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文中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主动联合学科专家、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对接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面向行业职场的课程改革,争取政府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强化双师双能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平台等多项措施,推动了高校和政府、行业、企业间的深度产教融合和优质资源的有效集成,实现了校地企协同互动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围绕广东智能装备制造的产业升级需求,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基础,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高校共同组建智能装备制造协同育人平台,在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地方高校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内涵建设发展目前仍存在诸多掣肘因素,如办学思想固化、培养目标陈旧、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够契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等。地方高校要破解上述瓶颈问题,只有找准办学定位、围绕产业发展重构专业体系、对接社会需求探索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共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等,才能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苏州市职业大学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的契机和存在问题,在国办发[2017]95号文件精神指导下,紧跟地方产业特点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积极探索校地协同合作,学校积极联系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在协同育人、资源共享、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从制度建设、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等方面总结了苏州职大在校地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结合我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车辆工程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及过程考核改革。具体体现在: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参照带薪实习制、结合地方特色,建立适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实习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课堂教学和实习两个环节的过程考核,即细化课堂教学环节的考核,完善多个实习环节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进一步指导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依据。通过两个环节的改革、两个环节的过程考核,动态优化车辆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在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车辆工程专业的具备"工匠精神"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背景下,"双元制"理念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参考思路,国内地方本科高校也因地制宜的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厦门理工学院与宸鸿科技集团的深度合作,从单纯顶岗实习向就业导向发展,从短期实习向中长期轮训发展,从学校主导向校企协商发展,从学生被动向学生主动发展,从单一实践环节向课程体系整体调整发展,从单一职业模式向多职业模式发展,为学校服务地方、专业服务产业、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现成模式和经验,可以为其他高校的育人改革提供参考,并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在文理方向上应当各有侧重.财经类院校应侧重培养"技术型商务"人才,并结合地方产业特点细分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中,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高职教育之本在育人,核心在人才培养质量,活力在不断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室三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行校联袂育人、师生企联合育人、教研用联动育人、学做创联贯育人,以进一步激发政行企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搭建好共赢的合作平台,从中找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一本四联"育人机制在高职应用外语专业群及其群内各专业的创新实践,旨在发展好学生和学院,同时教师自身也得以发展,而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政行企校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步增加,培养大批适应产业需求、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主要任务。文章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在行业调查与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与实践相平衡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和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一个中心、两个课堂、三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并发掘学生的发散与创新应用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是高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首批跻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的地方高校,宁波工程学院注重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结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和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行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契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目标和战略协同的契合点,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提高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搭建了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等平台,通过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有效解决了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本科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发挥优势,以试点专业(群)作为突破口,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校政企的合作模式、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以实现需求驱动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深入合作,协同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够更精准地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且协同育人方式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现行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也是一致的。但是,当前校企双方因各自利益出发点不同导致协同育人活动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上的进展;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完善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也有待提升。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企业、职业院校和当地政府等参与主体,需要明确协同育人的具体合作方向,找到利益平衡点,以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和满足企业真实用人需求为出发点,走出协同育人困境,持续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政府、学校和企业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子系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不可或缺。运用协同理论的观点,在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与协调,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整合地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育部对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油气地质勘查领域对现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深入分析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走校企协同育人之路,形成“双主体、四结合、六共同、全过程”的“246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两基两联、双联双导、共建共享”思路引领下,通过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外聘兼职教师、共建实验室和学生顶岗顶班实习等途径,开展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研究和改革,构建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逐步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品牌.  相似文献   

16.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需求,优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以及提升办学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地方区域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因受生源质量、教师素质、发展定位等因素约束,人才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必需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对的困难与机遇。先从利益相关及驱动、知识增值、需求拉动、成果吸引、政府推动等因素入手研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再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设计、产业集群——学科集群构建、技术联盟方面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最后从制度保障、观念更新、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校企深度融合是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基本路径,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应用特色,但在转型试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价值取向、利益机制、沟通机制等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在校企协同,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实施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协同育人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专业中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内涵是打破壁垒,激活闲置资源,通过挖掘多种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以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开展"多维育人、深度融合"的协作形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育人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其中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共享方案及具体措施,可为其他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经济管理学院依托学校"大化工"特色,整合学校、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从实习基地的签订、实验室的建设、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导师进课堂、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探索出一种多路径的协同育人模式。切实提高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输送大批优质人才反哺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