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SP模式多层结构信息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SP是未来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基于新型网络模式——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模式,提出采用ASP模式多层结构技术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和比较了基于ASP模式多层结构技术的信息系统四种程序设计语言:CORBA Java,MSCOM ,/DCOM,MS.NET和SUN J2EE。  相似文献   

2.
制造网格环境下的资源建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建模是制造网格中资源集成和共享的前提.首先按资源在制造网格中提供的服务类型对其进行了分类,便于对其分类建模.其次提出了由资源层、资源表示层和资源接口层组成的资源层次模型.资源层包括各种物理资源,表示层使用XML Schema封装资源数据和信息,接口层使用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定义对资源的访问操作.该模型用于将制造资源封装为网格节点,使得制造资源可以方便地接入网格中网络共享.最后以企业标准件库的封装为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网格资源的搜索和定位问题,提出一种以P2P形式实现的、基于兴趣聚类的非集中式网格资源发现算法.算法采用被动学习方式,通过用户的访问历史抽取节点的兴趣属性,将节点按照兴趣属性划分为多个簇,资源发现请求在簇内朋友节点之间传播,查找失败后,将请求路由到与其兴趣最相似的其他簇内.仿真测试表明,算法稳定高效,相比传统算法在低开销情况下性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网格计算和对等计算有很多可以融合的特征。在传统的网格环境中,资源的发现和定位主要用集中式或者分层式来解决,随着网格规模的扩大,这种方式明显不适合网格环境。另一方面,P2P为大规模分布式环境下有效地发现资源提供了可扩展性方案。首先提出了一种集成P2P模式的网格资源管理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融合遗传和蚂蚁算法的资源发现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证明了遗传蚂蚁算法能有效地提高P2PGrid环境下的资源发现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传统资源发现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网格资源环境的问题,在有效组建网格资源虚拟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虚拟组织中联系结点的选取原则和选取算法,通过该算法从具有相同资源类型的联系结点中选出管理结点.联系结点和管理结点之间采用类似二部图的方式进行连接,构成基于动态自组织覆盖架构的网格资源发现模型.从资源发现能力、资源发现效率和系统可扩展性等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模型适合网格资源的特征,在大规模网格系统中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发现性能,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Today, the management of massive data collections draws much attention as data gri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eal with large computational problems and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sharing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resources for large‒scale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Therefore, finding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discover data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better interactions between application communities or virtual organizations becomes a critical challenge. Traditional grid resource discovery models are mostly based on central and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that can lead to bottlenecki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grid scale. Although the Peer‒to‒Peer (P2P) techniqu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gri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in recent years, each P2P structure still has drawbacks that require several compensatory strategi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unstructured super‒node‒based architecture from the P2P system, we design a structured logic resource tree in each domai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load on the super‒node, and we propose a query recording learning algorithm based on this hybrid architecture to reduce traffic in the network and greatly shorten the response time. The model and algorithm are validated by simulations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uper‒peer model and the flooding‒based approach.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
网格环境中高效的资源发现是直接关系网格性能的核心因素之一.现有资源发现机制都未考虑资源自身在资源发现过程中的主动作用,据此提出了一种资源主动声明机制.处于可用状态的资源,可以通过向潜在用户发送声明信息,声明其可用状态,主动供用户选择.并且介绍了该机制的关键技术、实现过程,指出了该机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资源发现时间,改善资源管理性能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无缝运输信息网格的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永红  陈特放  张友生 《计算机应用》2008,28(11):2749-2752
由于无缝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信息的相对分散独立,使用网格可以将这些分布式的异构信息组织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提出了一个无缝运输信息网格(STIG)的体系结构,该体系集成了信息集成、语义查询、运输规划等关键技术。以铁海多式联运为例,说明了无缝运输网格体系下的多式联运流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网格资源发现的效率以及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可以自组织的三层网格服务资源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将系统中的结点进行有效的自组织,即结点按照各自的特点,自动组成虚拟组织并选出一个主索引结点,然后主索引结点动态地选出全局索引结点,另外还能够根据系统的具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资源查找算法,从而提高了查找效率.仿真结果证明,这种结构是稳定可靠的,同时具有很高的查询效率.  相似文献   

10.
网格计算为共享和访问大型且不同种类的远程资源集提供一种机制,例如电脑、联机装置、存储空间、数据和应用程序等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属性来标识。资源属性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动态性,从静态属性(比如操作系统版本)到高动态性(比如网络带宽或CPU负荷)。论文中,在P2P体系中进行大型的和动态的资源发现。在非集中式体系中,评估一套请求传递算法,该算法被设计成能适应不同资源成分(包括共享策略和资源类型)和动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立一个用来模拟两种应用特性的实验平台,这两种特性为:(1)资源按节点分布,而且在共享资源的数量和频率方面也不尽相同:(2)对资源的多种请求模式。  相似文献   

11.
怎样合理有效地组织网格资源是网格资源发现的关键问题.对网格环境下资源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网格资源结点动态自组织算法,通过该算法能够将网格资源结点合理有效地组织成具有资源类型的网格资源虚拟组织;提出了资源虚拟组织大小划分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网格资源发现系统中资源虚拟组织与系统规模之间的矛盾,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网格计算中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发现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格计算中资源发现是一种相当关键的技术,为了更有效地发现并组织资源以满足应用程序的需要,分析了现有两种主要的资源发现技术,在LDAP(L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目录服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移动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发现机制。详细介绍它的总体框架、工作机制,并给出了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军事网格中资源发现对安全认证的需求和网格中已有的认证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资源发现认证模型。该模型以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ID-PKC为基础,能够一次完成一个资源请求者和多个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安全认证,同时完成临时会话密钥的共享。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多信任域环境中多个实体之间双向认证的效率,更符合军事网格环境中资源发现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