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控藏模式与高丰度油藏勘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新近系是主要的含油层系.新近系勘探早期集中于凸起区和陡坡带,而斜坡带和凹陷区由于缺乏油气运移条件的系统性研究导致其勘探成效较差.基于前人研究和钻井资料,从分析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油气运移路径出发,通过建立"汇聚脊-断层-圈闭(脊-断-圈)"三元控藏模式,明确了受潜山风化壳汇聚脊控制的深层油气的汇聚...  相似文献   

2.
渤东地区位于渤海海域渤中凹陷东侧,包括渤东低凸起及渤东凹陷。受郯庐走滑断裂及盆地伸展活动影响,研究区构造运动强烈,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对该区的油气勘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文中基于覆盖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以走滑断裂发育模式为指导,对该地区的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剖,阐述了该区新生代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重点分析了渤东凹陷中央走滑断裂带的表现特征及其活动期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成因机制,发现并落实了一批有利的构造圈闭,且就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上述研究加深了对该区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的认识,对促进渤东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渤中凹陷西次洼位于渤海西部海域,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受区域应力影响,断裂特征复杂多样。为了搞清研究区断裂的发育规律及其控藏作用,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勘探实践,在不同时期形成断裂划分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的成因演化及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西次洼的断裂演化阶段可以划分为早期基底断裂左旋走滑阶段、古近纪伸展作用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期)双向走滑作用阶段。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研究成果对该区目标优选及油气勘探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具有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断裂活动控制了凹陷演化,凹陷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凹陷中的储层及圈闭条件决定了油气富集场所.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有凹陷富集、凸起富集、凹陷-凸起平均富集3种模式.东营凹陷、西部凹陷是典型的凹陷富集油气,沾化凹陷、辽中凹陷、渤中凹陷主要是其周围凸起富集油气,歧口凹陷、黄河口凹陷为凹陷及周围凸起平均富集油气.较准确地认识凹陷、凸起油气富集的类型,能有效地指导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渤海湾盆地具有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断裂活动控制了凹陷演化,凹陷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凹陷中的储层及圈闭条件决定了油气富集场所,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有凹陷富集,凸起富集,凹陷一凸起平均富集3种模式。东营凹陷,西部凹陷是典型的凹陷富集油气,沾化凹陷,辽中凹陷,渤中凹陷主要是其周围凸起富集油气,歧口凹陷,黄河口凹陷为凹陷及周围凸起平均富集油气,较准确地认识凹陷,凸起油气富集的类型,能有效地指导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区.经过20多年的油气勘探,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勘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是该凹陷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影响油气成藏因素较多,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在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4个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烃源灶控制着油气藏规模、数量与分布;沉积岩相控制着油气富集和分布;区域盖层越厚,其下储集层富集油气概率越大;断裂作用对圈闭含油气性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通过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贝中次洼及乌东斜坡带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7.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性断裂带;古构造脊的规模和断层的形态共同控制了新近系油气运聚和空间分布,二者的有效配置决定了该区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条件。建立了渤中西洼区"脊-断"联控成藏模式,划分出2类"脊-断"配置关系、3种垂向组合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深化环渤中凹陷油气成藏认识和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环渤中地区油气勘探实践和浅层岩性油藏解剖,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研究,对其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总结,预测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方向。研究认为,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富集主控因素为“脊-断-砂-带”4要素的耦合,深层汇聚脊是浅层油气富集的基础,切脊大断裂活动强度与盖层断接厚度控制油气垂向运移能力,大型砂体与切脊断裂耦合控制大规模油气充注,构造应力集中带断裂封闭能力影响岩性油气藏富集程度。通过对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的实例分析,建立凸起汇聚型、陡坡砂体汇聚型、凹中隆起汇聚型3种主要油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文安斜坡中南部为例,研究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不同产状断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油水分布规律,从断裂形成演化规律和断层圈闭形成机理入手,对比分析顺反向断裂的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垂向调整油气分布层位和断层圈闭形成时期的差异。结果表明,源外斜坡区顺向和反向断裂控藏差异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顺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发育部位不同,顺向断层圈闭发育在处于“硬连接”阶段的断裂上盘,其分段生长点处为断层圈闭发育部位,而反向断层圈闭受地层掀斜作用发生在断裂下盘断距最大部位;(2)顺向和反向断裂垂向调整油气分布层位不同,顺向断裂垂向调整油气后,油气分布具有单层和多层分布的特征,而反向断裂垂向调整油气通常表现为单层分布特征;(3)顺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形成时期不同,顺向断层圈闭形成时期为断裂开始进入“硬连接”阶段时期,而反向断层圈闭形成时期即为断裂开始活动时期。顺反向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研究为源外斜坡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台北凹陷东部是吐哈盆地富油气凹陷中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单元,油气的生、排、运、聚、散有其内在规律性和特殊性。研究认为,台北凹陷东部浅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浅层储层物性普遍偏差,浅层油气聚集的主要方式为垂向运聚,因此保存条件固然重要,但一定规模的油源断裂也是天然气富集所必须的;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砂体横向变化快,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发育,油气成藏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立足天然气勘探,积极开展精细气藏描述是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和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发现气藏的有效途径;依靠技术进步,开发应用测井储层评价技术,是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必要手段。下步钻探目标主要集中在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圈闭和小草湖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丘东、米登北斜坡构造岩性复合性气藏勘探是台北凹陷东部天然气勘探领域接替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