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制备氟苯尼考人工抗原并将制备的人工免疫原用于动物免疫。方法:分别采用琥珀酸酐法和强碱水解法制备两种人工半抗原(HP1 和HP2)。将两种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通过活泼酯法和戊二醛法进行偶联,制备人工免疫原和人工包被原,分别命名为HP1-BSA、HP1-OVA、HP2-BSA 和HP2-OVA。分别将两种方法合成的人工免疫原用于动物免疫,用两种人工包被原对获得的两种抗血清进行评价。结果:经质谱、紫外光谱表征,氟苯尼考两种半抗原均合成成功,并且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比分别为12.4:1(HP1-BSA)、8.5:1(HP1-OVA)、21.8:1(HP2-BSA)、15.4:1(HP2-OVA)。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获得的针对HP1-BSA的抗血清与HP2-OVA 包被原结合最为灵敏。结论:活泼酯法和戊二醛法均成功制备了氟苯尼考人工抗原。  相似文献   

2.
利用丁二酸酐法对泰拉霉素的羟基衍生化,引入游离羧基,合成泰拉霉素半抗原。采用活泼酯法将泰拉霉素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合成人工完全抗原泰拉霉素-BSA和泰拉霉素-OVA。利用LC-MS鉴定衍生化后半抗原的合成,利用荧光光谱、考马斯亮法鉴定完全抗原的合成。用泰拉霉素-BSA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抗血清效价。泰拉霉素半抗原和BSA的偶联比为17∶1。三免后小鼠抗血清效价可达1∶8 000。  相似文献   

3.
以对氯甲基苯甲酸(CBA)或对氯甲基苯甲酸甲酯(MCB)分别与氯霉素(CAP)反应合成氯霉素-对甲基苯甲酸半抗原(CAP-MBAⅠ、CAP-MBAⅡ),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全抗原;通过紫外、荧光光谱扫描定性鉴定合成成功;bradford法结合TNBS法定量计算出全抗原表面半抗原密度(HD)。再将CAP-MBAⅡ与卵清蛋白(OVA)合成包被抗原(CAP-MBAⅡ-OVA),间接竞争ELISA计算其抑制率。研究结果表明,半抗原全抗原偶联效率优于CAP-MBAⅠ,MCB与CAP反应合成的半抗原CAP-MBAⅡ更适合蛋白偶联。采用CAP-MBAⅡ-OVA作为包被抗原可以提高ELISA检测的抑制率从而增加其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郭乃菲  高兴  纪淑娟  于基成 《食品科学》2010,31(13):214-218
以杀菌剂百菌清为起始反应物,通过两步化学反应合成百菌清的衍生物(半抗原);采用活化酯法与混合酸酐法分别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牛血清蛋白、卵清蛋白)进行偶联,制备百菌清的人工抗原,同时通过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效价。利用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波谱(NMR)对百菌清半抗原进行表征,并用紫外扫描的方法对人工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百菌清半抗原及人工抗原,并且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比分别为27.86:1 和12.32:1,抗血清效价约为1:1.28 × 104。  相似文献   

5.
选择化学结构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氰戊菊酯(fenvalerate,Fen)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化学合成法在氰戊菊酯分子的一端分别引入两种不同连接长度的连接臂。通过核磁共振(1H-NMR)、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鉴定,成功合成两种半抗原Fen1和Fen2,并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偶联合成了两种氰戊菊酯免疫特异性人工抗原Fen1-BSA、Fen2-BSA,经紫外分光光度仪扫描,人工抗原的紫外图谱相对于半抗原和载体蛋白有明显差异,测得偶联比分别约为9:1和10:1,经SDS-PAGE电泳检测表明偶联成功。  相似文献   

6.
氯羟吡啶人工抗原合成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忠良  李文  何计国 《食品科学》2009,30(1):228-231
目的:将氯羟吡啶的衍生物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制备人工抗原。方法:采用威廉森合成法合成了氯羟吡啶的衍生物(CLOP-2C),再分别经活泼酯法和氯甲酸异丁酯法合成氯羟吡啶的人工抗原CLOP-2C-BSA,CLOP-2C-OVA)。结果:通过TLC、质谱、红外光谱等方法鉴定表明成功制备了氯羟吡啶衍生物。紫外扫描图谱表明人工抗原偶联成功,且半抗原与载体的分子结合比率分别为8.26 和4.7。结论:成功的制备了氯羟吡啶人工抗原。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对由3种真菌毒素伏马菌素B1(FB1)、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与两种载体蛋白卵清白蛋白(OVA)、血清白蛋白(BSA)分别偶联制备得到的4种小分子-载体蛋白偶联物FB1-OVA、FB1-BSA、OTA-BSA、DON-OVA的偶联结合比进行测定,并与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得偶联物FB1-OVA、FB1-BSA、OTA-BSA、DON-OVA的结合比分别为5:1、11:1、3:1、0;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得OTA-BSA的结合比为4.4:1,DON-OVA的结合比为3.4:1,无法测定FB1-OVA、FB1-BSA结合比。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戊二醛一步法将小分子半抗原(伏马菌素B1,FB1)与载体蛋白OVA进行偶联,制备人工抗原FB1-OVA。分别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紫外扫描法(UV)、质谱法(MS)和免疫芯片法来检测FB1与OVA的偶联效果。结果证明,成功得到了人工抗原FB1-OVA,而且通过质谱法检测得出FB1-OVA和OVA的分子量分别是51928.612和44265.718,分析其偶联比为10.6: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合成并鉴定了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生产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鼠源AFB1多克隆抗血清。方法:采用N-羟琥珀酰亚胺酯(N-hydroxy-succinimide NHS)法将AFB1分别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上,分别合成免疫抗原AFB1-BSA和包被抗原AFB1-OV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SDS-PAGE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免疫实验获得鼠源多抗血清,并使用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的方法对多抗血清进行了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半抗原AFB1分别和载体蛋白BSA及OVA偶联成功;免疫的6只小鼠效价均达1×10-4以上,3号小鼠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50% inhibitive concentration,IC50)为8.199ng/mL。结论:实验成功合成了AFB1人工抗原,并生产了高效价、高敏感性的鼠源多克隆抗体血清,为AFB1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B1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衍生化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上引入羧基合成AFB1羧甲基活化物,通过N-羟琥珀酰亚胺酯(N-hydroxy-succinimide NHS)法将AFB1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黄曲霉毒素B1完全抗原AFB1-BSA。ECI-MS和紫外光谱法的鉴定结果表明目标半抗原合成成功。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回归方程,分别测得不同浓度的半抗原和蛋白质线性曲线为:Y=0.1440X+0.0103,R2=0.9986;Y=0.0059X+0.0808,R2=0.9889。偶联物中半抗原和蛋白质的浓度分别为186.32 μg/mL、6127.46 μg/mL,即求得抗原分子结合比为5.13:1,从而为制备抗AFB1抗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建立有机磷农药倍硫磷的免疫分析法,合成了1种倍硫磷半抗原和2种人工抗原。采用改进的方法将三氟硫磷与3-甲基-4-甲硫基苯酚、β-丙氨酸反应制备了倍硫磷半抗原,产物经薄层层析、^1HNMR和质谱鉴定为预期产物。分别将半抗原以活泼酯法、混合酸酐法与BSA、OVA偶联制备了人工抗原BZB和BGO,通过紫外光谱鉴定证明偶联成功。用TNBS比色法测定了BZB、BGO与载体蛋白的克分子结合比,分别为29:1和12:1。以BZB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以BGO为包被抗原对小鼠血清进行间接竞争ELISA分析表明,小鼠经免疫后产生了针对倍硫磷的特异性抗血清,从而进一步证明抗原合成成功。本方法为研究建立倍碲磷的免疫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沙丁胺醇人工抗原合成及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琥珀酸酐将沙丁胺醇活化后制备出半抗原沙丁胺醇半琥珀酸,经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1H-NMR)鉴定合成成功,同时证实琥珀酸酐连结在沙丁胺醇乙醇胺的羟基处,且半抗原以内胺盐形式存在。用混合酸酐、活泼酯方法将沙丁胺醇琥珀半酸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经紫外吸收法鉴定偶联成功,偶联比分别为12.8:1、23:1。本研究为进一步制备沙丁胺醇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有机磷农药三唑磷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活泼酯法和混合酸酐法将三唑磷半抗原(TZPM-Hap)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血清蛋白(OVA)偶联,分别制备出一种免疫抗原(TZPM-A-BSA)和两种包被抗原(TZPM-A-OVA和TZPM-M-OVA)。通过免疫小鼠及细胞融合,并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经多次筛选和亚克隆得到1株产三唑磷单克隆抗体阳性细胞株(FC3),其抗体亚类为IgM。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后的抗体经间接ELISA检测,该方法IC50=9.7μg/L,最低检测限(LOD)为1.0μg/L,定量检测线性范围(IC20~IC80)为2.5~100.0μg/L,与其他有机磷农药结构类似物无明显交叉反应,显示出高度的特异性。该抗体可进一步用于免疫分析试剂盒开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快筛检测减肥类中成药、保健食品和食品中非法添加酚酞、西布曲明等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用快筛试管法和薄层色谱法检测产品所含的酚酞、西布曲明等化学成分,并通过HPLC-DAD/HPLC-MS确认。结果 103批次产品中42批次检出酚酞,61批次检出西布曲明,其他相关化学成分目前均未检出。结论此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实用、准确判断减肥类产品是否非法添加酚酞、西布曲明等化学成分的快筛检测方法,适用于快速鉴别筛查基层大批量产品。  相似文献   

15.
3-氨基-2-嗯唑烷酮半抗原、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剂,建立了3-氨基-2-噁唑烷酮(AOZ)的高效衍生方法,成功获得了衍生物F-AOZ,并进一步通过硝基的选择性还原合成了新的半抗原AM-AOZ,经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NMR)鉴定F-AOZ与AM-AOZ合成成功;采用重氮化法和戊二醛交联法将半抗原AM-AOZ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进行偶联,合成了AOZ免疫原和包被原,经紫外吸收法进行成功鉴定;同时,分别采用紫外扫描法和三硝基苯磺酸法(TNBS)测定偶联比。另外,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对抗原表面半抗原决定簇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了前线轨道的分布对可能获得的抗体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备高质量抗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制备特异性识别组胺衍生物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针对水产品中组胺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ic-ELISA)。以组胺等为反应原料经三步化学反应合成组胺半抗原,采用活泼酯法将组胺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作为包被原和免疫原,用紫外扫描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胺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成功。通过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组胺抗血清,采用辛酸-硫酸铵方法纯化血清获得了相应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通过对ic ELISA系列反应条件的摸索,确定了各组分的最适工作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组胺的IC50为0.91 ng/mL,与组氨酸、N-酰基组氨酸、3-甲基组胺等多种类似物及其衍生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良好;线性检测范围为0.1~8.1 ng/mL,检出限为0.10 ng/mL;按照10、20、30 ng/g的添加量添加组胺至鱼、虾和贝类样品中,测得其回收率为98.9%~130.1%。方法检测的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实际水产样品中组胺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杨春华  王伟  李刚  罗雯雯 《食品科学》2010,31(14):205-208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质谱法测定减肥保健食品中西布曲明及其活性代谢物总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在冰水浴中,样品与甲基化试剂甲醛和硼氢化钾作用,样品中西布曲明活性代谢物定量转化成西布曲明,以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质谱法检测样品中西布曲明的总量。结果:本方法线性范围为10~200mg/L,回归方程为y=89.59847x - 1.05361,相关系数r=0.99993,最低检出限为1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4.5%,回收率为83%。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减肥保健食品中西布曲明及其活性代谢物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甲胺磷衍生物的合成及人工抗原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S-二甲基硫代磷酰氯与β-丙氨酸反应,得到一种甲胺磷的结构衍生物,经薄层层析和1HNMR鉴定,推测预期产物生成。分别采用活泼酯法和混合酸酐法将产物与BSA、OVA偶联制备了人工抗原MZB和MGO,通过紫外光谱鉴定证明偶联成功。用TNBS比色法测定了MZB、MGO与载体蛋白的克分子结合比,分别为16:1和9:1。以MZB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以MGO为包被抗原对小鼠血清进行间接竞争ELISA分析表明,小鼠经免疫后产生了针对甲胺磷的特异性抗体,抗血清效价为51:200,从而进一步证明抗原合成成功。本方法简便易行,为研究建立甲胺磷的免疫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玉米赤霉烯酮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玉米赤霉烯酮半抗原,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鉴定,并采用活泼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OVA或BSA偶联,分别作为免疫原或包被原,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紫外扫描法鉴定偶联效果,免疫3只BALB/c小鼠,制备玉米赤霉烯酮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抗血清效价最高达1∶32 000,以此多抗建立的玉米赤霉烯酮间接竞争标准曲线IC50为39.8ng/mL,IC10为0.71ng/mL,多抗与玉米赤霉烯酮类似物β-zearalenol、zear-alanone、α-zearalanol、β-zearalanol交叉反应率分别为4.80%,3.07%,0.96%,0.09%。说明试验成功制备了玉米赤霉烯酮人工抗原及高特异性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