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ATP生物发光法对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生长阶段菌落数目的适用性,分析食源性致病菌不同培养时期胞内ATP含量的差异对菌落计数影响的显著性。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亚种和蜡样芽胞杆菌为试验对象,通过ATP生物发光法,辅以传统平板计数法,构建3种食源性致病菌各生长时期菌落浓度与荧光强度的标准曲线,并计算相应生长阶段各致病菌胞内ATP含量。结果表明:3种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生长时期相同菌落浓度对应的荧光强度对数值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菌落浓度3种食源性致病菌各阶段胞内ATP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3种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生长阶段胞内ATP含量的差异对菌落计数影响显著,在实际应用中,不可将单一生长时期所建立的标准曲线作为检测标准,应对特定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种发酵玉米秸秆的固体发酵剂。选择能够发酵玉米秸秆的主要微生物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增菌、扩大培养。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根据微贮的微生物菌种的选择原则,将这几种微生物混合配制成5个不同比例的发酵剂。将这些发酵剂加入玉米秸秆中,对其发酵后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的发酵剂比例。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常州北市河底泥的N、P污染状况和N、P污染对3种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影响,对其底泥表层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营养元素(N、P)检测和3种功能微生物的计数.分别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和营养物含量评价标准法评价了营养元素(N、P),并对3种功能微生物数量与营养元素(N、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属中等污染,TP污染总体略高于TN.可培养功能微生物菌落数随温度变化明显.氨氮与硝态氮,总磷细菌数量与自养硝化菌数量有明显的相关性(r>0.8).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逐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方式对大鼠心肌ATP、AMP及AMP/ATP的影响,建立了逐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动物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MP、ATP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大鼠心肌AMP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TP含量呈现先下降趋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后期出现的轻微上升趋势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TP/AMP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鼠心肌对于逐级递增运动呈现适应性强度,运动过程中AMP/ATP比值的改变是ATP与AMP综合变化的效应,ATP变化幅度还是非常的有限,主要是通过增加AMP含量来提升能量供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供水管道管壁生物膜在滞流前、后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空间分布上变化的差异性,依托建设于实际供水管网系统中的管网中试平台开展研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管道生物膜的形态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计数生物膜中细菌总数,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管道不同空间位置上微生物群落种类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滞流后细菌总数在两种管道上部增加较少,中部和下部增加较大.微生物群落在高密度聚乙烯管道内壁空间位置上分布较均匀,种群结构变化不大,球墨铸铁管中的种群结构分布变化较大.其中腐蚀菌属从空间位置的上部至下部含量依次增加,滞流后管道中部腐蚀菌落含量变化较大,应重点关注管道中部腐蚀菌落对管道腐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利用气相色谱法鉴别一些新来源的菌种如极端环境微生物和具有新的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本论文研究了微生物菌体的收集、干燥、甲酯化和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建立了气相色谱分析微生物细胞内脂肪酸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As1.643、As1.1130、As1.1807、HWS、DSM.6577菌细胞内的脂肪酸.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分析细胞内16种脂肪酸.在所分析的5种菌中,最多的含有11种脂肪酸,最少的含有7种.通过对其脂肪酸种类的对比可以分辨出这5种菌种,并且得出了这5种菌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对菌种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印染废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不同污泥浓度和不同溶解氧含量条件下,CODcr,去除率和ATP吸光值、TF吸光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实验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最佳污泥浓度为6g/L,最佳溶解氧含量为4mg/L.若检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或不同泥水比例的活性污泥的性质时,用ATP法和TTC法都很准确;当溶解氧含量在2~4mg/L变化时,用ATP法、TTC法皆可;当溶解氧含量大于4mg/L时,用ATP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法在检测细胞脂肪酸及菌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好地利用气相色谱法鉴别一些新来源的菌种如极端环境微生物和具有新的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本论文研究了微生物菌体的收集、干燥、甲酯化和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建立了气相色谱分析微生物细胞内脂肪酸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As1.643、As1.1130、As1.1807、HWS、DSM.6577菌细胞内的脂肪酸.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分析细胞内16种脂肪酸.在所分析的5种菌中,最多的含有11种脂肪酸,最少的含有7种.通过对其脂肪酸种类的对比可以分辨出这5种菌种,并且得出了这5种菌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对菌种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9.
建立同时快速检测乳品中检出率较高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属(原阪崎肠杆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四重PCR方法。采用针对沙门氏菌omp C基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克罗诺杆菌属gyr B基因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多重PCR体系,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并用建立的体系检测实际样品。该体系具有特异性,对混合模板中沙门氏菌模板的灵敏度达10-6 ng/μL,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克罗诺杆菌属的灵敏度达10-3 ng/μ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度达10-2 ng/μL。可有效检出经过增菌后初始菌浓度为1 CFU/m L的4种菌。本多重PCR方法能够特异、高效、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属4种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10.
建筑生活热水存在严重的生物安全性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为此,采用建筑生活热水模拟管道系统,对比研究氯或二氧化氯冲击消毒对管壁生物膜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估冲击消毒对管壁生物膜群落组成和生物膜表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消毒剂质量浓度可显著提高微生物的灭活速率,但已不能进一步改善微生物灭活率; 1. 5 mg/L氯或二氧化氯的消毒效果不佳; 3~5 mg/L氯或二氧化氯在冲击消毒120 min后,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和异养菌(HPC)均可达到完全灭活的程度,能够有效控制热水管道生物膜,说明足够的消毒剂质量浓度和消毒时间对保持高效灭活率非常必要.生活热水管壁生物膜的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门,并含有多种致病菌,与市政供水和二次供水管道系统的优势菌群有很大差异;氯或二氧化氯冲击消毒对各种菌门均有不同程度的灭活效果,二氧化氯对致病菌、变形菌门和衣原体门等的灭活效果更佳.氯或二氧化氯冲击消毒能有效破坏生物膜的表面结构,使生物膜出现间隙变大、萎缩、脱落等现象,二氧化氯对生物膜的破坏作用更显著,具有更佳的冲击消毒作用和消毒效果.研究结果为建筑生活热水系统的安全消毒技术以及生物安全性保障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