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川 《石化技术》2004,11(4):59-59
到目前为止,工业上生产三元乙丙橡胶(EPDM)有的第三单体有乙又降冰片烯(ENB)、双环戊二烯(DCPD)和1,4-己二烯3种,其中用1,4-己二烯作第三单体只有美国DuPont公司。随着EPDM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研制开发出一些新的生产EPDM的第三单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乙丙橡胶第三单体乙叉降冰片烯的中间体-乙烯基降冰片烯含成液的分离和提纯过程,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基本单体,再引入具有不同结构或基团的第三单体: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3种耐温抗盐三元共聚物(AM/AMPS/第三单体),对比研究3种三元共聚物及AM/AMP...  相似文献   

4.
公开号CN1546561A 公开日 2004.11.17 申请人 苏州特威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无卤阻燃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由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丙烯(PP),交联剂,无卤阻燃体系,增塑剂及助剂组成,所述无卤阻燃体系采用氢氧化镁/红磷体系,经过挤出机动态硫化挤出造粒,得到无卤阻燃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5.
第三单体溶解搅拌改造@刘咸$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 @刘毅$大庆油田设计院搅拌;;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6.
《石化技术》2014,(4):13
<正>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开发出一种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方法。在钒系催化剂、烷基铝化合物和有机氯化物的作用下,将多官能度化合物、乙烯和丙烯进行聚合反应,得到三元乙丙橡胶;所述多官能度化合物包括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或N,N’-亚甲基双丙烯基酰胺。该方法采用所述多官能度化合物为第三单体与乙烯和丙烯进行聚合  相似文献   

7.
乙丙橡胶具有优良的耐热氧老化和耐化学品性能,在汽车制造、建筑材料、密封制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交联结构是赋予橡胶制品优良力学性能的基础,但传统的硫化交联方法使乙丙橡胶不能进行反复加工。随着我国绿色发展计划的推进,对交联橡胶进行可回收化设计意义重大。综述了乙丙橡胶交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Diels-Alder反应构筑可回收化和功能化乙丙橡胶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可逆交联乙丙橡胶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自 Natta、Gladding 等人提出以非共轭双烯烃作为乙丙橡胶第三单体,并于1963年首先由杜邦公司实现工业化以来,国外乙丙橡胶均逐渐由二元橡胶转入三元橡胶的生产;这主要是因为三元橡胶可采用通用的硫化方法硫化。但是,以有机过氧化物交联的二元橡胶生产仍占有一定的比重。其原因是过氧化物交联的二元乙丙橡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老化性,并且压缩变形小。此外,由于二元乙丙橡胶耐特种介质和化  相似文献   

9.
陈建军 《石化技术》2022,(7):1-3+42
对膦亚胺催化剂合成的三元乙丙橡胶加工应用性能进行评价,并与钒铝催化剂合成的三元乙丙橡胶及进口商品样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三种聚合物混炼特性及混炼胶的硫化特性,对比了三种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膦亚胺催化剂合成的三元乙丙共聚物,具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永久变形最小,回弹性最好,可以满足汽车用密封条对外观和物理机械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合成橡胶,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弹性体,根据化学结构有烯烃类,二烯烃类和元素有机类等。其中重要的有丁苯橡胶,丁腈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聚丙烯酸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和乙丙橡胶等,其性能因单体不同而异,某些合成橡胶具有较天然橡胶优良的耐温,耐磨,耐老化,耐腐蚀或耐油等性能,可经硫化加工制成各种橡胶制品。  相似文献   

11.
实验经取代、还原、重氮化和偶合以及酰氯化、成酯等反应,合成了含有薄荷醇基元的偶氮苯液晶单体。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单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液晶性能和相行为。结果表明,所合成单体符合分子设计结构,为热致可逆胆甾相液晶单体,熔点为189.4℃,清亮点为263.2℃,并具有较宽的液晶区间(73.8℃);其选择性反射波长随温度升高而变短。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反应性基团法改性聚烯烃的原理和方法。讨论如何制备含有碳碳双键、硼烷、硅烷和甲基苯基(CH3-Ph-)等反应性基团的聚烯烃,这些反应性基团可以处于聚烯烃链的侧链,也可以位于聚烯烃链的端部。对这些基团进行化学改性,可以制备含有极性基团的聚烯烃,也可以生成自由基或碳负离子中间体,进而引发极性单体聚合制备接枝共聚物,或者两嵌段共聚物。  相似文献   

13.
1,8-萘酰亚胺荧光单体的合成、表征与荧光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溴-1,8-萘二甲酸酐和乙醇胺为原料,经过路线1(胺化、酰胺化、季铵化)和路线2(酰胺化、胺化、季铵化)分别得到一种水溶性荧光单体4-(N'甲基-1-哌嗪基)-N-羟乙基-1,8-萘二甲酰烯丙基氯季铵盐,总收率分别为51.8%和45.3%。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季铵化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n(中间体化合物3):n(烯丙基氯)=1:3.5,反应温度50℃,以丙酮为溶剂,反应时间6 h,在此条件下,该步收率达到72.4%。采用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荧光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双水相共聚法合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以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为连续相,偶氮二异丙基脒盐(V50)为催化剂,进行丙烯酰胺(AM)与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双水相聚合,制备出水溶性聚合物乳液。考察了连续相的浓度对体系转化率的影响以及引发剂含量、单体摩尔配比、单体含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体系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水相体系在PEG水溶液中PEG的质量分数(w(PEG))大于6.0% 时才能稳定存在,聚合体系的转化率随着w(PEG)的增加而降低。在总单体质量分数为18%、AM与DMC摩尔比n(AM) : n(DMC)=9:1、w(PEG)=7.5%、引发剂V50质量分数w(V50)=0.029%、反应温度为65℃的最优条件下,聚合体系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合物驱油剂PL-1,并通过室内实验进一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温度、各种单体(疏水单体、阴离子单体)含量以及聚合物在盐水溶液中表观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疏水单体与阴离子单体含量分别在0.75%与15%时,该聚合物驱油剂PL-1具有很好的增粘效果,其性能能够满足高温、高矿化度油藏聚合物驱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4-Br-1,8-萘二甲酸酐和乙二胺为原料,通过三步合成法得到了一种新的荧光单体。利用这种荧光单体与丙烯酸(AA)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异丙醇为链转移剂,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含荧光基团的丙烯酸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热分析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且采用静态法对碳酸钙阻垢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n(荧光单体)∶n(AA)=1∶3,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h时,合成共聚物的荧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64 8,检测下限为6.8×10-4 mg/L,通过荧光结果得出,采用这种方法合成出的新的荧光单体可以明显降低共聚物的检测下限。当药剂量为20mg/L时,对碳酸钙的阻垢率可达到88.2%。  相似文献   

17.
以二烯丙基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C16DMHB)为疏水单体,与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疏水缔合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最佳反应条件为:疏水单体C16DMHB的摩尔含量为0.4%,AMPS的摩尔含量为15%,单体总质量为20%,引发剂用量为2.5%(以单体的总质量计)最佳反应温度为45℃,最佳pH值为7~9.研究表明,聚合物的临界缔合浓度在1.8 g/L左右,扫描电镜表征了溶液的微观结构,溶液表观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表现剪切稀释性.  相似文献   

18.
秦黎明 《石化技术》2013,20(2):20-23,65
在聚苯乙烯工业化生产中采取注水汽提工艺,研究了改变注水量、注水温度、脱挥压力等因素对聚苯乙烯产品残留单体量(简称残单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注水汽提工艺可以降低聚苯乙烯的残单值,并对产品其他性能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酸系反相乳液聚合及增稠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Span-GFZ为乳化剂,脂肪烃为油相介质,在氧化还原引发剂存在下的丙烯酸系反相乳液聚合。考察了水相pH值、GFZ和交联剂用量、丙烯酰胺单体及疏水型长链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及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聚合胶乳粒子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形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新型孪尾疏水单体N,N-二己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二正己胺(DiC6)与丙烯酰氯(AC)氨解法,以NaOH作HCl吸收剂,采用非均相体系合成了孪尾疏水单体N,N-二已基丙烯酰胺(DiC6AM),考察了投料比、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DiC6):n(AC)=1:1.04时,反应时间是影响产率的主要因素。在5℃强烈搅拌反应4 h,产率可达98.83%。用FT-IR、1H NMR、元素分析对DiC6 AM进行了结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