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6.
7.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三种轧辊用高速钢的组织中碳化物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VC形态与高速钢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轧辊用高速钢组织包括马氏体基体,残余奥氏体和各种类型碳化物,如粒状或小块状的MC型碳化物,网状的M7G型碳化物,鱼骨状的M6C型碳化物以及其他复合型碳化物,各种碳化物含有的合金元素以及显微硬度不同;在研究范围内(Weq≤10),晶粒尺寸是随钨当量的升高而变小;根据V含量不同,VC会出现不同形貌进而影响高速钢性能。 相似文献
8.
碳化物是高速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对钢的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采用物理化学电解法提取碳化物,用SEM对碳化物的形貌进行观察,分别用EDS、XRD测定碳化物的成分和结构,并研究了碳化物对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态的碳化物质量百分数为28.1%,淬火态的为18.4%,而回火态的质量百分数为24.8%,回火态碳化物扫描照片有明显的二次析出相,产生了二次硬化现象,硬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电脉冲处理对铸态W6Mo5Cr4V2高速钢组织的影响及其机理,利用光学显微镜、XRD和EDS观察成分和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铸态高速钢的微观组织主要由MC,M_2C和M_7C_3碳化物和马氏体、奥氏体、珠光体混合组成,碳化物在晶界处呈连续的网状分布,存在部分鱼骨状共晶碳化物;经过脉冲电流处理后,碳化物的物相种类未发生变化,但形态上由网状趋向于断裂,有明显的孤立和球化趋势,鱼骨状共晶碳化物消失,同时,碳化物含量减少,而基体中合金元素含量增加,基体的硬度提高。焦耳热和电磁力偶合物理效应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M2(W6Mo5Cr4V2)高速钢经激光熔凝淬火和570℃一次回火处理前后的强化层硬度变化和表面粗糙度,并对M2高速钢插齿刀的激光熔凝淬火加工部位进行了分析优化,讨论了刀具经激光强化及精加工后刀刃部位的显微硬度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经过不同工艺参数组合的激光熔凝淬火后,试样得到不同的表面硬度,再经过一次回火后,试样表面具有明显的二次强化效应,且粗糙度值较稳定;插齿刀前刀面刀刃部位显微硬度变化规律具有工程适用性,为优选出最佳激光工艺参数及工艺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研究了微量硼对M2高速钢的凝固组织以及热处理过程中共晶碳化物团球化的影响及其机理。发现,硼促进层片状M2C碳化物的形成;促进共晶碳化物的偏析,使碳化物量增加,层片变粗;促进共晶碳化物在高温加热时的断网和团球化,在高速钢中硼主要偏聚在晶界共晶碳化物上。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微波辐射下,1-甲基咪唑分别与有机卤盐(1-溴丙烷、1-溴丁烷、1-溴己烷)在80℃回流加热10min,可制得咪唑类离子液体的中间体溴代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r)、溴代1-丙基-3-甲基咪唑([PMIm]Br)、溴代1-己基-3-甲基咪唑([C6MIm]Br),进一步与HPF6在室温搅拌反应4h,制得憎水性的咪唑类离子液体[BMIm]PF6,[PMIm]PF6和[C6MIm]PF6。对这3种离子液体及其在不同有机溶剂如丙酮、甲醇、乙酸乙酯中的电导率进行测定,发现离子液体的电导率受咪唑上取代基种类、溶剂种类、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取代基的链越长,体积越大,离子液体的电导率越小。并且随温度升高和浓度的增大,离子液体的电导率也增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火硬度法研究了两种不同V,N含量的抗震钢筋回火等温过程组织及显微硬度变化规律,根据J-M-A(Johnson-Mehl-Avrami)理论定量计算了V(C,N)在铁素体中的析出热动力学,并与实验所测PTT(析出-温度-时间)曲线进行对比。透射电镜下观察了V(C,N)沉淀析出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大量弥散的第二相颗粒的作用,V-N微合金化钢筋(0.04V-0.0135N)的回火组织比V微合金化钢筋(0.076V-0.0055N)更加均匀细小。回火硬度法测得两种材料的PTT曲线与计算所得吻合,V微合金化钢筋呈"C"型且在670℃左右的鼻温区析出动力学加快,V-N微合金化钢筋是一单调曲线,这主要考虑N含量的影响。本次实验同时观察到纤维状碳化物,V(C,N)在过饱和铁素体中相间析出以及位错线析出,并就其形成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3,29(3):301-306
AbstractAvailable equilibrium carbon solubility data for fcc (face centred cubic) Fe1 - yMyCx solid solution (M = Ti,Nb) reported as functions of temperature T and carbon activity a (C) were analys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tomic interaction parameters derived through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related systems. In the fcc Fe1-yMyCx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affinity between C atom and M atom (M = Ti,Nb) is very much more attractive than that between C and Fe. Correspondingly, the atom configuration model in which M atoms are distributed randomly over the metal sub-lattice Fe1 - yMy and all the M atoms in the Fe1 - yMyCx are bonded to C to form M - C dipoles was concluded to be the most realistic one reproducing th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a (C) - T - x relationships at respective 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