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不同的隧道岩溶水灾害类型与隧道所在地的岩溶发育程度、隧道与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平面和剖面位置以及隧道上游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汇水条件等密切相关,根据隧道区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的识别可以进行岩溶隧道突涌水灾害的系统识别。因此岩溶水系统特征识别方法的研究为隧道岩溶水灾害类型的评估提供了依据,对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类似隧道工程的突涌水灾害预测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平阳隧道岩溶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查明了区内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两处隧道岩溶、突水特征、突水来源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即分别为顶位交错模式岩溶突水和上侧位交叉模式岩溶突水,可为类似条件下隧道岩溶突水预测及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粤北某特长隧道为某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隧址区位于三江分水岭位置,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根据现场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对隧址区岩溶特征及地下水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岩溶水文地质对隧道修建的影响,并对工程建设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巴岳山隧道涌水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岳山隧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重庆境)重要控制性工程。根据该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成果,分析评价其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大气降雨法、地下迳流模数法、泉流量汇总法、地下水动力学法等多种方法预测隧道涌水量,并在此基础上,对隧道涌、突水进行评价,隧道穿越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段,地下水主要沿裂隙、孔隙发育段及砂岩与页岩、煤层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杨树岭隧道区岩溶水系统发育特征,预测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突水地质灾害,通过野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角度研究岩溶形成和发展规律,分析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途径,归纳总结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储水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以及物探成果等,初步划分可能发生突水、涌水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研究结果可为该隧道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仙人溪隧道岩溶水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焦柳铁路仙人溪隧道运营中发生的岩溶水害情况,结合相关的勘察、测试成果,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角度进行病害发生原因的综合分析,认为隧道洞身存在的破碎岩层、岩溶发育是病害产生的客观地质条件;地表水池、水渠的大量渗漏及地下水的渗流是引发隧道涌水突泥的主要因素。并对整治水害的工程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岩溶地区发育的复杂多变性,对于如何准确地预测复杂岩溶地区长大隧洞涌突水量,已成为一直以来难以突破的水文地质大难题。本文基于牛栏江—滇池引水工程中涌突水实例分析,从地层岩性特征及地质构造的影响、涌突水预测方法选取、计算参数选取、隧道涌水影响范围确定、水文地质单元划分5大主控因素,分别总结分析各因素对隧道涌突水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根据不同因素控制下其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变化规律,提出提高隧道涌突水预测准确性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其可行性。其结论可为以后提高岩溶地区隧道涌突水预测准确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武汉地铁岩溶问题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地铁工程岩溶问题研究主要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孔间电磁波CT和弹性波CT、沿线钻孔地下水位分层观测、抽水试验、不同时段地下水水质分析、岩石化学分析等综合勘察手段,既准确揭示了武汉地区总体岩溶发育特点和水文地质特征,又详细查明了与地铁工程密切相关的溶洞空间分布、规模、赋水情况、充填情况等,从而使地铁施工工法选择、岩溶治理等工程设计方案优选更加全面、科学、准确。通过开展地铁隧道施工地质工作,并整合多方变形监测成果,全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确保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法地铁隧道安全施工与运行。  相似文献   

9.
粤北岩溶区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广东省碳酸盐岩总面积的77.4%,是广东省岩溶连片分布的主要区域。对粤北岩溶类型、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岩溶地下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岩溶发育强度、含水层富水性、钻孔数据以及野外调查结果,对粤北岩溶区工程建设危险性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粤北岩溶分布、发育具有东西区不同特征,其岩溶发育规律与地质构造、岩性岩相特征、水动力条件等紧密相关;岩溶地下水的富水性、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特征又与岩溶发育规律紧密相关;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及水文地质特征,将工程建设危险性分为高、中、低三级。岩溶发育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岩溶强烈发育带、富水性较强带、地形低洼的封闭、半封闭洼地、塌陷易发区、内涝易发点等均应是工程建设尽可能规避的选址地,在不能规避的情况下,建议加大前期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量的投入,做足专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优化工程建设选址和基础结构选择。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粤北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叶冠球 《西部探矿工程》2015,(3):140-141,144
主要通过分析恩平市某建筑用石灰岩矿区的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岩溶发育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与气象条件,采用解析法与比拟法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进行矿区涌水量分析,为矿区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同类矿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彦美  陈植华  康彩琴 《金属矿山》2012,41(2):108-113,152
我国南方金属岩溶矿山存在突水事故频发、地下水资源枯竭、岩溶塌陷等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用地下水系统理论指导岩溶金属矿山防治水工作,查明矿区岩溶水系统的边界、内部结构及系统与环境间的关系,可使水文地质工作更具方向性和目标性。利用地下水位自动监测、高精度自动示踪试验、三维可视化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等新技术、新方法,查明河道渗漏、岩溶水集中径流通道等关键水文地质问题,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减少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2.
马帅 《煤》2015,(7)
对制约潞安矿区中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奥灰岩溶水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梳理,从矿区奥灰岩的埋藏分布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及奥灰岩溶水水文地质特征几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岩溶水水害是影响准格尔煤田安全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掌握岩溶发育特征、水化学特征、渗流场特征及突水危险性,通过钻探、水文勘查及水化学试验等区域资料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溶裂隙、溶孔和溶洞是主要储水空间和地下水径流通道,陷落柱、断层是该区域重要的垂向导水通道;沿径流途径岩溶水质类型呈HCO3·Cl-Na→HCO3·Cl-Na·Ca(Ca·Mg)→Cl-Na的演化顺序,反应了在东部边界黄河水补给地下水,岩溶地下水总体向西运移,在煤田西部形成滞流区;煤田中东部6号、9号煤均处于非带压开采状态,中西部处于带压开采状态,滞流区边界附近突水系数较大。在岩溶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探测、预测及监测和治理与特殊开采等水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宜万铁路八字岭隧道施工期岩溶突水灾害超前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八字岭隧道是宜万铁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以现场调查和试验分析为基础,研究了隧址区的岩溶发育规律;结合资料分析,研究了岩溶山区隧道施工突水灾害的等级类型,探讨了分析方法。针对八字岭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该隧道施工突水灾害危险地段和危险等级,为隧道施工防灾重点区段的确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飞  许进鹏  吴浩 《煤矿安全》2013,44(7):28-30
针对地质构造的存在使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的问题,在构造发育规律和演化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构造对矿区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流场、水化学成分、矿井涌水和突水的控制作用。合理解释了矿区的水动力环境、岩溶发育特征、突水特征,指出了大断层控制下的小构造裂隙是矿区防治水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个旧锡矿高松矿田区是我国主要锡产区之一,随着开采标高下降,矿区地下水越来越复杂。本次调查通过剖面调查、岩石样品和钻孔岩芯分析、地下水环境调查等研究,从岩溶发育规律、天然水文地质、开采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松矿田地下水可划分为两个边界条件清晰的独立水文地质单元,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集中以暗河或直接向溪沟泄流。2)矿坑潜在充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及个旧组含水层,其中矿坑与顶部岩溶洼地有直接水力联系,遇强降雨易发生透水危害。3)个旧组含水层在未来开采水平依然发育有溶洞,矿坑开采很容易直接揭露岩溶水,引发突水危害。  相似文献   

17.
李海斌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4):405-408,424
南岭隧道岩溶地下水活动造成地表坍陷、洞内泥砂淤塞等病害,其原因在于隧道施工遗留的导洞长期疏排岩溶水,采用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地下水通道位置、地下水流速、流向,针对病害原因,提出拦截、封闭、疏排、填充等综合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溶洞突泥是岩溶矿区井下特有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现象,它对矿井安全生产及人身安全威胁甚大。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恩口三号井的岩溶突泥事故,指出了岩溶突泥方式、类型、频率、强度及突出物的特征与特定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并确认贮泥洞穴的结构形态、洞穴中聚积物的性状、诱发洞穴突泥的动力条件和突泥口与贮泥洞穴及井巷工程连接状态等因素是产生这次岩溶突泥的重要条件。并参照地下水层流运动的基本原理——达尔西定律分析了这次岩溶突泥的人为因素。从而,制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事故处理技术方案和预防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新田煤矿煤系地层顶板灰岩含水层岩溶发育规律及地下水赋存特征,矿井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实施水文地质补勘探查了岩溶发育规律;通过放水试验及连通试验查明了井田内断层导水性;取水样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田煤矿煤系地层顶板岩溶发育深度可达到埋深412.82m,岩溶在平面上受地形、构造控制明显;井田边界F1断层为一不导水断层,是矿井水文地质边界,井田内断层具有导水性,是灰岩含水层向矿井采场充水的通道;大气降水对含水层具有补给作用,从而间接向采场补给。  相似文献   

20.
《煤》2013,(9):61-62
赵家寨矿区二1煤开采受底板高承压岩溶水威胁,通过对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条件及突水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发生底板突水与突水水源、突水通道及底板岩溶发育与富集规律等方面的关系和规律,并得出:作为二1煤底板突水水源的太原组灰岩承压岩溶含水层,通过地质构造和采矿裂隙等导水通道能够发生突水事故,具备突水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