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服装工艺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服装工艺教学成为高等服装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是服装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应用型技术。如何提高工艺教学效果,为服装设计整体服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五邑大学位于我国第一侨乡江门市,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纺织服装系是五邑大学的重点系部之一,设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也是五邑大学唯一的省名牌专业,是广东省唯一的纺织工程本科专业,分为纺织服装和针织服装两个方向。该系的纺织工程硕士点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纺织工程硕士点。该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学质量高,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连续6年学生一次就业率为100%。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各项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得多项奖励。该系拥有一支实…  相似文献   

3.
新建大学服装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挂牌的闽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福建省主管,与福州市共建的一所立足福州市、面向福建省、辐射全国、走向国际、富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大学,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知识创新、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的责任。20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证明,大学的发展、学科的建设,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英国的沃克大学在短短的35年里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创造出办学奇迹;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仅仅13年就跨人了世界100强大学,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闽江学院设有14个专业系,服装与艺术工程系是闽江学院的特色系之一,以培养服装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全力建设海峡西岸21世纪服装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4.
对泉州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对校企联合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方案、存在问题和改革建议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纺织导报》2016,(3):93-93
为适应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闽江学院自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建立以来,就开始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理论探索和培养实践。基于高起点的顶层设计,闽江学院秉承“按发展需要培养、按发展需要建设、按发展需要服务”的先进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创业原动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走艺术工学的办学之路,形成了为人才市场需求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6.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在本科大学和中职院校都要开设的专业学科。简要阐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分析该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多维培养模式,以期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育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闫溢哲  张华  冀晓龙  史苗苗 《轻工科技》2022,(6):136-137+140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才培养应与学科优势特色、行业未来发展相结合,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培养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且系统化的工程,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构建需要大量反复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以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着重探讨近年来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成果,以期为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广东科技学院自升本以来,现有的实验室已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更新设备、扩大实验室规模及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迫在眉睫。通过"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提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建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原则;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后的定位与功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后的效益分析;大力打造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的高端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服装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服装产业发展,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等现实问题,选取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国内本科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样本,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创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既是提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真正实现应用学科教学价值,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新时期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费广会 《福建轻纺》2022,(11):47-49
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始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创新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实施要素、创新教学方法及反思方面进行阐述,对如何适应新环境、把握新机遇,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服装设计与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搞好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保障。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结合培养目标,从体系内容、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三方面,提出建设具有开放性、阶梯性、专业性、系统性的"连贯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人才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荆楚工学院电类专业的学科优势,提出新工程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4.
面向区域产业需求、培养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热门方向。根据襄阳区域经济现状及需求,提出基于汽车产业链专业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思路,构建面向襄阳区域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实践创新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类似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西轻工业》2016,(5):155-156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众多应用型学科所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由于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的方向,注定与食品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目前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办学的意义,并提出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从不同层面全面分析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旨在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人才需求发展,尤其是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产学研全面合作基础上,对纺织工程专业02级学生实行了“3 1”教学模式的教改,探索校企合作、加强工程实训、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校企合作开展工程实训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1.工科大学生的从业特征要求加强工程实训教学工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  相似文献   

17.
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的紧密结合,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包括创业型大学、技术本科、教学服务型大学等。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作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高度重视考试管理,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做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考试模式改革和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育技术型人才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食品工程人才,本文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通过搭建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应用三大课程模块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性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适应食品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深度结合,对我国当代食品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卓越人才"计划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计划是对食品工程类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食品科学工作者动力能力不足的主要改进措施。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开展"22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新形式下食品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建大学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建大学的闽江学院,2002年3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9月9日正式挂牌,是一所立足福州、面向福建省、辐射全国、走向国际、富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大学。新建大学往往具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但缺乏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育水平,能否在较短的时期内展现自己的优势和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批以国内外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