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质谱谱图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在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差异性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原油地化特征,分析了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已发现油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四段烃源岩按照地化特征差异又细分为膏盐间和膏盐下烃源岩,三者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油源对比表明,目前已发现的原油存在5种成因类型,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沙三Ⅰ型和沙三Ⅱ型原油均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但是在成熟度和分布上明显不同,沙三Ⅰ型原油分布在洼陷区的沙三中上亚段,成熟度相对较低;沙三Ⅱ型原油分布层位较深,成熟度较高。沙四Ⅰ型原油分布零星,来源于沙四段膏盐间烃源岩。沙四Ⅱ型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膏盐下烃源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藏;混源型油气来源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油气分布远离油源中心,多位于断阶带上,断层作用对其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区埕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在胜利海域快速、准确地开展逸油来源鉴定,详细分析了胜利油区埕岛地区原油的物性以及饱和烃和芳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区原油的油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西部潜山原油来源于埕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中部潜山和东部潜山原油来源于渤中凹陷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其上覆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原油可划分为6种类型:Ⅰ类、Ⅱ类原油分别来自埕北凹陷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Ⅲ类原油为埕北凹陷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提供的混源油,Ⅳ类和Ⅴ类原油分别来自渤中凹陷的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Ⅵ类原油为这2个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提供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结构对排烃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段上亚段及沙三段下亚段具有多种岩性结构形式,为考察不同岩性结构的烃源岩排烃作用及成藏特征,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钻井取心物理特征的观察及不同结构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比较,认为沙四段上亚段及沙三段下亚段下部主要发育纹层状泥页岩,油气以远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沙三段下亚段上部及沙三段中亚段主要发育块状泥岩,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存在透镜体充注式排烃、顶部泥岩向下伏砂岩排烃及底部泥岩向上覆砂岩排烃三种方式。东营凹陷不同结构的烃源岩的排烃方武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沙四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外围,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内围,混合型原油分布于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4.
可溶有机质作为页岩油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对页岩油"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营凹陷沙四段下亚段、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泥页岩样品,对其可溶有机质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进行分析,据可溶有机质含量、族组分及轻质烃含量等特征,确立反映页岩油丰富程度的参数(可溶有机质含量和饱和烃含量)及表征页岩油流动性的参数(流动性指数、轻质烃含量和轻质烃散失量)。结果表明,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可溶有机质含量与饱和烃含量明显高于沙四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以沙四段上亚段最高;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可溶有机质中流动性指数较沙四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更高,同时沙四段上亚段具有更高的原始轻质烃含量和轻质烃散失量。综合分析认为,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是页岩油有利发育层段,其中以沙四段上亚段最好,是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油"甜点"优选目标区。  相似文献   

5.
博兴洼陷油气成因类型及深层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博兴洼陷原油生物标志物的特征 ,可在该区辨认出四类不同成因的原油。低成熟的油气来自沙四段上亚段低成熟烃源岩 ;而成熟的油气分别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和沙四段上亚段成熟烃源岩。沙四段上亚段低熟原油与沙三段成熟原油分布广泛 ,主要形成“自生自储”油藏 ;混源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 ;而沙四段上亚段成熟油分布局限 ,可能是勘探程度低之故。根据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的性质 ,成熟油的资源潜力不可小视 ,洼陷深部的沙四段中下亚段和孔店组可能是这类成熟油聚集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霸县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有机质类型、母质来源及沉积保存条件。根据烃源岩与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厘清各套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霸县凹陷发育沙四段、沙三段下亚段及中亚段、沙一段下亚段4套烃源岩,具有生排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好的特点,且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其中,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中亚段烃源岩分布较广,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仅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地区。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揭示,研究区4套烃源岩的有机质输入与沉积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有机质供应相对于沙三段中亚段和沙一段下亚段充足,但是沉积保存条件却相对较差。通过油源对比发现,霸县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3类单源油及2类混源油,沙三段下亚段和中亚段烃源岩是现今已发现油藏的主力贡献烃源岩,沙四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力大,但已发现以沙四段烃源岩提供油源的油藏多呈近源零星分布于深层及潜山,表明霸县凹陷以沙四段烃源岩为油源的深层及潜山油藏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沾化凹陷四扣洼陷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扣洼陷下第三系发育了沙河街组沙四上段、沙三段和沙一段三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是该区最重要的优质烃源岩;沙一段为低成熟烃源岩;而沙四上段烃源岩分布局限。油源对比显示渤南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义东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罗家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和沙四上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烃源岩为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暗色泥岩,原油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沙三段和沙四段砂岩储层中。在恢复东营凹陷博兴洼陷热史的基础上,对烃源岩段成熟史、生排烃史和油气聚集史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至少存在两期原油的生、排烃过程,第一期为30~25Ma,第二期为16~0Ma,特别是距今5Ma(馆陶组沉积末期)以来,石油大量生成并排出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而现今主力烃源岩段仍处于大量生油阶段;②沙四段原油的生成量和聚集量都明显大于沙三段,说明主力烃源岩段的生、排烃特征对原油纵向分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③在沙三中、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共划出7个距离源区较近的有利油气聚集区,而缓坡带虽处于油气低势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但烃源岩成熟度低,并且来自于洼陷区的原油受博兴断裂带阻隔,导致博兴缓坡带油气聚集量小。  相似文献   

9.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0.
崔强  韩婉琳  牛强  陈锡武  朱兆信  孙杰 《录井工程》2005,16(2):50-52,73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是胜利油区硫化氢显示最强烈、危害最严重的地区,该区硫化氢显示集中分布在沙四段。通过与赵兰庄地区对比,结合热模拟实验证明,罗家地区新生界硫化氢气体是沙四段膏岩层热化学还原作用的产物;膏岩层生成的硫化氢通过断层、裂缝、岩浆活动带等通道向上运移,容易在具备遮挡条件的储集空间——沙四段顶部灰岩或沙三段裂缝泥岩中相对富集。通过分析硫化氢生成一运移一聚集规律,为该区进行安全钻井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东营凹陷永安镇-盐家地区已发现原油与烃源岩的成因关系,以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进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区内已发现油气田均与民丰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有密切关系,已发现原油主要可划分为沙四上型、沙三下型、沙三中型和混合型.不同地区原油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盐家地区以沙四上型原油为主;永安镇地区原油类型多样,以沙四上为主,其次为沙三下型;沙三中型原油仅分布在永1沙四段,混源油主要分布在断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2.
民和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民和盆地是一个油、煤、气共生的盆地,其原油属中等密度、低粘度、低硫高蜡较轻质油,具饱和烃含量高(占原油的60%~80%)和C27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高等特点。指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及煤为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享堂组及下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岩。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甾烷、霍烷、生物标记化合物等的对比表明,民和盆地原油与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有较明显的亲缘关系,因此认为民和盆地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  相似文献   

13.
多元统计分析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松辽 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34块原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层原油可以分成两大类,三亚类。I类原油饱和烃色谱在nC14-nC21范围峰强度最大,II类a次之,II类b最小。在ΣnC21-/ΣnC22+ 范围内,I类b原油强度占优势, II类a次之,I类原油最小。I类原油的nC21+nC22比值和nC21+nC22占有优势。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黑帝庙原油和109块泥岩样品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I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青一段生油岩,I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嫩一段生油岩,嫩二段亦有-定贡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戴南组油气显示活跃,成藏条件有利。通过对花24块、花3块、花13块、花6块以及沙49块戴南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戴南组原油的来源问题,并据不同油源将研究区内戴南组原油分为两种类型,即阜四段原油和阜二段原油。综合研究了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标志物、含氮化合物等特征,详细分析了原油的运移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何媛媛  张斌  桂丽黎  张国卿  袁莉 《石油学报》2020,41(9):1060-1072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致密油勘探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原油和烃源岩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对不同层段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精细对比,探讨了致密油的生成和运移过程,并对存在另一套与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不同的潜力烃源岩进行了推断。扎哈泉地区共发现4类原油:第1类主要为来自上干柴沟组的自生自储型原油;第2类主要为分布在上干柴沟组Ⅳ砂组和Ⅵ砂组中的原油,在扎2井和扎3井形成工业油流,其来源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的混合;第3类主要为赋存在上干柴沟组Ⅲ砂组中的原油,其中,上干柴沟组Ⅲ砂组是现阶段开发原油的主力产层之一,其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属于深层油源充注;第4类主要为分布在下干柴沟上段的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推断其来源于深层下干柴沟组下段。扎哈泉地区的原油与其所在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完全一致,推断油源断层所形成的开放输导通道能够将深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至新近系。扎哈泉地区致密油的聚集、运移方向并不只局限于自生自储,如果存在开放性的断层或裂缝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致密油藏完全可能为远源成藏。远源供烃也可能形成规模性的油藏。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为研究其原油成因类型及成藏特征,开展了原油生物标志物分析和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原油可划分为2类,Ⅰ类为具有较低的4-甲基甾烷丰度和较轻的碳同位素特征的原油,主要分布在流一段;Ⅱ类原油具有较高的4-甲基甾烷丰度和较重的碳同位素特征,主要见于流二段、流三段和涠洲组。②东南斜坡钻遇流沙港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存在上、下2个供烃组合,即包括流一段泥岩-流二段中部泥岩的上组合和流二段底部油页岩-流三段上部泥岩的下组合。③应用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组成等参数进行油源精细对比可以得出,第Ⅰ类原油来源于上组合,第Ⅱ类原油来源于下组合。烃源岩岩相控制了不同类型原油的分布,东南斜坡的流二段、流三段、角尾组、下洋组及基底风化壳均是寻找第Ⅱ类原油的有利区,东南斜坡流一段岩性圈闭是寻找第Ⅰ类原油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已有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氢指数、最大热解温度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参数,对青东凹陷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研究。该区沙三段、沙四段为好-非常好的烃源岩,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烃源岩类型以腐殖型(Ⅲ型)和混合型(Ⅱ型)为主,而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类型主要为腐泥型(Ⅰ型)和混合型(Ⅱ1型)。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已进入低熟-成熟期,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18.
赵靖舟  孟选刚  韩载华 《石油学报》2021,41(12):1513-1526
延安以东和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曾被认为位处三叠纪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古湖盆的"边缘",一些学者认为该区延长组烃源岩不发育,因而其油藏原油系湖盆中心生成的原油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来;但也有研究认为,包括盆地边缘在内的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均为近源成藏。为明确盆地东部地区延长组原油来源,对三叠纪湖盆"东缘"七里村油田的主力油层延长组6段(长6段)原油开展了原油地球化学和油源对比研究。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低非烃和低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呈前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19,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长6段原油为同源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混有陆源高等植物,母源沉积环境为偏还原性的淡水湖泊。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与本地区长7段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2种烃源岩均具有明显亲缘关系,而与志丹、富县等湖盆中心地区的长7段烃源岩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分析认为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并非湖盆中心长7段优质烃源岩所生油气经长距离运移而来,而主要为原位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在长6段等储层中聚集成藏,属于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19.
赵靖舟  孟选刚  韩载华 《石油学报》2020,41(12):1513-1526
延安以东和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曾被认为位处三叠纪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古湖盆的"边缘",一些学者认为该区延长组烃源岩不发育,因而其油藏原油系湖盆中心生成的原油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来;但也有研究认为,包括盆地边缘在内的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均为近源成藏。为明确盆地东部地区延长组原油来源,对三叠纪湖盆"东缘"七里村油田的主力油层延长组6段(长6段)原油开展了原油地球化学和油源对比研究。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低非烃和低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呈前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19,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长6段原油为同源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混有陆源高等植物,母源沉积环境为偏还原性的淡水湖泊。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与本地区长7段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2种烃源岩均具有明显亲缘关系,而与志丹、富县等湖盆中心地区的长7段烃源岩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分析认为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并非湖盆中心长7段优质烃源岩所生油气经长距离运移而来,而主要为原位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在长6段等储层中聚集成藏,属于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