茴香;以生姜、甘草、迷迭香、丁香乙醇提取物以及VE两两复配试验发现,天然抗氧化剂复配具有增效效果,其中迷迭香-生姜效果更优于BHT单独作用效果;抗氧化效果较好的三种复配天然抗氧化剂组合为:迷迭香-生姜BHT甘草-迷迭香VE-迷迭香。  相似文献   

18.
杂环胺是肉制品在高温条件下经一系列复杂反应生成的一类有害物质。这类有害物质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方式以及肉的种类。当杂环胺被摄入体内,在细胞色素P450家族酶的作用下被激活,经磺基转移酶和乙酰基转移酶被转化为具有遗传毒性的代谢产物。天然香辛料中含有的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酚类、氨基酸、糖类以及生物碱等决定了天然香辛料的作用。将部分天然香辛料添加到肉制品中,不仅能够改善肉制品的最终风味,还能够减少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含量。本文介绍浓香型天然香辛料(桂皮、丁香、甜罗勒、龙篙、芫荽、八角茴香、肉豆蔻)、辛辣型天然香辛料(辣椒、黑胡椒、花椒、香茅、黑芥子、生姜、大蒜、洋葱、高良姜、大葱)以及淡香型天然香辛料(姜黄、迷迭香、山奈、草果、石榴籽、孜然、甘草)对杂环胺的抑制作用,阐述这些天然香辛料中对杂环胺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及其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真空度对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真空度越高越有利于对泡菜中乳酸菌的增殖,同时对泡菜中的其他杂菌具有越明显的抑制作用.在0.04MPa(真空度)下,发酵终止时乳酸菌活菌数仍可达到4.1×107个/mL,占细菌总数的45%,酵母菌数可抑制为2.0×104个/mL,大肠杆菌在发酵的第3d就未检出.  相似文献   

20.
针对秸秆鸡粪堆肥产生的高温易引起微生物活性降低的问题,本文采用实验室构建的复合菌系进行秸秆鸡粪堆肥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相比市售菌剂,复合菌系固态堆肥提前1 d进入高温期,高温期持续时间延长了3 d,其中最高温度提高了5.6℃,且堆肥进程缩短了4 d。相比市售菌剂,复合菌系固态堆肥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提高了6.54%;总钾增加幅度明显,提高32.09%;种子发芽指数增加幅度提高11.81%。堆肥达到《有机肥料》(NY/T 525—2021)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系在提高秸秆鸡粪堆肥中嗜热微生物的活性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为高效降解秸秆复合菌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