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公众对餐馆餐单营养标识的态度及认知状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2 589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对餐单营养标识重要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的态度以及对餐单营养标识内容、形式、存在的困难和推广范围的认知情况。数据清理及分析使用SAS 9.4统计软件包。结果:认为餐单营养标识重要、餐单营养标识会对点餐有影响和赞同推广餐单营养标识的人群比例分别为62.4%、80.7%和74.8%。通过微信参与调查者、女性、高教育程度者对餐单营养标识给予正面支持的人群比例更高(P0.05)。受访者关注比例较高的营养信息包括原材料、能量和脂肪,分别为72.4%、50.4%和47.5%。支持率较高的餐单营养标识形式为营养素含量值和食物组成+营养素含量值,分别为57.3%和56.6%。推广餐单营养标识可能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增加点餐时间、餐馆可能不配合和关注的人不多。67.2%的受访者希望未来先在中餐馆中推广使用餐单营养标识,支持率高于西式快餐店和中式快餐店。结论:公众对在我国推广餐单营养标识的支持度较高,比较关注在外就餐食物的原材料、能量和脂肪含量。未来应继续开展餐单营养标识相关研究,改善在外就餐的膳食质量。  相似文献   

2.
分析集体就餐学生群体能量摄入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水平。方便抽样集体就餐学生共40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称重法与24h膳食回顾法分别估算能量和营养素水平。在3d时间内,男生的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 260±588kcal/d;女生为2 022±461kcal/d,低于我国目前现行的轻体力活动成年男女能量推荐量。男女生各餐供能比分别为早餐14.2%、23.0%;午餐31.5%、24.4%;晚餐39.6%、27.6%;三餐外进食分别为14.7%和25.0%。3大营养素供能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男生分别为51.4%、35.2%、13.4%;女生分别为50.7%、36.1%、13.2%。膳食中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量普遍不足。膳食结构中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增加,早餐供能比过低,蔬菜水果和乳制品摄入量不足,矿物质维生素未达到推荐量是目前该群体普遍现象,应增加在校集体就餐学生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对大学生集体就餐群体制定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和就餐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和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211名(男26290人,女28921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食物消费行为和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谷类仍是我国居民的主食,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也较高,农村略高于城市。约40%的居民不吃杂粮、16%的人不吃薯类;我国居民奶类和豆类的消费较低;猪肉仍是我国居民主要肉食,牛羊肉、禽肉及水产品的食用频率较低。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5.2%)。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结论: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和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居民在外就餐与腹泻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2017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项目中对中国8城市重点疾病流行因素调查数据,采用SPSS分析在外就餐与腹泻的关系。结果 共14 000人纳入分析,男性7 172人(51.2%),平均年龄(34.6±10.1)岁,腹泻2 419人,腹泻患病率17.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民族、学历、饮用水类型、是否经常吃凉菜、厨房刀和砧板是否生熟分开及不同餐次的就餐类型与腹泻有统计学关联,均P<0.05。校正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9个影响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在家就餐,以单位食堂为主的就餐方式患腹泻的OR(95%CI)为1.45(1.19~1.77);仅一餐在外就餐、两餐在外就餐和三餐均在外就餐者校正后患腹泻的OR(95%CI)分别为1.28(1.14~1.44)、1.58(1.25~1.94)和2.28(1.58~3.29)。结论 在外就餐尤其是以外卖/街边摊/快餐店等为主的就餐方式将增加腹泻的患病风险,应倡导居民慎重选择在外就餐。  相似文献   

5.
引起人们高脂血的病因很多,其中饮食因素占很大比重。胆固醇多的人,应注意积极摄取能够增加“好胆固醇”、减少“坏胆固醇”的食品。 勿暴饮暴食,应规律地吃三餐 对患有高脂血的人来说,肥胖是大敌。肥胖会促进人体LDL(坏因素)胆固醇与中性脂肪的合成,使HDL(好因素)胆固醇减少。 当人体摄取的能量高于消费的能量时,会引起肥胖。1天必须的能量值可用标准体重X 25~35千卡的标准来衡量。即使是摄入能量需要减少的人,也不能采取忽然间剧减其能量的摄取量,这样对健康是很危险的。应该在确保必要营养的前提下,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居民预包装食品消费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沈阳市、哈尔滨市、济南市、郑州市、长沙市、南宁市等9个城市的706名成年居民进行预包装食品消费状况调查。结果:成年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为59.6%。年龄和教育程度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44.9%的成年居民关注脂肪,其次是糖(44.2%)、蛋白质(43.5%)、能量(37.7%)、碳水化合物(36.8%)、膳食纤维(35.4%)和钠(28.2%)。93.3%的成年居民在超市购买预包装食品,其次是便利店(54.1%)、市场(38.4%)和网络(14.3%)。结论:应开展全民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居民读懂营养标签,引导居民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邵阳市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在校午餐膳食情况,以指导学校和家庭合理安排膳食,保证学龄儿童的营养供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该市抽取了2119名中小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调查,采用全血元素分析仪检测人体血液中钙、铁、锌、铜、铅的含量,膳食中的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采用卡路里热量分析仪检测,食物中的钙、铁、锌的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结果邵阳市6~15岁的学龄儿童中消瘦、超重、肥胖的人群分别有5.29%、5.24%、2.69%,钙、铁、锌元素缺乏的人群分别为8.31%、9.57%和4.26%。午餐膳食有3种模式,模式A是牛奶+点心,3种产能营养素的比例与平衡膳食模式相符,但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远低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模式B是牛奶+膳食,供给食物的数量较多,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铁、锌的含量分别为769.54 kcal、27.98 g、38.70 g、75.22 g、211.22 mg、8.25 mg、2.03 mg;模式C为纯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含量介于午餐模式A和B中间,但和模式B均存在碳水化合物比例低、脂肪比例高的问题。3种午餐模式均以谷物为主,但膳食结构不合理,全谷物及杂豆、薯类、水果、坚果等食物摄入的频率和数量都很低,乳制品的摄入量均低于国家推荐的300g·人~(-1)·d~(-1)的标准。结论该市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待改善,午餐膳食结构不合理,应进行营养教育和干预,促进均衡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分析中国居民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摄入现状及特点。方法:采用连续3天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法、24 h膳食回顾法实施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摄入量。结果:2015—2017年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的能量摄入量为2007.4 kcal、碳水化合物266.7 g、蛋白质60.4 g、脂肪79.1 g。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膳食纤维10.4 g、视黄醇当量432.9μg、维生素E 37.4 mg、叶酸7.1μg、抗坏血酸80.3 mg、钙356.3 mg、铁21.0 mg、锌10.3 mg、硒41.6μg、钾1547.2 mg、钠6046.0 mg。结论:中国城乡居民的能量需要得到满足、三大宏量营养素摄入基本充足,均存在城乡、东中西差异,膳食微量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每天平均约有1.3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70%。这些与营养不平衡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的严峻形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有逐步西化的倾向,城市富裕病日见增多。调查显示,1992年我国居民膳食中来自谷类食物的能量比1982年下降了 4.5%、薯类下降了 3.1%,而来自动物性食物、纯能量食物及其他食物的能量比例有明显上升,大城市居民脂肪供能比已超过30%。 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居民的健康和疾病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人参低聚肽(GOP)改善老龄db/db小鼠血糖水平和延长寿命的效果。方法:采用db/db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对老龄db/db (生长至70周龄)小鼠摄食量、体重、饮水量和尿量以及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并且对老龄db/db小鼠存活率进行评价,表征GOP对疾病状态和寿命的改善效果。结果:GOP可以降低小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尿量,改善老龄db/db小鼠的生存状态,同时,相比于模型对照组,GOP可以显著减少老龄db/db小鼠肾周脂肪指数和睾周脂肪指数(P 0.05)。通过GOP干预,可以降低老龄db/db小鼠的血糖水平,GOP干预组AUC为20mmol/(L·h),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小鼠AUC [50 mmol/(L·h)]。当db/db小鼠增长至80周龄时,GOP干预组小鼠存活率为50%,大于模型对照组存活率(20%)。结论:GOP干预小鼠生存质量较高,并且寿命较长,说明GO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龄db/db小鼠血糖情况,延长其寿命。本研究为利用GOP开展糖尿病的营养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湛江市体校运动员备战12届省运动会前的膳食营养状况,通过营养调控促进运动员机体健康、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方法:采用称重法、食谱分析法研究12名重点队员膳食营养状况,并通过个性化营养补充对运动员进行营养调控。结果:运动员在营养干预前碳水化合物、总热量的摄入量均低于推荐值,脂肪摄入量高于推荐值;早餐摄入能量偏低,晚餐摄入偏高;膳食维生素A、B1、B2的摄入量和钾、镁、铁的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值。营养干预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总热量摄入量和早、中、晚三餐供能比接近推荐范围;维生素A、B1、B2、C、E的摄入量和钾、镁、铁的摄入量均接近推荐值。营养干预后运动员平均瘦体重增加4.93%(p0.05),体脂减低了7.63%(p0.05)。在营养调控期间运动员后半阶段平均血色素浓度比前半阶段增加了4.3%(p0.05),而血尿素水平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结论:通过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生化监控,在干预运动员膳食营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营养调控,可使其血色素维持理想水平,提高其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估红烧肉成品菜肴的营养价值并研究烹饪对其营养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生原料和成品中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等26种营养素的含量并加以分析。结果:烹饪后的成品相较于生原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灰分、磷、铁、镁、硒含量显著上升,能量、脂肪、总膳食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 0.05);在含量占比方面,苯丙氨酸、丝氨酸、呈味氨基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亮氨酸、精氨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 0.05);此外,水溶性维生素B_1和维生素B_(12)烹饪后可保留74.51%和41.70%,第一限制氨基酸在烹饪前后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保持不变。结论:红烧肉烹调后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增加,维生素B_1保留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六中学生进行食育干预,评价食育干预对改善饮食相关健康素养的效果。方法:选择自愿参与"食育社团"的初一、初二学生33人作为干预班开展为期6个月的食育干预(包括13个课程模块及7个健康促进活动模块),未参与"食育社团"的同班其余同学作为对照班,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饮食相关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干预班学生对现代营养和中医饮食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总是"能够根据季节调节饮食的学生比例显著提升至45.5%;干预班学生在营养标签查阅率、认知率和行为规范率三方面变化显著,认为营养标签对选择食物"很有帮助"且会运用营养标签帮助选择食物的人数比例分别提升42.4%和36.3%(P 0.05)。干预班学生对大豆、粗粮和薯类、水产品的选择,运动频率及睡眠时间较对照班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禽畜肉、蛋类摄入频率不足,肥肉、快餐、饮料、零食摄入频率较高,久坐人数较多的问题。结论:食育干预对改善中学生饮食相关健康素养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0年昆明市盘龙区9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0户共334人进行膳食调查。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结果 2010年,盘龙区社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较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变化,居民膳食组成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维生素E总量、镁和钠等的摄入量较2002年有所减少,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钙、钾、磷等的摄入量较2002年有所增加。蛋类、鱼虾贝壳类、豆类及其制品、乳及其制品摄入不足,均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推荐摄入量要求,油脂类食物和食盐的摄入量均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要求。结论盘龙区社区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尽合理,应广泛开展营养宣教和干预工作,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的食物消费行为,提高其营养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分析18岁及以上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膳食状况及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分析样本19117名,采用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修订的亚洲人判定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采用连续3天烹调油、烹调盐等调味品称重法和24 h膳食回顾法,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食物、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2017年中国18岁及以上Met S患者平均每人日摄入谷薯类325.3 g、蔬菜类258.4 g、水果类38.7 g、畜禽肉78.5 g、鱼虾类23.8 g、蛋类22.4 g、奶及奶制品23.2 g、大豆及坚果类14.4 g、烹调盐7.6 g、烹调油37.2 g。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相比,谷薯类摄入量基本符合推荐量,蔬菜、水果、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类摄入量偏低,畜禽肉、烹调盐和烹调油摄入量偏高。从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来看,能量平均每人日摄入量为1809.3 kcal、蛋白质55.5 g、脂肪69.7 g、碳水化合物243.0 g、膳食纤维9.9 g、视黄醇当量392.0μg、硫胺素0.8 mg、核黄素0.7 mg、抗坏血酸76.1 mg、维生素E 34.3 mg、钾1450.2 mg、钠6028.0 mg、钙335.8 mg、铁19.2 mg、锌9.2 mg、硒38.5μg。从膳食结构来看,18岁及以上Met S患者脂肪供能比偏高。结论:中国18岁及以上Met S患者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脂肪摄入偏高。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保健食品消费者的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上海市保健食品消费者所具有的保健食品营养知识、对保健食品的态度和消费行为 ,对 10 0 7名消费者采用统一的KAP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消费者的保健食品知识、态度得分较低 ,且文化程度与保健食品营养知识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 5 0 2 %的消费者不知道《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不能识别保健食品专用标识者高达 71 1%。保健食品知识主要来源于广告。71 9%的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广告或产品说明书持半信半疑态度。对保健食品的主要意见是产品广告宣传有夸大、虚假现象 ,同类产品过多 ,无法选择。 84 7%的人购买保健食品是自己或家人食用 ,购买时主要考虑保健功能。 4 6 2 %的消费者认为服用保健食品后无效。这些调查结果提示应加强保健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介绍 ,努力提高保健食品质量 ,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知识更为科学 ,态度更为积极 ,消费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性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蛋白质摄入情况与其营养状况及炎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CAPD患者31例,规律透析4~70个月,采用三日饮食记录法记录患者饮食情况,计算患者每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能量摄入水平,根据患者蛋白质摄入情况将其分为低、中、高3组[DPI分别为0.8g/(kg·d)、0.8~1.2g/(kg·d)、1.2g/(kg·d)]。测定3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3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3组间比较,DPI低等组和DPI中等组,HGB水平高于DPI高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2和0.32);DPI中等组TP、ALB、PA的水平高于其他2组,其中DPI中等组与DPI高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28)。DIP中等组,hs-CRP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其中DPI中等组和DPI高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质的摄入水平与其营养状态及体内的炎症水平密切相关。摄入适量的蛋白质[DPI=0.8~1.2g/(kg·d)]有利于其营养状态及炎症水平的控制。DPI过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也会增高。DPI过高,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较差,体内氮质血症较严重,影响其营养状态,其体内的炎症水平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18.
<正>据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该研究估计,世界上每5个死亡的人当中就有1人死因与饮食不合理有关。不合理的饮食会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许多慢性病。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克里斯托弗·默里表示,过去20年来,钠、糖和脂肪一直是膳食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尽管如此,这项研究的评估表明,饮食方面的主要风险因素是钠摄入量较高和全谷物、水果、坚果、蔬菜等健康食物摄入量较少。研究还强调,各国都有必要采取全面干预措施,推动健康食品的生产、分销和消费。报道称,该研究涉及的15种膳食元素包括水果、蔬菜、豆类、谷物、坚果、牛奶、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009—2011年间中国成年女性的体重变化与基线膳食能量供给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参加了2009年和2011年回访的18~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按单位体重变化-5%、-5%~-3%、-3%~3%、3%~5%、5%~8%、8%分为6层,分析体重变化和基线膳食的关系。结果:1 130名18~44岁组体重增加8%者的基线年龄、体重、BMI均显著低于其他组;1 370名45~60岁组体重和BMI较低者两年后体重趋于增加更多;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体重变化与脂肪供能比两年龄组均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两年龄组BMI与体重降低显著负相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单位体重的能量摄入、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与其体重变化无显著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我国居民摄入脂肪增加是其体重增加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膳食调整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对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患者脂糖代谢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GDM患者200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UFA组和常规组, 每组100例, 常规组给予常规膳食干预, MUF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膳食调整MUFA干预, 比较2组膳食营养、血糖、血脂、母婴结局。结果 MUFA组和常规组干预后脂肪及其供能比、MUFA及其供能比明显低于干预前, MUFA组脂肪及其供能比、MUFA及其供能比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UFA组和常规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BG)、糖基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ion hemoglobin, HbA1c)、三酰甘油(three acylglycerol, TG)、胆固醇(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明显低于干预前, MUFA组干预后FBG、2hPBG、HbA1c、TG、TC、LDL-C明显低于常规组, MUFA组干预后HDL-C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UFA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膳食调整MUFA可有效改善GDM患者膳食营养、脂糖代谢紊乱状态,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母婴结局,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